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安徒生1200字

我读安徒生

1200字 初三 记叙文

似乎每一个年代都不乏属于它的历史,不乏只为它抒怀抑或愤慨的笔者。譬如巴尔扎克,用自己凌厉的笔触导演了19世纪西欧的人间喜剧;譬如鲁迅,他呐喊的余音回荡近一个世纪;譬如曹禺,一阵雷雨表达的是太多的愤懑与警醒。

于是在这样的思绪下,不知怎的,想起安徒生。

提到这个名字,当今世界自然不会有谁陌生,好几代不同的人或怀念或自豪地回忆:“我就是读安徒生长大的!”

我最早接触安徒生的作品,是在四岁左右,或者是那之前更年幼的岁月,在摇篮里听母亲轻读那些童话,只是那些片段大多都模糊了。我记得自己第一次看的是《海的女儿》,结尾处小人鱼在夕阳中化作泡沫的场景让我至今都唏嘘不已。我也至今不明白,为什么人们提到安徒生,总是冠以他“童话大师”的称号,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已越来越无法理解大多数人的想法。

我读安徒生,早已不再满足于“故事”的本身,我看到的是—个看尽人间聚散离合的作者,在无数次心灵的撞击之后写下的冷峻赞歌。《卖火柴的小女孩》展现给我们的是人们对光明的追求,是那个时代人性的冷漠;《海的女儿》放在现在,结局早已被改为艾丽儿和亚力克最终得以结合,而它的原文则是忍受巨大痛苦的人鱼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成了爱情的殉葬品;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夜莺》,夜莺一生不倦地为皇帝唱着歌,却在失去知己后死去,它的胸脯上,刺着一朵可爱的玫瑰花……

卖火柴的小女孩死在对光明的向往里,她别无选择;海的女儿死在自己的爱情里,她不愿有多余的选择;夜莺则成了“热爱”的殉葬品,就像张爱玲笔下“屏风上的鸟,死也死在屏风上”。

所有的这一切,都太过凌厉。安徒生不应该被粗浅地冠上“童话大师”的头衔,他的伟大不能被当作“童话”而被人们随着年龄增长而抛弃。儿童正是花一般的年纪,他们的心灵不应该被现实的悲哀太多地侵蚀,“很久很久以前”、“最后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诸如此类的字眼是最适合他们的,光明、美好、幸福、和乐,诸如此类的主题才是他们应该读到的。

所以,我读安徒生,远离童年好多年后的今天,仍然读那本貌似“幼稚”的童话集。安徒生,在我看来,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群中应该有他的一席之地。他的笔,凄美而尖锐,委婉而凌厉,真正做到了以小见大,以他独有的睿智和机敏发泄着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悲悯。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鲁迅和安徒生放在一起作比较,这样的说法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是无稽之谈,甚至是我一时兴起做的无聊拼接,也许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吧。不同时代、不同国籍、不同种族的两个人,用不同的角度却表现着类似的思考。安徒生是丹麦的象征与骄傲,而在中国人眼里,鲁迅何尝不是中国的脊梁?他们面对的是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的黑暗与绝望,抒发的却是同一个梦想:光明、安宁。

一个人与一个社会相比,力量显得太过渺小,一个文人若是敢于与黑暗相对抗,敢于不懈地战斗、默默地忍受,那样的力量又怎么计量?在我看来,安徒生的文字里就隐含着这样奇异的力量,隐藏在看似温柔美好的文字背后,隐藏在安静宁好的氛围之中,但又有几个人能真正明白他的愤怒与压抑、他的顾虑与无奈……

生在21世纪,我无法与安徒生对话,无法知道他的意愿与想法。但是,一代大师的作品被定性为“童话”,这到底是对安徒生的亵渎,还是对讽刺艺术的美化?

我读懂了“转弯处的回头”

550字 初二 散文

在世上的多种爱中,最伟大的爱是父爱和母爱,父爱似山,深沉严格;母爱似水,温柔细腻。大多数人都歌颂母爱,父爱却不受人关注:当犯了错误,责罚你的总是父亲,你却会跑到母亲怀里哭诉,厌恶父亲这个角色。

父爱究竟是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男孩在与伙伴玩耍时,不小心受了伤,他跑去找母亲,可母亲不在,他便去找父亲。父亲看到他狼狈的样子,先是劈头盖脸的骂了他,然后冷冷地说:“自己不当心,来找我干什么?自己处理去吧!”小男孩哭了,哭得很伤心。父亲却头也不回地走了,而当父亲走到弯处时,慢慢地回过头,用关切、焦急,鼓励的眼神望着小男孩。之后,小男孩自己去了门诊,包扎好伤口,学会了坚强,学会了勇敢,学会了面对挫折。

父爱是“弯处的回头”。

生活中,父亲是一家的顶梁柱,撑起一片天。也许,在你不听话时,他会责备你;在你生病时,他不会照顾你,甚至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样子;也许他在你成功时不会与你一同庆祝,在你失落时,不会安慰、鼓励你;他总是比母亲严厉。但是,他的爱不必母爱差:他对你的关爱,是深深藏在心中却不表现出来;他不安慰你,是因为他要让你变得勇敢,变得坚强;他总是严厉,是因为他希望你比他好……

父爱是迷失时的一盏照明的灯,让你找到正确的道路;父爱是一本永远也读不透的大书;父爱是博大的,是温暖的阳光,是那“弯处的回头”。

朱自清的父亲是那肥胖、蹒跚的背影;李森祥的父亲,为了让家人住上更好的房子,登上更高的台阶,用一辈子去奋斗……

他们都读懂了父爱,而你的父亲,也依然伟大,就让我们

用一辈子去品读这“弯处的回头”,品读这伟大的父爱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