白沙大桥500字

白沙大桥

500字 三年级

新安江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石拱桥,叫白沙大桥。它建于1959年的十一国庆节,竣工于1960年的七一建党节。距今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

白沙大桥,雄伟壮观。从远处望去,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江上面,贯通南北。桥长362米,高24米,桥底下有六个大桥洞,每个大桥洞上又有六个小桥洞。江水从大桥洞中缓缓流过,听说发大水或大坝泄洪时,江水都能从小桥洞穿过。大桥的桥面有11米宽,中间是车行道,大大小小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我和爸爸沿着人行道,从北向南走,只见桥头有两只大石狮子,十分威武。大桥栏杆上雕有许多小石狮子,我边走边数,有二百六十二只,它们形态各异,或蹬或跃,或卧或戏,栩栩如生。据说有位桥梁专家曾对这些石狮子发出了:“北卢沟,南白沙”的赞叹声。

走过大桥,我和爸爸拾台阶而上,来到迎客亭,亭里有一块石碑,正面是著名的文学家郭沫若题的“白沙桥”三个大字。反面是白沙桥的碑记,记录着白沙桥的建造史。

白沙大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岁月,虽然没有彩虹桥那样的五光十色,也没有洋安大桥、洋溪大桥那般的现代华丽,但它依然固如磐石,风采不减当年,就像迎客亭的柱子上那幅对联所写的“姿若虹霓为河山增秀色,固如磐石与岁月竞久长”。

白沙大桥,建德人民的骄傲!

我眼中的小蜗牛

750字 三年级

说起蜗牛,在动物界好像没有什么名气,是个不怎么起眼儿的小家伙,但当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这小小的东西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惊喜和思考。

早晨起床后,我顾不上吃早饭,拿起放大镜,对着蜗牛进行了第一次观察:蜗牛的壳呈螺旋状,是蜗牛的“房子”,由于经常搬“家”,上面布满了尘土,不论蜗牛走到哪里,它的“家”总能安在哪里。蜗牛长着两对触角,一对长,一对短。在长触角的顶端,长着一双小眼睛。蜗牛的身子软软的,没有骨头,它的腹部有很多小点,妈妈说,这些小点是它的腹足,蜗牛就是靠腹足爬行的。我上电脑一查,这才知道蜗牛是一种软体甲壳类动物。

下午4点多,我带着蜗牛来到楼下的一棵小树下,对它进行了第二次观察:看它爬行。我先把它放在树干上,见它“楞”了一会儿,一动不动,可能是在适应环境。没过一会儿,蜗牛便开始向上爬。它的爬行速度很慢,让人着急,但它却很有耐心地往上爬。我把它放在草地上,原以为它会爬得快些,可它还是那样不紧不慢地爬着。我在旁边找来一根小树枝,在它的壳上敲了敲,催它爬得快点,它却用长长的触角朝我摇了摇:“别催了,我已经很努力了!”

在蜗牛爬过的地方,都会留下一条银白色的印记,我用手摸了一下,黏糊糊的。妈妈说,这是黏液。怪不得蜗牛在爬树时不会跌落下来,原来是黏液在起作用。

但问题来了,既然黏住了,它怎么还能向前爬行呢?我一时弄不明白,妈妈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我赶紧上网查阅,原来蜗牛的黏液还有湿滑性的作用,就像机器里的润滑油,有助蜗牛爬行。

通过对蜗牛的仔细观察,我不仅了解了一些自然界的奥秘,还从中悟出了蜗牛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目标,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它都会不断向前。它不仰慕小鸟有翅膀,能百米百米地飞,也不妒忌青蛙有本领,能一尺一尺地跳。它靠自己一寸一寸地爬,一步一个脚印地留下道道闪光的印迹。

这就是我眼中的蜗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三年级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