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游记700字

兰亭游记

7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烈日当头,我们乘车去往绍兴。进入绍兴,到了诸暨,到了五泄,我才发现自己犯了个极大的错误,“沧桑”用在这里是多么的不和谐。山虽不可谓高,但一片葳蕤,满山的绿色里漫长的山路无限延伸,举目远眺不见尽头,眼前浮现的只有山的轮廓和透过葱茏的缝隙射下的阳光。

走进兰亭,似乎每个人都被这里的氛围感染了,大家的脚迈得很轻也很实。重峦叠峰茂林修竹,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和空气糅合了一种叫做“人文”的元素,让我们一向浮躁的心沉静下去,又沉醉起来。

兰亭成名于王羲之,也成名于那篇传诵千古的《兰亭集序》,他用风格疏朗简约的文字记述了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的那场“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盛会。于是,兰亭这个原本不为人所知的庭园由此名垂青史。

当年的鹅池边今天的白鹅兴致勃勃地演绎着那段美丽的历史场景,疏觞亭前的溪流在物换星移千年之后换上了今天的活水。我们在漫步游赏中却依然清晰可见当年大书法家俯首洗墨的场景。我们还可以在穿过悠长的历史后遥想发生在眼前这个小溪边“一觞一咏,畅叙幽清”的雅士聚会。

从王羲之和他的友人泼墨挥毫的那一刻起,兰亭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历史气质,从此,丹青的爱好者不论少长都将这里视为书法的圣地,纷纷前来凭吊、瞻仰,想要从这里的空气中吸到一点儿传神的精粹。在陈列馆里我见到了许多年龄小于我的孩子的作品,他们的技艺固然稚嫩,但那一笔一画之间分明气韵初具,能够被陈列在兰亭,相信他们会将此视为无上的荣耀。

后人曾评王羲之的墨宝“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相信他们的艺术性情正是在此地得到了一次历史性的蒸馏和升华。他身有官职,却宁愿躲到山林之间与数位友人寻求闲云野鹤般的淡泊与宁静。他避开尘世的纷扰,兰亭成为了他风雅圣洁的归宿。于是,兰亭成全了王羲之,而王羲之也同样成全了兰亭,人杰而地灵,地灵而人杰。

平静中渲染辉煌,中国文化的妙处正在于此。

城市的空

800字 初二 记叙文

北京,一个无可争议的大城市,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不曾远离。然而,我曾熟悉的声音渐渐平息,熟悉的味道渐渐消散,此时的北京,似乎已不再是我所熟知的那个城市了,陌生而平淡,既不亲切也不温馨。

在西城区,噢,不对,应是宣武区,陶然亭公园东北角外不远处的两栋旧楼,其中西边的那栋,曾是我爷爷奶奶居住了近40年的地方,也是我从医院出生后第一个去的地方。十多年前的一个黄昏时分,阳光斜着照进屋子,洒在窗前的吊兰上,洒在窗台上泡有不知啥动物植物的药酒瓶上,洒在窗下爷爷那安详的脸上。爷爷半坐半躺在竹藤椅上,和蔼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手里握着芭蕉叶做的大蒲扇,慢慢地摇着,慢慢地摇。

卖腿儿的来了,卖腿儿的来了!听到吆喝声的我,喊着跑向阳台。听到我那稚嫩而含糊,着急而兴奋的喊声,大伙全楞了,什么卖腿的?怎么回事?再仔细一听,屋里人全乐了。原来是卖鸡腿猪蹄儿等熟食的来了。此事成了当时的笑谈。

吆喝声悠扬,渐渐清晰,夹杂着车轮吱吱扭扭的声音。不多会儿,便增加了不少嘈杂的说话声。我跑到阳台,踮起脚尖,使劲往上够可怎么也够不着,看不到外边却闻到了淡淡的酱香。

奶奶领着我来到院子里。这里已聚集了一些邻居,我的到来立马成了中心,这家抱抱,那家逗逗。奶奶与他们打着招呼聊着天,有说有笑。我跑到小货车前,瞧瞧这个,闻闻那个。后又兴奋地在人群中间跑来钻去的,别提有多撒欢了。

现如今,这栋旧楼的外墙皮已然脱落,露出了橘色或褐色的砖体。在这上面圏着一个大大的红色的拆字。楼房前的平房已拆除成为宽宽的马路,马路对面也已盖起了更高楼群的新小区。昔日那曾盼望的叫卖声已然远去,昔日那曾左邻右舍亲亲热热的喧闹声再也听不到了。人去楼空,人非物也非,留下的只剩陌生。现在,回家一关门,管他外面的风声雨声吵闹声。未来,不再有人谈论邻里,更不会有人谈论家事。又有谁记得那大院里曾经的故事?

城市再大,与我有关的只剩下仅有的地图上的几个点。在视线中拆去的就让他埋在心底,永久归属于记忆。

城市再大,视线中却空空如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记叙文
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