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深处,那抹幽蓝900字

竹林深处,那抹幽蓝

900字 初二 记叙文

轻轻踏上一座石桥,脚边是一泓清凉的潭水,泛着浅浅的微波。掩映在竹林里的一座庙宇,由远而近,映入眼帘。推开它虚掩的大门,走进,便是一座宁静优雅的仙子塑像。乳白色的衣衫,充满静谧与神秘之感;指尖轻轻触及她的腰肢,竟有璧玉一般冰凉细腻的触感。手捧一篮花瓣,深邃的眼睛望向旁边一片幽静的竹林。

告别此处翘首凝望的仙子,顺着庙宇门前的一条曲折的小路,向竹林深处走去。小路上铺着灰白色的鹅卵石,虽说不上五彩斑斓,却也有一种奇妙的视觉感受。涓涓细流自两旁石砌房屋脚下流淌出来,慢慢汇集在脚下小路的凹处,浸在清澈溪水中的石块旁,游人的脚踩踏,溅出细碎的水花。

两旁石砌的古屋,均已有些年头,竟不知是何时砌成,颇有些久远的古典意趣,似是精雕细琢的石块堆砌,近看却发觉原是大自然的工艺品,自然天成,不染一丝雕琢和尘色,返璞归真,是那样令人惊奇,惊叹于它的美不胜收。

顺着这条小路,终于来到竹林深处。青翠欲滴的竹在飒飒风中摇曳,抖落一身的凡尘。在这片竹林中,隐约听到几丝悠扬婉的音乐,似乎在耳边轻声低喃呼唤:“向这里走……”于是,我穿过层层竹林,踏过块块石板,终于来到了乐声飘扬的源头。是一个泛着幽蓝色光芒的音响。深埋在生意盎然的竹丛中,散发着幽静中些许妖娆的蓝色光辉。不知不觉,我看的呆了。乐声依旧,幽蓝不泯,似乎在诉说大自然的神秘与美丽,久久的,在耳畔、在心头萦绕。

许久,踏上归途,记忆力这片竹林深处的幽蓝挥之不去。它也许依旧在竹林深处散播着美妙的音乐,在人们耳畔诉说着它最迷恋的风景也许依旧在那片竹林里,散发着那抹幽蓝的光晖。每每忆起,不仅感恩大自然,感谢大自然带给我们如此美丽,无与伦比的视觉享受。

我真正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大自然,人类每天都生活在大自然里。但没有多少人真正发现了大自然的美。而发现它的美却不难。

大自然,与人类每天都形影不离的大自然。它的美丽无所不在:在你的心中、在你的视线当中、在世界的每个角落中……

追着小鸟,走进密林;追着小溪,走进深山;追着会飞的花朵,我们走进大自然。

让你的呼唤去叩醒每一块山石,让你的画笔去访问每一片花瓣。高高举起洁白的棉网,网住一个个五彩斑斓的秋天。

把自己变成大树吧,去体验大地的深沉;把自己变成白云吧,去感受蓝天的辽远;把自己融进大自然吧,这样,会发现生活会更加灿烂。

济南外国语学校初二:张玙

竹楼情

900字 六年级 写景

翠竹林立,蝴蝶飞舞,竹楼幢幢,炊烟四起,当你见到这情景时,就应该知道,这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傣家寨子。进入寨内,只见一群群牛羊成排结队,一排排整齐的古式竹楼千姿百态,一条条清澈的小溪围绕寨子缓缓而流,一只只鸭鹅拍打着翅膀在水里快活地游动着,一阵阵的欢笑声从沟边传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谁能不感到骄傲,谁能不热爱自己的家乡呢?

水泼完后,客人抖去身上的花瓣和水珠,走进竹楼一坐下,主人就端来了一大盆热腾腾的糯米饭和油炸糯粑,还有别具一格的傣族风味牛肉饼、牛撒撇、土豆黄酥、面粉黄鱼等美味佳肴。客人盘腿坐在席子上,双手捧着-位老大爷敬来的米酒,尽情品尝,谈笑风生。整个竹楼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

刚吃过饭,寨内就响起了震耳的象脚鼓声,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伴着一个个美丽的身着节日盛装的少女翩翩起舞,一团团具有民族特色的火花在寨子上空闪烁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客人被这动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身不由己地走下竹楼和青年小伙忘乎所以地跳了起来。

几天以后,客人要走了。望着送别的一张张笑脸,他真有点依依不舍。临走时,他面对热情好客的傣族人说:“再见了,亲爱的主人们,我-定会把生活在阿佤山上的傣族人民的深情厚意带回去,让我们中缅两国人民的友谊万古流长。”

记得,有一次,从缅甸来了一个探亲的客商,正巧遇上了傣家传统的节日--泼水节。那时家家户户都忙于炸糯米粑,菜油的香味四处飘溢,朵朵粉红的樱花竞相开放。当年约50岁左右的客人刚到亲戚的竹楼里坐下时,几个身着孔雀裙的“卜少”(少女)每人挑着一担水面上撒满鲜花的水桶放在门外。一个眉目清秀、苗条俏丽的“卜少”走进竹楼,很客气的伸出娇嫩的手与客商握手,客商很有礼貌地刚站起身,谁知接二连三进来的“卜少”便欢笑着连拖带拉地把客商“推”出门外,让他在一条木凳上坐好。他刚刚坐下,一桶桶清凉的泉水就从他的颈处流到脚跟,弄得客人像个落汤鸡似的对着这些“卜少”“傻笑”起来。他从头到脚还挂满了花瓣,活像神话中的“济公”。

事后,这位客人才知道泼水节时给客人泼水,是傣族人民尊重客人的一种风俗,意思是让客人辞旧迎新、万事如意。

多么深刻的一番话啊!它意味着人们希望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是的,家乡人民的情意是深厚的,但傣家竹楼的情意更浓,更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