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楚味年有我900字

传承楚味年有我

900字 初三

在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快到过年的时候你不难发现家家灯火通霄,在光影中你可以看那些忙碌的影子。可他们为什么而这么忙碌呢?

原来他们现在手头的忙活确是为了准备一种特殊的年食——米糖,也叫麦芽糖。熬米糖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楚人将以发了芽的小麦磨成粉、晾晒,然后拿谷壳用暗火燃烧加热这些以晒好的麦芽粉。将其保持到50-60摄氏度,再“拍作”,也就是发酵,往往前天中午“拍作”,第二天晚上才能用上。而且期间每隔一个时辰都要揭开看一看,谷壳是否有明火,不然就要“走作”也就是发酵失败的意思。在这期间小孩是不能睡的,小孩要给以忙碌了一天的大人“看作”。

听说小孩们那时没有电视看,更没有手机玩。小孩们于是玩躲猫猫,以此来度过一个漫长的夜。到凌晨,大人们起来开工。他们会先用鼻子闻一闻看它是不是有一股淡淡酸气,再尝一尝是否有股酸味。如果太酸太淡也就走了作。走作了的连给猪也不吃。人们将拍好的作用净手将里面的汁水挤出来。汁液是棕色的,作渣给猪吃,而剩下的汁水倒入锅里,人们一般一磨就是五十斤左右的小麦,汁水也相当不少,以前的大锅一般装了十分之七八,再用猛火烧使其沸腾。将水位烧下去,大概只留原来的两层。有时大人用锅铲在里面舀糖水,这时的糖水也变的粘稠,慢慢倾斜。糖汁更像一块白布一样慢慢滑,薄而不透。这一步便要花去足足四五个小时。

大人们迅速架梯子,将一块木斜置,用一根木棒来碾糖,这也上叫扯糖,将热的糖汁倒在上面,便用木棒“呼拉呼拉”来回碾压。大概五六分钟糖汁便开始冷却变硬,像一锅稀的糖汁便被分成四五大分。变成一条一条的,这时大人便会将其中一根效好的递给期盼已久的孩童,此刻的糖还有许些余温。孩子们只要轻轻尝一口,便眯着眼睛说甜。

接下来大人们用剪刀将剪成三角形状。把黏黏的糖放进早已准备好的炒粉里,这才算是一道年味制作完成。

糖条形状,粗细不一,却口道一样。这就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儿时的记忆。

这一习俗想想很多同学也许从未听过,但我今年春节期间长辈们带我感受到了全部的过程。我们一群孩子边放鞭炮边享受这道特色年味,爸爸妈妈似乎回到了童年,和我们一起谈笑风生。

爷爷却略显低沉地说“传统的年味在慢慢淡出年轻人的生活。”

我说:“别担心,传承楚味年,有我。”

我眼中的色彩

700字 初一

你悄无生息地闯入了我的生活,披着轻盈的黑纱,进入我的眼帘,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一抹纯净的黑。也正是你--书法艺术,扫清了我心中的盲区,诠释了我眼中的黑。

我们的相遇是在那个不起眼的下午。我来到书法教室,正如推开书法世界的大门。

我坐在桌前手里按压着一张烫金花纹纸,手握精致乌黑的毛笔,眼睛紧盯着乌黑纯净的墨汁,砚台里如水面般平静。我本应饱含墨汁的书写,但在下笔蘸墨时却犹豫着不想打破水面滴宁静。我慢慢地刮着笔肚,多余的墨汁像露珠一样滑落,溅起了涟漪一样的水波纹。

终于准备好了,我开始动笔了。这一笔下去,我心中释然了许多。关于我的人生第一笔毛笔字,我的好奇与期待渐渐化为惊奇与欣喜,而那一抹纯净的黑也留在了做工精致的作品纸上。虽然黑色一点也不清澈,但却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从我心中划过,不留一丝痕迹,却全部记在我心里。

练习书法融入了我的生活,黑色的墨迹流进了我的心里。

再一次来到书法教室,我安静坐定伴随着着高山流水的音乐开始书写,一笔下去墨在纸上留出清爽的痕迹。轻轻扭转手腕,笔尖像孔雀开屏。阳光刚好照射在纸上,笔尖在光照下又好像金色的锦鲤,流淌出的墨汁泛着若隐若现的金光,好像鲤鱼身上闪烁的金色鳞片。

我沉醉于其中却没发现有一个小孩儿已经看了我半天。我发现他却没有惊慌,往日里我一定会紧咬下唇,什么也不说,连脸也会渐渐通红胀得通红,但此时此刻我有书法为伴,与黑色为友,这两者好像产生了一种魔力,让我自然而然的去和他交流,我仿佛在他身上看到了当年我学书法的样子。

书法那种独特的黑让我做到全身的静心与放松,学会平和待人,泰然处事,与老师交往自如,练习的更勤,进步的更快。

生活中充满了绚丽多彩的颜色,偶尔一种素淡雅致的颜色,让我眼前一亮,这种纯净的黑色在我眼中永远是最美丽的,在我的生活中与我并肩同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