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200字以上

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1200字以上 初一

“怎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是习主席在“五四”青年节与北大师生座谈时讲到的。这句话是对我们青少年价值取向的要求。我们青少年要怎样扣这粒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怎么扣得端?扣得牢?这是我要理解并要照着去做的。因为这是习总书记对我们青少年的期望。为此,我询问了身边的企业家和老教师。

我问做企业的叔叔,他给我的回答是:“对于现在的我来说事业刚起步阶段,我要扣的第一粒扣子就是诚信经营,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客户信任,让别人相信并选择我们企业的产品。这才是我和我的企业要扣的第一粒扣子,如果扣好,那么我的企业就会做大做强,如果扣不好,那么反之,企业则会倒闭,所以我现在必须要认真地来扣这第一粒扣子!”听了他的话,我觉得十分有道理,便记在了心中。

接下来我又去拜访了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他跟我说:“我从二十岁开始教书,现在五十六岁了,整整三十六年啊!可以说我的人生几乎是从当老师开始的,而我扣得第一粒扣子就是提高学生们的品德修养,然后再提高学习成绩,这是我教学生的理念,这也是我一直对学生强调的。而现在我教的许多学生依然很敬畏我,每到节假日,即使他们再忙,也会抽空给我发一条短信问候,这一点令我十分欣慰。我认为我当初的第一粒扣子,扣得还是非常好的。”老教师说完笑容满面,对于这番话,让我也对这位老教师充满了敬仰,于是我也将他的话记下来了。

从企业家和老教师说的话还有他们所做的工作来看,共同的目标只有一个——利国!企业家所领导的企业能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商贸往来,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税收等等。而老师的作用大家也知道,教育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育人才。

而我的最终目的不也是成为一个利国兴邦之人吗?那我人生中的第一粒扣子该怎么扣呢?习主席送我们青少年八个字“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八个字概括了四个方面,首先就是勤学,指的就是勤奋学习,学习任何东西,都要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没有勤奋的汗水浇灌终是学不成的,而至于学什么,不仅要学习课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课外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正不论学什么,都要做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方可学扎实,学得通。

作为青少年,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修德”了,一个人的品德好坏,直接关系到了他未来的路是好是坏,拥有极高品德修养的人,即使成绩不好,那也是值得他人去学习的。如果一个人的品行极差,那未来他一定是一个坏人,学习再好也只会做坏事,所以,一个人的品行很重要,青少年是养成好品德的重要时期,所以一定要抓紧养成。

作为一个习主席眼中的青少年,“明辨”也是很重要的。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有各种各样的新奇东西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如网络,这是一把双刃剑,有些用得好,有些用得不好,有的同学利用网络来搜集资料,有的同学用来打游戏。这样一对比,前者明显就具有当代青少年的“明辨”,他通过网络来帮助自己,提高学习成绩,这一点是可取的。然而这是小“明辨”,还有大“明辨”,即——看出社会上的是非,从而来改变这个社会不足。站好队,选好路。不管是小“明辨”还是大“明辨”,我们都要拥有一双“明辨”的慧眼,尤其是思想。

笃实就是我们青少年对人对生活学习的一种态度了,不管是做人、学习还是生活,都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这样的青少年才是国家需要的,社会需要的。

为什么习主席这样重视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养成呢?因为一个青少年的风貌实则代表了一个国家形象,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青少年是未来建设国家的人,所以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养成对国家格外重要,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实则是国家扣好未来发展的第一粒扣子。我们现在正值青少年时期,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牢记那八个大字“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不辜负习爷爷对我们的期望。

蹦蹦跳跳的游戏读后感

800字 读后感

第一次看余华的作品时,感觉比以往读过的悲剧作品都要深得多。郭敬明的《小时代》也是悲剧,但它是通过环境渲染、心理刻画的方式体现人生中的悲欢离合,而余华的作品却是用一种平常的语调来讲述一个个血腥暴力的故事(比如《活着》),但往往有催人泪下的效果。我虽然知道这些故事都是虚构的,却没有办法说“你这些都是骗人的”,因为这些故事虽然离奇但又是贴着现实发生的。我认为用有一句形容鲁迅作品的话来形容余华的作品,也是很合适的——余华用非常正常的音量说一句“你得了癌症了”,它是“于无声处听惊雷”,很冷静。

在《蹦蹦跳跳的游戏》中,林德顺起初诧异于那个买一个桔子的男人,因为他不知道他的孩子站在死亡的边缘,他不知道这对贫困小夫妻的生活不易。比起林德顺这样一个不幸而又万幸的人,这对将失去孩子的夫妻更加不幸。当他看到孩子的脸色后,才知道这个男人为什么只买一个桔子了——可能是因为他们把所有的钱全都给了医院,即使最后没能救活孩子。

孩子的死就像死神张开的巨大的网,罩住了林德顺最后的希望,也罩住了读者的心。一句“孩子死了”是点睛之笔,只不过点的不叫悲伤,而是十分平静。这就像原本浮在云端的精致的亭台“啵”的一声突然被一只大手捏得粉碎的声音一样,蹦蹦跳跳的游戏也就永远定格在这里了。作者用这一滴墨,晕开了故事黑色的结局。此时的林德顺心情一定很糟,因为他想起了多年前的一个晚上他去关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于是就永久地瘫痪了,只能坐在轮椅上。人生之大悲莫过于此了吧!

不管是读者还是故事里的林德顺,这时都意识到——林德顺其实和那一对夫妻是一路人,只不过他失去的是行走的能力,但是他们失去的是爱与希望。旁观者在这里变成了经历者,故事在这里把个体的悲剧扩大到一个群体的悲剧。但死人已死,活着的人还是要继续活下去,两个经历者都在无奈中期待,林德顺期待他自己可以重新站起来,夫妻俩期待生活能好起来。即使生活逼迫着人们不得不后退,但他们从不低头,旁观者必然也是经历者,那种精神比一切都值得尊敬。

致敬每一个在无奈中期待却又默默向前走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