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的回信1200字以上

鲁迅先生的回信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自“跨时空信箱”问世以来,不少人给古人或未来的人写信,也得到了回复。前不久,我也“赶时髦”,给鲁迅先生去了封信,他也给我回了信。怎么样?羡慕吧。加急,我现在就把这回信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来,接着!

马君:

你好,来信已收到,心中感慨万千。广平、秋白等一干人都已收到了后世的许多的信件,只我没有,据广平的后世笔友讲,你们那世纪的学生们无不恨我,因为我的作品给了你们许多不必的负担,为此我感到遗憾。国文教育要和时代俱进,我这年代和你们那个不同的,它把我推上文坛,也就是写了些发泄内心想法和寄托望、怒、嘲的文句。你们那时候进步了、发达了,国文水平也高了,就该把重心放到你们那个当时的作品中去,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一面说,学学古人是可以的,必是中华千年文化扔不得,但也不需抱着“之乎者也”和“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不放,不然就与孔乙己无异了。

后有精通时事的,给广平写信说有许多学生因学业负担重而跳楼、溺水。我想你不是的,因为你心平气和地和我谈文章的事,我也就放心了。《藤野先生》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那个什么“日暮里”、“水户”是否寄托了那些感情,我可以告诉你是没有的。那文章中有一些爱国情调但主要是思念,赞扬严九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并对我的关心,以及对那些学术有态度的精神,至于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悲哀,自然是没有的,而你们照这样去讲,照那样去背,我想和你们的“客观效果大于主观意图。”有合吧,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理解什么是“客观”及“主观”但大概的是清楚一些的。譬如《红楼梦》,我看曹先生就是个换个说法的记述其家与旁的几个院落的兴衰罢了,我们研究它,最好从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其中体现的处事原则、人事近况入手,至于哪个人物、哪个东西指代什么什么人是怎么来的,怎么死的,我觉得毫无意义的,你们的“红学”我们是没有的,虽然读《红楼梦》的有不少,但没有弄到那么偏去的。你须告诉那些文人,不要做些无用功,因为一部作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那是争不完的。至于究竟《红楼梦》为何而作的,收他们给曹先生去信就可以了。

你大约的确读了许多书,也包括我的东西,但我还是希望你读一些先古时期的名作、巨着和你们同一时代的作品,万不可精研我们一时的东西,因为历史的缘由,我们的文章、诗歌及小说,只属于这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期,而你们的东西才属于你们,先人的伟大作品才属于整个历史。同时,你也要读些外国的东西,因为毕竟人家发达,我们要效国藩先生之“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你们那时也许中国强大了,外国人不敢轻视我们了,但我们若想在民族竞争中不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事物,丰富大脑,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才可国富民强,再现盛唐大业。

而除国文,你也要学学处文、理化、史地,从你的信中我觉得你是较喜爱文学的,但搞文学也要有其它领域的东西做基础才行,只凭文字而空写作,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你们提倡的“全面发展”我认为是对的,你也要按其章法学习,来获大绩。

我不知你的信在开头“您好”后为什么又起一段来写,也许是你们那时的格式,也有可能是你们先生教的必须这么写,在生活中就不必如此了,何必如此呆板、格式化呢?语言是发展的,所以在考试中一个样,出了考题就变了,在用对、用准、对方明白的基础上应是放开胆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能拘于应试的形式,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造成思想僵化,成为一个闰土及孔乙己,所以,以后再来信,要打破形式,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我尽量的说话让你明白,于是用了许多没用过的词,句之法,但愿能看懂,在此祝健康,学业有成,为国效力。

此致

敬礼

鲁迅

xx年xx月xx日

鲁迅后院的蜗牛

1200字以上 高一 写人

想起朱安,眼前就浮现一口井。那深深的院落,高高的围墙,阴晦的天气,一个又一个孤寂的上午、下午,夜里颤抖的星星……无不使人联想起“心似枯井”这个词语。即使千里迢迢来到北京,在那八道湾胡同或砖塔胡同,这口井仍一如既往地空旷、孤寂,几乎令人害怕。

鲁迅反感朱安,有充分的理由。1906年接到“母病速回”电报,鲁迅匆匆赶回去,却发现家里一片张灯结彩,惊愕之余很快就明白了。他没有反对,甚至对家里人给他戴假辫子,也没有表示特别的不快。他知道这个时候,一切反对都于事无补。而朱安,一个过于平凡的绍兴女人,矮小,瘦弱,狭长脸,突出的额,小脚,不但毫不漂亮,连一般年轻女人的活力都几乎没有一点儿。虽然鲁迅不至于以貌取人,但我想当他看见母亲给了他这样一个“礼物”时,总不免有些寒心。如果朱安漂亮一点儿,哪怕就是像胡适原配江冬秀那样,对鲁迅可能也是个安慰。但事实就是这么残酷。当朋友向鲁迅打听成婚的事时,他自嘲地说:“是母亲娶媳妇,没有我的事。”婚后第二天晚上,他在母亲房里磨蹭,不想回去睡觉,后来干脆躺在书房里。婚后第五天,他就借口“不能荒废学业”,带着二弟周作人去日本了。

上帝的居心,有时真让人怀疑。像鲁迅这么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闯将,怎么偏偏会碰上朱安这么一个最守旧最庸常的女人?鲁迅也曾想和她沟通。有一次,跟她说日本有一种甜点,很好吃。朱安马上说,是的是的,我也吃过的。她可能太自卑了,急着要讨好这位“大先生”,反令鲁迅不快。那种甜点,不但绍兴没有,整个中国都没有的。鲁老太太还知道点外面的事,能看看新书报,她是一点也看不懂。当鲁迅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来了,小鸟一样在院子里喳喳叫,她一句话也插不上,只能静静地呆在自己房里。她的心里,真能像外表那么平静吗?

五四之后,风气渐开,郁达夫、郭沫若等与鲁迅一样饱受旧式婚姻折磨的作家,大多挣脱了束缚,开始了新生活。也有人劝鲁迅离婚,鲁迅肯定早就彻夜不眠地考虑过,但还是难以跨出这一步。鲁迅年龄比郁达夫、郭沫若大很多,受传统影响更深,不能像郁达夫、郭沫若那样放得开,估计这是一个原因。但他主要顾虑的还是朱安。按绍兴习俗,一个嫁出去的女人被退回娘家,就会被认为是被“休”了,家人的歧视、舆论的谴责将使她处于极难堪的境地,家庭的社会地位也将一落千丈。有些性格软弱的女人竟会因此而自杀。鲁迅显然是不忍把朱安推到这样一个境地的。在《随感录四十》中,鲁迅谈到自己这一代人的婚姻:“在女性一方面,本来也没有罪,现在是做了旧习惯的牺牲。我们既然自觉着人类的道德……又不能责备异性,于是只好陪着做一世的牺牲,完结了四千年的旧账。”这正是鲁迅伟大的地方。什么是伟大?能为别人担当起痛苦,就是伟大。郁达夫、郭沫若都是浪漫、潇洒的,他们的选择在当时情况下无可指责,但显然与伟大无关。

而“陪着做一世的牺牲”的,不仅是鲁迅,还有朱安。朱安这个女子,嫁给鲁迅实在是天大的不幸。她如果嫁一个普通的男子甚至就是村夫莽汉,可能也比嫁给鲁迅幸福。贫贱平凡的夫妻总还是夫妻,朱安与鲁迅却实在算不上夫妻。她曾向人诉苦道:“老太太嫌我没有儿子,大先生终年不同我说话,怎么会生儿子呢?”一个妇人对外人说出这样的话,内心的凄楚可以想见。她日常生活的中心就是侍候鲁迅的母亲,也真应了鲁迅当年的话:“是母亲娶媳妇。”与鲁迅相比,朱安更加不幸。鲁迅忍受了漫长的煎熬,最终还是等到了他的“月亮”——许广平;而朱安,却真的“做一世的牺牲”,陪伴她的,只有年迈的鲁老太太,迟迟的日光,夜夜的空房……

过着与世隔绝一般生活的朱安,并非真的心如枯井。其实,她一直在想着改善与鲁迅的关系,只是与鲁迅在人格、思想各方面差距实在太大,渐渐也就没有了机会。鲁迅和许广平在上海同居并生下海婴,对她是一个很大的打击。房东的妹妹俞芳问她以后怎么办,她凄凉地说:“过去大先生和我不好,我想好好地服侍他,一切顺着他,将来总会好——我好比是一只蜗牛,从墙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爬得虽慢,总有一天会爬到墙顶的。可是,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没有力气爬了。我待他再好,也是无用。”读了这朴实而悲惨的言辞,我不禁泪下——一只蜗牛!我怜悯朱安一生悲苦的命运,更惊异于她对自己处境的准确体认——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对世界的感悟啊。哪一个文学家,就是鲁迅,也没有想到用这么一个比喻来形容朱安吧?朱安一生的苦难,只有自己知道,这个比喻,也只有她能想象得到。她没有文化,但她深知,她就是一只永远也爬不到墙顶的蜗牛。朱安因这个比喻而定格。如果把封建礼教比作一口深井,鲁迅和朱安都被困在井底,一点儿一点儿往上爬,鲁迅历尽千辛万苦,总算爬上来了,虽然遍体鳞伤;而朱安,永远爬不到头!

我止不住想,像朱安这样一个生命的诞生,究竟有什么意义呢?上帝为什么要安排这么一出荒诞得令人泪下的悲剧呢?我有一个看上去有点儿过于大胆的想法:鲁迅生命中的两个女人,朱安与许广平,若论谁对鲁迅的影响更大,不是许广平而是朱安。正是朱安,使鲁迅体味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压抑和命运的荒诞,断了他的后路,刺激他与传统彻底决裂,一往无前、义无反顾地反抗封建礼教,与命运进行“绝望的抗争”。一个伟人的诞生,往往出于迫不得已。鲁迅文风的阴冷、偏激、滞涩,也与朱安这个背景有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安成就了鲁迅。两个反差极大的生命体被捆绑到一起,激起巨大的思想和情感波澜,不和谐处被极端放大,化作鲁迅沉郁的文字和骇人的意象,惊现于世人面前。如果鲁迅一开始就为妩媚的“月亮”所笼罩,现代文学史恐怕就要改写了。

这,就是朱安的价值。当许广平来到鲁迅身边,鲁迅已经成熟,她看到的,是一个结果。

因此我又想,上帝也许是对的,在他看似荒谬可憎的组合中,包含着深刻的必然。朱安,也许是上帝特意安排到鲁迅身边的。这只小小的在后院寂寞爬行的蜗牛,维系了鲁迅一生的沉重。

鲁迅死时,朱安在北京的宅院里设立灵堂,一身孝服,为鲁迅守灵。

朱安死的时候,身边没有一人。在遗嘱中,朱安说:“灵柩回南,葬在大先生之旁。”

这个愿望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她被葬在北京西直门外保福寺村,仍然陪伴她侍候了一生的鲁老太太。

河北沧州********高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