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河上的最后挽歌1200字

秦淮河上的最后挽歌

1200字 高二 记叙文

生如落花,死如流水,飘如陌尘,零落浮萍。孰知风尘妩媚的背后,有道不尽的侠义高贵。

————题记

在战火纷飞,狼烟四起的年代,四处都是披头散发的国民,他们慌乱惶恐地肆意奔跑着。这时,十四个风尘女子一排,花枝招展着向教堂走去。她们拎着皮箱,穿着五彩斑斓的的大衣,有说有笑,一路上搔首弄姿,宛如十四朵娇艳的牡丹绽放在血流成河的土地上,风情万种,浓妆艳抹。

她们虽是在逃难,却依旧不忘自己的本色。她们霸占了教堂的地下室。在那里,她们一点也不做作,打牌、唱歌、喝酒、抽烟,一切自甘堕落的行为在她们身上表现地淋漓尽致。她们一开始就被那群单纯的女学生们骂为不要脸。也许学生们想不到,正是这些被她们唾弃的女人,在危难之时救了她们,义无返顾地走向一条死亡之路。

十四个女子中,最与众不同的莫过于玉墨。“玉墨”一个洁净而又高贵的词汇,也许这与她的身份并不相符。她有学识,有文采,她一口流利的英语让那些女学生们羡慕不已。她端庄,雅静,理性,通透,只是,她是个妓女,她一直被沦为下贱的行列,只能被人凌辱,谩骂。约翰曾问过她:“如果时光能倒流,你想回到什么时候?”她说:“我想回到十三岁前,那时候,我还是个单纯的好女孩。”十三岁那年,她被迫进入了青楼,过上了胭脂俗粉,酒池肉林的生活。从十三岁起,她已不再属于自己。

玉墨尽管被人看不起,但我说,她的内心却是极其渴望高贵的。在几名女学生跳楼之际,她喊道:“不要跳,姐姐替你们去。”她的眼中充满了坚定和决心,眼神里散发出的光芒,纯净,清澈,一尘不染,犹秦淮河水般凄美决绝。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一刻,让我们看到懦弱女子的身上迸发的力量是如此的壮烈和铿锵。说这句话之前,她争执过,犹豫过,不甘过,但最终,还是义无反顾地站了起来。她不想让这些清纯,洁净的学生们走她们当年的路,于是她毅然决然地换下学生,去赴一场悲壮的死亡之约。要知道,那可能是一种甚至连死都不如的结局。

他们说,妓女是肮脏的,低俗的,她们薄情寡义;而我说,我们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地鄙视她们,从人格上,我们都是平等的。本是花样年华,风华正茂的女子,却成为了一块被玷污的美玉,在动荡的年代里,每个人的生存注定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悲剧。她们肉体堕落,灵魂并没有因此沉沦,在本质上,这些美玉依旧是高贵的,是完美无瑕的。

玉墨以出卖肉体为生,却是心比天高。始终没有放弃对高贵的渴望。在她的义举面前,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上车前她坚定的眼神,似乎不是去死,而是化茧成蝶,在天堂得到生命,获得人格的永恒。她不是军人,不是上帝,救不了中国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百万民众,在时代的大潮流前,我们都是渺小的蚂蚁,然而她们救下了十三个学生。她没有义务,没有责任,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玉墨这一株风雅菊,在历史的错误里凋零,却把她的芬香撒向大地。我说,玉墨已不能再美。她用“死”把美推向了另一境界,她彻底颠覆了高贵与低贱之间的界限,在此折射出人性的高贵,绝美。十四个青楼女子,让我们记住群体的时候也记住每一个个体,她们是蝴蝶效应的推动者;她们让我们的心灵进入肃穆,忏悔,让我们再一次认真审视高贵和低贱,重新思考人生。

“江南锦绣,金陵风雅情,瞻园里,堂阔宇深,白鹭洲,水涟涟,世外桃源……”在秦淮河上回荡起生命的最后挽歌。

高二:只未到花开

秦王子婴身世之谜(一)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秦王子婴,秦朝最后一个统治者,在位仅46日。初称皇帝,后来改称“秦王”,史称“秦王子婴”。

提及他必然先说始皇,谈及始皇不免要先说吕不韦。

吕不韦,中国战国时代卫国着名商人,战国后期着名政治家,后位及秦相,在秦为相十三年。卫国濮阳人。广招门客以“兼儒墨,合名法”为思想中心,合力编撰《吕氏春秋》,有系统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后为先秦杂家代表人物之一。

吕大师是在韩国阳翟经商,因“贩贱卖贵”而“家累千金”,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商人,一切的前提就是谋取利益。

后在赵国邯郸经商时,偶然结识秦国宗室——赵国的人质——嬴异人,认为“奇货可居”,决定帮助嬴异人返回秦国,毕竟当时商人的地位不是太高,所以能结交个贵族——哪怕是个不名一文的落魄贵族。于是敬爱的吕大师一面在赵国游走使异人的处境发生逆转,另一方面派人前往秦国游说华阳夫人,使异人从一个不被看重的小子变成了一国的后位继承者。为了加大注码,和异人有更加亲近的关系,不惜将赵姬送给嬴异人,生下一子嬴政,并资助嬴异人千金,助其返秦。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前247秦庄襄王病故,前246年嬴政继位,即后之秦始皇。嬴政年方十三岁,尊不韦为“仲父”。

公元前239年,秦王政二十一岁了,他己经成年,只要举行过加冠礼,他就可以亲政了。

而在亲政之前,朝廷的一切大权都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赢政只是一个傀儡君主。每逢上朝处理政事,只能听本相安排。吕大师就是个商人,有机会便总领大权,不愧为一位无耻的商人。

公元前237年农历十月,秦王政下令:免去吕不韦相国之职。等到后来,齐人茅焦劝说秦王到雍宫将太后迎接回咸阳,而将吕不韦遣发到河南的封地去了。自己太过任性,不知道功高盖主必有祸。

吕不韦在河南封地时,并未韬光养晦,而是广交宾客,各国诸侯使者络绎不绝,去拜访他。秦王政害怕他叛乱,便把他发配到蜀地,并写信斥责他。受到威胁的吕不韦应该害怕被杀,饮鸠自杀恐怕就是怕自己说出事实,那么嬴政可能就不是皇帝了,连贵族都孙不上,自己多年的经营就付诸东流了。

并且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而自己也是堂堂秦国丞相、秦王的仲父,不应该被“四公子”比下去,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着书立说,流行天下。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字。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他还把书的内容写在布匹上,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但是最后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做到。

由此可知,吕大师如此自负,加上嬴政也相当自负,性格相似。我觉得吕大师应该是嬴政的生父,否则也不会多年不娶,让自己的事业无人继承。

高三:玉章落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