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明月1000字

苏东坡的明月

1000字 初三

身居黄州,独坐一小楼之上。红墙绿瓦间,手持一酒杯独酌。心思却不在酒上,目光炯炯地盯着天边的明月,沉浸在这熟悉的月光中。又是一年八月十五,曾几何时我亦见过这迷人的月色。苏东坡陷入了沉思。

首先映入脑海的,是数年前的秋季。站在紫禁城神武门前,身着着锦绣的官府。目光越过这庄严的大门,望向空中的月亮。美啊!天空分外的晴朗,满夜的繁星簇拥在这明月旁,中秋节的宫中热闹非凡,然而在这夜空中却又是另一番的宁静。这轮明月正如昔日的包公,审视着这座都市,分辨着人间的善恶。枫叶红了,随着阵阵秋风飘落。

东坡用嘴抿了一下杯中的酒,微微笑了起来。时至今日,他仍然怀念那段时光。再次见到这月光又是什么时候了呢?忽然他身体为之一颤,表情骤然悲伤起来。

他再次记起这样的月光却是在御史台的大狱中。他身上绑着枷锁,徒劳地抬起头来,从屋顶的天窗铁栏间的狭小缝隙中向外望去,迎接他的又是一轮明月。雪花纷飞,月光穿透这夜色中的鹅毛,所透露出的却早已不是昔日的温情,而是怜悯与忧伤,将苏东坡的身影投射在那坑洼不平的地面上。东坡早已见过满朝一众官员所表现出的“忧伤”,却唯有这月光最为真切。他低下头沉沉地叹了口气,将墙角的尘灰吹起。雪忽地下大了,浓密的乌云遮住了月亮,本就阴冷的大狱中变得愈发昏暗。苏东坡想向上天倾诉——向那明月倾诉,向它们诉说自己的冤情与力求报国的赤子之心,可在那琼楼玉宇间又有谁能听得到呢?

东坡默默地叹了口气,将酒杯沉沉搁在桌子上。这段记忆他本是不愿回忆的,乌台诗案所对他造成的创伤是永远无法褪去的。

再见这烂漫月色,又是数月后了吧?连苏东坡自己都没能相信自己挺过了这乌台诗案。然而,贬官黄州也意味着他仕途生涯的彻底结束。天色入夜,远处只有几户人家的零星灯火和河边的点点渔火。走在这荒山野地中,那一轮明月显得分外明亮。他不由得停下了脚步,凝凝地望向那一轮明月,看的发呆,看得发痴。他感觉这轮明月似乎比原来紫禁城头上的还要美。没有了那劳神案牍做陪衬,这月光中无疑多了一丝轻松,多了一丝解脱,也不再显得遥不可及。他那原本因丢官而失去光彩的眼睛似乎变得明亮了些。或许自己不能再造福国家,但惠济小民又何尝不可?路虽窄,但却总能通向更宽阔的世界。正如这月光,无论发生什么,都总会按时投向人间。

东坡从回忆中醒来,脸颊上多了几条泪痕,他却露出了那许久不见的笑容,眼中也多了丝释然。杯中的酒早已被他喝干,他却仍端着那空酒杯,注视着明月逐渐消逝于西山之中。

苏东坡的酒

800字 初三

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创作出多少璀璨瑰丽的诗篇,在这些诗篇当中,酒被不断的提起,甚至可以说它是中国诗词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无论是三国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还是宋代范仲淹的“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在任何一个时代,酒都被写入了诗篇当中。

而这在宋代的苏东坡笔下,亦是如此,只不过酒在他这里,被赋予了苏东坡自己的独特风格与味道。

酒于苏东坡而言似乎是万能的,绝不是仅能用来借酒浇愁那么简单。外出打猎时饮酒能让他“酒酣胸胆尚开张”;泛舟湖上惬意时“举酒属客”亦能让他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奇妙感受;凭古吊今的时候“一尊还酹江月”能让他摆脱生活中的嘈杂与烦忧,得以释怀。就像他自己所写的那样“使我有名全是酒,从他作病且忘忧”,酒,能带给他名气与灵感,使他大醉后创作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文章,也能带给他忘却烦恼时的自在与解脱,能带给他一切的一切……

那么,既然酒之于苏东坡有如此重要的作用,他是否真的是个嗜酒如命的人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这便是酒在苏东坡的这里的另一种独特风格。

苏东坡的身上是贯穿着一种较为深厚的理性精神的。读他酒后所写下的“飘飘忽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所感受到的并非是大醉后的酣畅淋漓以及李白那“唯有饮者留其名”的潇洒狂妄,这句诗充斥着的是一种淡雅的唯美,品了几小口酒后的小乐与美妙。苏东坡饮酒几乎从没有彻底醉过,更未有过李白那样的“但愿长醉不复醒”。事实上,苏东坡即使在《水调歌头》中说自己“欢饮达旦,大醉”却也在诗词最后留下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样理性、泰然处之的千古名句。或许正是因为他这种醒醉交融,既醉即醒的饮酒风格,才使他的诗句在感性与理性的天平上永远平衡,不偏不倚,在感慨遐想的最后终归能回到现实当中。

苏东坡对待酒的态度就如同他这个人的性格,既不会大喜亦不会大悲。用自己的自嘲与幽默照亮周围的黑暗,用自己的理性让自己不要在“梦”里睡的太久……

这就是苏东坡为他手中的酒所赋予的性格与魅力,酒与他相伴终生,他也使酒变成了他想要的那副模样。无需大醉,小饮几樽,诗词亦可豪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