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书1200字以上

品 书

1200字以上 高二 散文

她这样读书:她是一个极普通的女孩儿,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只因遇到了书,却在尘埃里开出了花。她就是——八3班的许智芸。

熏陶不凡气质的上品佳构,提升人生品味的经典篇章

——读《唐诗素描》

这是本灵性书籍,散文式的风格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全新的唐诗意境。懵懂的我尝试着读透它,而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领悟,新的惊叹!

典雅的诗风被一个一个灵动的汉字重塑,神韵意境使人对之充满了敬畏。唯美。

我用手指小心翼翼地点读着,生怕一个不留神,作者的精妙便被遗漏。于是我学会了一个有用且耐用的方法:进去。进入书中去,浸入书中去,那低吟浅唱的人儿不就是我吗?一会儿沉思,一会儿豁达,一会儿忧愁,一会儿欢畅。书中的主角便是我。这就是我读书的方法。虔诚地读书,进去读书。

学会读书,学会品书,学会知书,所谓的“知书达理”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

我与书

从小,父母外出工作,大大的房子里只有我一人,那时小小的我不知害怕是什么,但总觉得冷冷清清的屋子里只有一个喘息的声音,那么苍凉。于是,开始记事的我喜欢看电视,也喜欢读书,因为只有在电视上和书上才有人味,有生气!开始时总喜欢窝在小床上,后来习惯了冰冷的气候,没有开暖气的房子里也能坐得住。

上学,就像噩梦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我突然被放进了一个个陌生的人群中,幼稚地介绍自己,看着台下激动、迷茫的神情,突然会问自己:“我怎么不合群?我是不是表现得太老成了?”年幼的我时常会自问自答,都是些怪得不得了的问题。

上课,说实话,那些知识好像见过,从书上冒出来的。可老师问的问题好像与我无缘,不,是有缘无分。只有在读书的时候我才感觉到幸福,那些可爱的文字总能被巧妙地组合起来,串成一串又一串美妙的、梦幻的、无与伦比的音符。书中的人儿好像更真实,更自然。

我爱读书吗?其实不然。我不觉得自己爱读书,只能说是借书来寄托自己无处可寄的情感,寄托一些不敢表达,也不想表达的情感。在书的面前,不敢伪装了,虔诚地对待它。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说的这句话,还真是有用。我爱读书,爱思考,却不爱去表达,朱熹若知道,会不会遗憾呢?憾,又似乎漏了些什么。世上偏偏出了我这么一个怪人。我一直是以怪人自居的。

古人那些啼叫的文字,那么奔放,那么坚毅,我却不能。孜孜不倦的看书,看到了许许多多的人生,聚也罢,散也罢,年年岁岁,岁月自然被衬托得无限萧瑟。我,倒是在这些无味无声的历史中有些不甘了。那些著名的诗人词人在历史的长河中犹如璀璨的星星,永远闪耀出才华的光芒,而他们的愁绪、怨诉、悲凉、感慨,谁人又能明白?

华丽精湛的词句加上妙不可言的意境,书,自然会让人沉醉了。

春光四溢,夏花宿期年,汝为秋叶,残冬没雪,满室书香,盈满心房。

书与我

因为害怕失去,所以从一开始就不要得到。我一直害怕一些朋友离弃我,背叛我。我不敢交朋友,不敢和谁交心,只有在看书的时候,我才能有真实的感情流露出来,自己都不能发觉。其实,我真的很脆弱,害怕好多好多的东西,于是,我拼了命的看书,涉及好多,中国的,外国的,历史的,现代的,亲情的,爱情的,敌战的,温馨的……从这些书中,才能得到充实,不会害怕,不去胆怯,不再瞎想,那才是真实的我,不想包装自己,不想用冰来封存一颗本来炽热的心。

我并没有看书的方法,我不知道怎样去读书,我只知道用心去读就够了。有时,我喜欢一目十行,我不喜欢浪费时间,但有时我却会愿意用一天或几天,去看一本书,甚至只是一行字。我爱书,曾试过一天看了8本,那是怎样的速度!学校老师们不提倡这样的读法,但是我却乐此不疲。因为,我爱揣测,爱在看书时思考作者接下去会写些什么,在看每个字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下一个字,也许,这就是看到了某一种程度,与作者便有了心灵感应。

那些名人大家的思维是不容我们去妄加揣测的,我说过每看一本书就会有一种情感,那些复杂的情感夹杂着,揉合起来,便有了矛盾的心理,小小的身躯真的承载不起。

郭沫若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我至今记得:“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殊不知,我是哪种人,我又该读哪种书。也许,我不该这样说,我怎能不知自己读哪类的书呢?

“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书,可真的影响了我,我珍惜与书之间的那份情缘。

品《三国》有感

1200字以上 高一 应用文

东汉末年,执政者昏庸无能,宠幸宦臣,导致朝政腐败,民不聊生,至何进被杀,董卓进京,天下大势割据,群雄并起,三国序幕就此拉开。

所谓三国,一般人皆以为是以曹操、孙权、刘备为首的魏国、吴国、蜀国,对此暂且不论,先说世人对这三位枭雄的评价,曹操自然不用说,其在世时,三国的“汉臣”与子民便称之为曹贼,国贼,而后代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也一般视其为奸诈的代名词,而曹操对此也都早已心知肚明,然而他能击败各路诸候,杀败西凉军,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却不能管住天下人那早已“高度近视”的眼睛对他的看法,他对此也只是偶尔反驳几句,自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官至丞相魏王,那批判之声便开始了,后人也以为这是曹操的奸诈(指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却没有几个人认为这是他的智。

好,且不说这个。且说刘备谋士诸葛亮为其所谓的大汉皇叔是怎样夺得荆州的:周瑜带兵攻打南郡,遭曹仁埋伏,大军损失惨重,周瑜为此也身负一箭,为其经后身体一直虚弱直至逝世埋下了严重病根,此后周瑜诈死,以其人之道来还至其人之身,大败曹仁,而正当周瑜领兵去取南郡时,城楼上出现了赵子龙:“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周瑜大怒,便命攻城。城上敌箭射下。试想,诸葛亮此等不仁不义,无法无道之举,那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与之相比岂不是小巫见大巫,然而后人竟还称诸葛亮为“智”的化身,可笑乎,可悲乎啊!曹操在夺取西凉后,知西凉贫脊,且羌人都忠心于马超,对自己多少都有些愤恨,于是下令三条:1、赈粮于西凉2、免税两年3、休战,论谋士曹操没有多少有诸葛,庞统,周瑜,鲁肃之辈的,论武将,其虽多,但真正象张飞、关羽、赵云之辈的,恐怕一个也没有吧,然而他用自己的智慧,“本有的智慧”,打赢了不少场仗,尽管濮阳攻吕布,宛城战张诱,赤壁遇周郎,华容逢关羽,割须弃袍于潼关,夺船避箭于渭水,此皆其败战,然而人岂无失算,失策之时,想那刘备,孙权纵有智士相扶,也不过如此,曹操用自己的谋智与那不及诸葛亮,周瑜等才能的谋士和不及关羽张飞之勇的武将,平定中原,此刻就算他称帝也豪不为过,但是曹操一生并未称帝,所谓“三国”也是曹操死后才出现的,试问天下人凭何骂其是“汉贼”?

昔日刘邦不过是无名亭长,他与项羽相斗,最终获得胜利,创建汉朝,怎无人说其是刘贼,国贼。怎无人认为各拥戴秦之后人,或许有人认为秦朝统治残暴,导致民愤激起,应被推翻,然而东汉末年又何尝不是民不聊生,这一点,我在文章开头就已提出,那为何汉就不可被推翻,或许有人说,不是还有以仁义治天下的刘皇叔吗?可以让他来执政啊!那好,下面我们就来谈这位所谓的仁义皇叔。刘表病危,荆襄危机四伏,刘表那年轻的娇妻蔡氏与其弟兄对这九郡虎视眈眈,这些刘表早已清楚,于是他嘱托刘备,希望他能够接下荆州,没想到这位仁义的皇叔,仁义过了头,连诸葛军师的话都不听了,坚持不肯接此委任,满嘴的:“刘表乃吾皇叔,我岂能趁人危急时,做此不义之事,孔明休劝,我意已决。”最后呢,荆州落入曹操之手,经过赤壁之战,又害诸葛亮做出不仁不义的事,设“千机万谋”夺取了荆州,最终名义上还是借江东的,如此庸才,幸亏遇到的是诸葛亮,若是司马懿,其命早休矣,权位也早不知被他人夺了多久了;当其西取西川之时,亦是满口仁义,最后呢,并吞西川将刘璋逐于公安,这种言行不一致的人,试问何谈仁义,不过是假仁假义罢了;当其得知自己二弟、三弟被杀后,不经大脑思考,便要直取江东,试问:就允许你自家大将诛杀,气折人家颜良,文丑,周瑜?偷夺人荆州,就不许你家二弟因你不去求援而被人家所杀?你三弟粗鲁无礼,酒后便乱打将士,就不许其部下杀此愚莽之主,投奔其他明智之主?由此也足见其心胸狭隘。此后,吕蒙已死,孙夫人日夜望回其身边,于是派人到西川禀告,却不想其严辞拒绝,试想,其当时到东吴能够平安回荆州,这其中孙夫人出了多少力。孙夫人当时才18岁,,屈嫁于一个比自己大30岁的糟粕老头,这已厚待他刘备了,当其要回荆州之时,孙夫人忍着与母兄离别之痛,帮着他出计,一路上又为其力阻东吴战将,而刘备却丝毫不顾及往日恩情,最终逼孙夫人坠死,由此也可见刘备乃无情无义之小人,至于错杀刘封,火烧连营七百里,徐州收吕布等蠢事更是证明了刘备乃一无能之辈。其儿“阿斗”,后人称之为“扶不起的阿斗”,表面上看似说阿斗无才无能,其实又何尝不是因刘备的教子无方。其(刘备)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不懂治国之道,他一心只想着自己能够统一霸业,而就后代家人置之不顾,却不想自己所创霸业,今后由谁来掌管,纵使他白帝城托孤,希望诸葛亮能接任蜀川大任,那么他就弄了这么个烂摊子让是人家来接替,这种只有善始而无善终的人,怎能有资格与能力中兴汉室,而操则不然,他将大任托给曹丕,并嘱咐官员家人各理其事,足见其周到。

至于孙权,此人乃三位枭雄中最年少的一位,然而他的一生随着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的一个个离去,最终也黯然,孙权是一个有谋略的人,善于用人,做事顾全大局,然而在他身上,我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说不清也道不明。

至于诸葛亮,他乃刘备第一谋士,在《三国演义》中较为“张扬”,无可否认,他是个聪明人,自从跟随他的主公,“兴复汉室,除贼伐曹”便也成了他的“理想”,他空有一身躯壳和一个聪明的脑袋,自三顾茅庐,其效命于刘备后,他的大脑控制中心就已被被秘密地输入了四个字:“忠于刘备”,于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地除贼复汉,而他忽略了身边的一个巨贼----刘备,他所复的汉也绝非为汉,而是蜀汉,一个他所忠心的主公在用虚伪的仁义将其欺骗利用后所创的名不正,言不顺的政朝,而诸葛亮在死后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指蜀汉的名不正,言不顺,并不能被列在汉史之内)(见“武候显圣定军山”)。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而为之辞。”而诸葛亮和他的主公却似乎就是那样的人。

《三国》在我今后的路上会依旧陪伴我,我也会永不厌烦地读完它一遍又一遍,而每一次看完后,我也定将会有无数的新感慨产生。待我某一天退出社会,脱离那纷乱的竞争,我想那时再读到“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心中也一定会想当年暮年之时的曹操、刘备、孙权之想——“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二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