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方的诗1000字

远方的诗

1000字 初三

笔尖浮游,写下题目。心中立即盈满了诗香的浓郁,回忆也温暖地荡漾开来。

夕阳依稀时。

很小的时候,每天玩累了,便赶着夕阳呼呼地跑回家。爸爸在小院子里烧水,见我便喊:“来,我教你背首诗。”我蹦跶着过去,他手中扇子开始摇曳得缓慢,操着着一口家乡普通话:“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我背着小手在小枣树下悠跶:“墙角数枝‘美’,‘临’寒独自开…”烟缓缓升腾,壶里的水“咕噜咕噜”的,柔软了他的一平一仄。又念几遍,“背会了吗?”“嗯!”我自信地背一遍,看他赞赏地点点头后,便得意地跑开了。日复一日,竟积累了许多诗,虽不记题目和作者,也不解其深意,但每个小四句都给童年抹上一层神奇的色彩,带我去远方。

邂逅于书香。

念了小学,终于看到了诗的真面目,回忆与现实轻轻地交织在一起,心中别样惊喜。听老师细心地讲解着,自己仿佛已置身于历史长河,坐看云起云落,千古兴亡。那动人的朗读声常常流转在心间。每一首诗都历经千百年而来,带着其特殊的情感——或喜、或悲、或叹。每一首诗,都是动人的心事。犹记得老师在读诗的时候,总不免要叹息一番,这时我便不由自主的也要叹息一番。抬头听着四月的风,也有了心事,随我去远方。回忆冬天里。

越来越多的诗,恍若一袭古典香,带着其传统的韵味,总能让你在喧嚣的生活里,找到心灵孤独的归宿。犹记得有次寒假作业是每天背一首诗,于是每日我便坚持早早起床,在小院里背诗。时而踱步,时而坐在自行车后座,读完一遍,又凭着感觉带着感情去读。周围十分清冷,树叶冷得不敢晃动,快要消散的月光依旧枕着众枝柯。我自觉读书声愈发抑扬顿挫,逐渐沉溺其中,其深意也能估摸一半。众声幽寂里,我的心也愈发平静。这一刻我仿佛成了作者,他的情感在我心中如此清晰、如此强烈。我徜徉着,头一次深刻地领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只几个结构一样的短句,却将情感表达如此震撼,演绎得如此完美。它所传递的文化力量,烙印在现代人心间。我的心从未如此十分充实。坐看黎明咬破夜的唇,红霞,晕染,流淌开来,心满意足地合上书,我已在精神的远方。

如今。

我带着诗来到现实中小小的远方,再学起诗,心中总有一股温暖的力量。往事浮现,回忆升温。感情一点点融进诗里。每一首都有其独特的味道,伴我去更远的远方。

诗,点染平凡的生活,滋润贫瘠的心灵。我想它屹立千年不倒,随着历史前进,随着潮流前进,不仅带着文化底蕴,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经久不衰的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扎根于每个人最真最本质的心里,随着时光沉淀,焕发。

品味诗吧,那里有你想要的远方。

奔向远方吧,那里还有远方的诗。

留在心中的那份诗意

1200字以上 初三

独倚轩窗,窗外细雨飘洒,品一杯香茗,亮一盏青灯,任思绪在九重天翱翔。

无云时,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有雨时,对着雨儿畅想过往。漫步与诗歌的幽径中,感受对中华文化的温情与敬意,穿梭在辞赋的长廊里,点燃留在心中的那份诗意。

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

登高,是抒怀悼故,还是怀远思乡,亦或是苍茫的天地,淡渺的浮云,映衬了内心的迷思,物境的高旷,人间的浩大,契合了雄心壮志?只有看到“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的美景,才有容纳山川的胸襟;只有看到“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宏大气势,内心才会充满敬畏与谦卑;只有上一层山,才能高一个层次,看淡一点世间纷纭,否则怎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超脱?只有身处孤绝之巅,才能获得深沉隽永的心灵之颤,否则总会看穿“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更迭之道,总会泛起“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的遗恨感伤?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夜晚,仰望长空,望月的一种深邃皎洁,宁静梦幻。自幼我们就感受到了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浓浓乡愁,后来我们又体会到了李煜“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郁郁国思,再之后我们就触及了月的本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这阴晴变化中折射出人生百态,教会我们何为宁静,何为淡泊。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从仗剑远游到边塞诗篇,一路剑气不泯,豪情不断。堂堂七尺男儿,怎能甘心吟诗作赋?他们的梦想是剑指苍穹,笑傲江湖;他们的胸怀是茫茫黄沙,千军万马;他们的使命是建功立业,保家卫国。不然怎会有“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豪迈,“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无悔,“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的酣畅?或许一直有一颗爱国的种子埋藏在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一种磊落的风骨流淌于我们的血脉之中。

饮酒与归田,只写胸中天

田园或许是我们生命从喧哗走向宁静的一次诗意回归,或许是个人心魂从彷徨趋于超然的一层漫漫旅途,或许是儒学道教较量中的一次自我坚守。山光美,潭影清,菊花幽,翠竹亭,半遮半掩的柴门木影,在黄土上泛起阵阵波澜,湛蓝如洗的长空留有惊鸿掠过天心的划痕。放眼,没有玉砌雕栏;低首,何念宣室长安?这里唯有“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浑朴;这里只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随性;这里单念“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的怡情;这里仅留“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的彻悟。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曹操的蔚然一叹,在中华诗坛回荡千年。举起这千古金樽,敬欢畅,敬烦愁,敬潇洒,敬沧桑。细酌诗酒的趣味,品尝殊异的风采。“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儒学的修身养性,仙人的遗世独立,侠客的快意恩仇,浸入李太白的酒杯中。浩荡壮阔,汪洋恣肆。“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桀骜时如野马脱缰;“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浪漫时大鹏飘举;“醉起息步月,鸟还人亦稀”,安静时若闲庭花落。“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清浊浓淡间,折射的尽是世间沧桑。

林语堂大师说“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那么就让我们从春花秋月启程,沿着诗歌的通幽曲径,抵达我们的心灵深处,唤醒沉润在华夏儿女血脉中的那份诗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