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醉金迷逛戛纳1200字以上

纸醉金迷逛戛纳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戛纳因每年5月份举行的国际电影节而蜚声世界。来到戛纳,就会明白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小城举办国际性的盛会。

“精巧、典雅、迷人”是大多数人对戛纳的评价。戛纳小城依偎在青山脚下,濒临地中海之滨,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漫步城中,白色的楼房、蔚蓝的大海,以及一排排高大翠绿的棕榈树相互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自然风光。

戛纳实在是小,现在也不过7万人口,在19世纪初期更是一个默默无名的小渔港,与隔壁的贵族度假圣地——尼斯天差地远。虽然1815年拿破仑带一支小部队从厄尔巴岛流放地逃回法国时在此地登陆,但此时此刻的君王哪有心情欣赏这里的美景。直到1834年一位英国大臣的来临,才为这个渔村带来了出头的机遇。那年布鲁厄姆勋爵(Lord Brougham)带着他体弱的千金路经戛纳前往意大利,但因尼斯霍乱流行,边界被封锁而暂留此地。谁知这一小住却使他爱上了此地景致的美丽,于是就在这里盖起了一栋别墅。作家梅里美的到来更使戛纳名声大震,他对戛纳的赞美通过文字流传到欧洲各地,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名流显贵来此休养度假。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弟弟米哈依洛维奇大公在此乐而忘返,干脆投巨资在此修建高尔夫球场。甚至维多利亚女皇也曾来此避寒。等到她儿子爱德华七世的时候,戛纳更进入全盛时期,山麓海隅,新筑相望,时髦社会,群趋若鹜,有说不尽的繁华富贵,纸醉金迷。

不过,戛纳最出名还是因为电影节,5月的阳光下,从世界各地前来参展的明星大腕们荟萃一堂,令众多影迷们心情激动、雀跃,戛纳也因此为全世界瞩目。

影节宫

我们乘船去的戛纳。随着船渐渐靠近戛纳码头,岸上暖色的建筑越来越清晰,近一点黄色的影节宫Palais des Festivals,远一点米色的Majestic和Carlton酒店,甚至岸边停靠的无数白色的帆船桅杆,纷纷进入了我们的眼帘。

一出码头,第一站就是戛纳电影节影节宫。影节宫是一座20世纪80年代的建筑,一眼望去,建筑本身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但是作为世界三大影展之一的主会场、金棕榈奖的颁发地点,又处于靠近克鲁瓦塞特大道Promenade de la Croisette和码头海边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戛纳最出名的地标建筑之一。影节宫可以容纳3万人,里面还有赌场、夜总会及许多的会议厅。戛纳最大的游客服务中心也在影节宫的一楼。

据说,只有在有活动的时候,影节宫台阶上的地毯才是红色的,闲着的时候,地毯是蓝色的。我们去的时候正好赶上红色地毯,看广告原来是某著名歌星要在这里举行演唱会。很多人都在铺着红地毯的台阶上拍照留念,体会一下做明星的味道。据说见到红色地毯的机会大过蓝色,因为这座影节宫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会闲着。每年2月有金合欢节,5月有国际电影节,7月有音乐节、焰火节,此外,还有国际赛船节、国际音乐唱片节、含羞草节、舞蹈节、广告节、俄国艺术节等固定的节日。还有众多的演出和展览,影节宫全年都会洋溢着欢欣愉快的气氛。所以要使用影节宫,必须要提前2~3年预订才行。

影节宫前面就是著名的星光大道,说是大道,实际上是在蓬皮杜广场上,一排排印有明星手印和签名的连在一起的瓷砖。我们看了一会儿,没见到什么熟悉的。广场前的都是年代比较久远的明星的。没见到陈凯歌的手印(据说他是惟一在这里按过手印的内地导演),他得奖已经是90年代末了,手印肯定不会在影节宫前的最好的位置了,可能是给挤在哪个角落里了。

影节宫旁边就是戛纳最著名的克鲁瓦塞特海滨大道了,这条大道是沿着戛纳海岸延伸的大道,两旁种满了棕榈树,所以也叫棕榈大道。法国南部温暖的阳光沐浴着棕榈树、路边的典雅建筑、具有法国特色路边广告灯柱、大道上不时经过的个性男女,克鲁瓦塞特海滨大道给人一种很时尚的感觉。

城堡美术馆

看过影节宫,我们又搭上游览小火车,去老城区苏给区。

小火车有4节车厢,车上有耳机做沿路讲解,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等6种语言,可惜没有中文。苏给区坐落在Chevalier山丘上,第一个到达戛纳的外国人,布鲁汉爵士就是在这个小山丘上建造了一栋别墅Villa Eleanore。这里是戛纳渔村,也是这个城市最早的居民居住的地点。那些渔民的子孙依然世居于此,多数以开小餐厅为业。据说,到了华灯初上时分,小餐馆和咖啡馆的生意十分兴隆,铺着蕾丝绣花桌布的桌子从室内蔓延到石板路上,一盏盏路灯映照古城,时光仿佛重回到戛纳尚未飞黄腾达的纯真岁月。

这里的生活气息永远无法被捉摸被渗透,时而华丽得耀眼,时而安详得迷人。戛纳的面孔十分国际,日日慕名而来的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把棕榈大道染上更多色彩;可她骨子里仍旧保持一些老贵族的派头,老城里面的老人老房老巷老灯就是在提醒往来过客她的年龄已然不轻。如果把地中海比作天堂中的一首交响曲,那戛纳就是交响曲中最华彩的乐章。

城堡美术馆(Musee de la Castle)矗立在旧城区的山顶,由一座修道院改建而成,里面的收藏品都是捐赠的,包括19世纪的旅行家Baron Lycklama的物品。城堡美术馆一进入口处,是乐器陈列室,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乐器,多数是鼓、琴、笛,还可以看到西藏长长的喇叭状乐器,按一下乐器旁的按钮,就会播放该乐器弹奏的音调。接下来是19世纪普罗旺斯与蔚蓝海岸的风景画作,可以看到100年前戛纳的样子:撑着小阳伞、穿蓬蓬裙的贵妇,缓步地走在街道上。

城堡美术馆最后阴暗而细长的甬道,依大洋洲、非洲、亚洲、美洲来区分,陈列来自各地区的文物。此外,还可以看到埃及的石棺、非洲土著风干的尸体;来自环地中海国家,如希腊、罗马、[FS:PAGE]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塞普路斯诡异的收藏品以及捐赠这些珍藏的主人Baron Lycklama在宴会中的奇特扮相。从美术馆中庭的古城堡拾级而上,可以俯瞰到城区全景,也是不容错过的风景。

纸面上的旅行

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

时光追溯到多年前,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在她心中悄然萌发,那是她对写作的热爱和向往。她满怀欣喜,一次次挥动着笔,当看到自己的作文从构思到手稿最后成为铅字时,快乐便一次次在她心中涌动,成为了她继续写下去的动力。的确,喜欢一件事,才能为之疯狂;倘若对一件事情没有兴趣,就很难将它做好。写作更是这样,灵感是至关重要的,它只源于兴趣。只有你尝试着去接触文学,去感受文学,你才会发现文学的奇妙,文学的博大精深,你才能深深体会文学所带来的快乐。 

郑朴说,她犹记接过第一本画册的期盼与欣喜,犹记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看如山的书架上排满了书本的惊叹与崇敬,犹记第一行文字从笔下流淌于纸上的自豪与满足。她喜欢在书店里慢慢挑选、摩挲着自己喜爱的书。回到家中,端一杯清茶,点一盏心灯,静静地咀嚼文字的奇特,感受语言的魅力。 

细细揣摩,怎样的结构才不落俗套,静静思考,怎样的句子才能让人眼前一亮。于是,不断练习,尝试写出自己的风格。回顾曾经写下的点点滴滴,庆幸自己的写作是干净的,不为任何目的。她不曾对比自己的作文比别人好在哪里,但知道写作与人生同步,只有用心体验生活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 

阅读的欣悦 

郑朴认为,学会阅读的首要条件是找到阅读的欣悦。 

阅读是纸面上的旅行,鸢尾花卷起翻山越岭的书页,对她而言是一种享受。当然,对于很多同学而言,尽管老师再三强调阅读的重要性,但每捧起一本书之时,心中总会有些许抵触的情绪。或许还有人会想,看半小时书不如做三道几何题目。但在她看来,这恰恰是培养阅读兴趣的突破口。郑朴觉得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比如数学论文、科普散文,在钻研自己喜爱的领域的同时也可以接触阅读。在这样的阅读中,会较容易发现由于语言表述的不同所带来的对同一课题的不同论述,再借此进一步地培养阅读兴趣。至于阅读方法,她觉得各人应该总结出自己的方法。无论是从前向后读的悬念重重,还是从后向前读的倒退思路;无论是边读边记的扎实,还是走马观花的流畅,在她看来,都不失为一种好方法。重要的是,利用自己的方法,能够从一本书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尤其是要有自己的体会。有人讲,我读完一本书,却说不出是什么感想,只是觉得这本书读起来很舒服,或者很别扭,殊不知,这也是一种感想。在这样的感想的驱使下,阅读的欣悦也就随之浮现,你会发现,原本枯燥的阅读也可以这样有趣,这样有效。 

写作的秘密 

从小学到初中,她看到有太多的人在作文本前一脸沮丧,咬着笔头发着呆。也听过太多的人瘫在桌子上仰天长叹没有题材。其实,每日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素材,作文是源于生活的。在平日里,她要细心地留意身边的点点滴滴,不断地积累素材。一则新闻、一件小事、一位人物、一个物品……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一个生活的有心者,是否有一双去发现它们的眼睛。我们只有仔细观察生活,尽情感受生活的美好,才不会在写作时一筹莫展,毫无头绪。相反地,当你将生活中的小事一点点地积累起来,并且适当地运用,那你的作文就一定能更上一层楼。 

说到写作,郑朴又说,她有一个雷打不动的写作习惯,那便是每日必记的日记,这也是源于我这个语文老师对她的影响。而我觉得,她的这种坚持,恰恰是她自身毅力的体现。写作需要日日点滴的积累和众多的自我练习。在这样的积累和练习中,可以模仿,也可以创新,而最终形成的,才是自己的写作风格、写作视角,才能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来。 

对于郑朴自己而言,她并不看好那些由好词好句堆砌而成的文章,通篇的警句,通篇的波浪线,一连串精妙词语的使用,至多只算一篇好的习作却算不上一篇好文章。她认为,真正的好文章不是可以用言语表达尽的。它的文字是有张力的,每个词,每一个描述都是恰到好处,放在该摆放的位置上,不可再改。 

长期的阅读使她的语文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其他学科成绩也稳居年段前列。九年级未毕业,郑朴同学参加镇海中学自主招生考试被提前录取。因为有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坚持最初的文字的梦想,塑造对生活新的感知,才能无拘无束、不受羁绊地一路向前。 

她说:“回想曾经伴我成长的那些书籍……是它们改变了我,为我的生命涂上了闪光的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