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我猛然发现1000字

那一天我猛然发现

1000字 初二

那一次短暂的旅行,我受益匪浅,猛然发现,我长大了。

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同去了黄山。还没达到目的地,我的心却早已经飞登了黄山顶。

黄山的日出是一幕大戏,等待跃然而出的日出就像是一个年轻的父亲等待刚出生的婴儿,那种感觉是焦急而兴奋的。尽管是盛夏,但是凌晨五点的山顶依然狂风呼啸,寒冷刺骨,瘦小的我像一具僵硬的尸体不禁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起来。看着眼前无数台被架在三脚架上的摄像机,仿佛都有些眼晕。

正当我昏昏欲睡,不堪刺骨侵袭准备放弃时,忽然,从山道口隐隐传来一阵急促的喘息声。循声望去,居然是一位六十岁上下的老阿姨。

老阿姨身材很矮小,身着一件洗褪色的旧T恤衫,脸颊早已被瑟瑟的寒风吹得绯红,布满血丝的眼睛残存着早起的疲惫。她肤色黝黑,银发相间,显得十分苍老。再看他背上,一个巨大的背包里塞得鼓鼓囊囊,仿佛她瘦弱的的身躯都被压下去一截。她着急的向四周张望,似乎在寻找休憩的地方,又仿佛是在寻找生的可能。不一会儿,她便觅得一块稍显平滑的石头,蹒跚独步的她立即弓着背“冲”了过去,迅速脱下背包,把背包挪到面前。一阵气喘之后,老阿姨才慢慢打开背包。坐在一旁的我不禁纳闷:背包里一定有什么高级货。

背包打开了,顿时四围芳香四溢,游客们顾不得即将到来的大戏,一窝蜂的围转过来——原来是一包玉米。

玉米呼呼的散发着热气,诱人的香味让所有人的味蕾大肆吞咽着迫不及待的口水。游客们纷纷掏出零钱准备一扫而空的架势。

原来,老阿姨是一位特殊的“挑山工”,靠在山顶卖玉米为生。黄山顶上玉米卖了二十五年了,老阿姨的玉米一直是物美价廉的抢手货,好吃又便宜,堪比《舌尖上的中国》任何一种美味。她头天晚上就锁定电视天气预报,只要第二天不阴不雨,便凌晨起床煮玉米,然后早早的背上山来卖。一根玉米五块钱,比外面略贵一些,但算上背玉米的这些山路,真是廉价的不能再廉价了。

香喷喷的玉米一下子便一抢而空了,阿姨席地而坐,擦着头上亮晶晶的汗珠,一绺头发粘在额头微微的冒着热气。趁日出开始,百无聊赖的旅客们便熟络的和阿姨攀谈起来。

原来,老阿姨为了能使自己的儿子读上大学,让他有更好的未来,不惜牺牲了自己二十五年的青春。每天漫漫登山路,登白了她的黑发,也登弯了她的腰板。纵然贫苦,却没有放弃对生活的渴求;纵然孤独,却用儿子的希望撑起了理想的天空。听着听着,我猛然发现自己长大了。我们的生活如此美好,父母和老师为我们付出却不求回报。我们,与老阿姨平凡的伟大相比是多么的渺小!

黄山上的老阿姨,让我看到了今天最美的日出,也让我看到了人生最美的风景!

那一天,我猛然长大了。

再相逢

650字 初二

留在细沙上的脚印也会被海浪无情冲刷覆灭,但是那心尖上的人儿啊,终在你的心口。

形同陌路,这样的词眼当然谁都不愿用在亲人身上,即使套用上了,也不免有些悲凉。何况,对我而言,他是父亲。

对于父亲,记忆里似乎只有那几片太过零碎残破的记忆了,至于那片段,也要追溯到十年前。想来,从母亲与父亲离异后,便再也未见过他,他似是过得清闲,轻轻松松把抚养权扔给了母亲。自此,不管不顾不问。

关于他,我想过无数次重逢相见的画面,未奢求过双目含泪喜极而泣,也未设想平静融洽的促膝相谈。终究,还是太出预料了,与他的相见,竟是那样悲凉。

只是在路口的那一个擦肩。

未曾想过,只是一个转角路口便会相遇,对上眼神的那刻,我便深知他是我的父亲。那是我日夜在相片上琢磨的面容啊。可他好似不认得我了,——应该是不认得了吧,都说女大十八变啊。他与相片上相差无几,况且,骨子里的血脉是相连的,日日夜夜琢磨的相片不就是眼前模样吗?

只是那恍惚的一眼,我依旧能瞧见岁月攀上了他的容颜,熟悉的棱角也遍布上皱纹,不再挺拔的脊背,不再清亮的眼眸,都充盈着那一份熟悉的味道。许是他饱经风霜,许是岁月的无情历练……确切的是,那都不关乎我。

父亲,幸好幸好,十年后,我还见了你一面,不让你在我的脑海里消失得毫无痕迹。

许久时日过去,曾自信的以为自己可以全部释然于心,却在再一次撕开伤口的结痂时发现:那个地方,它还会痛,还会流血。即使会痛,即使会再一次流血,我相信终有一天,待伤口愈合,结痂,掉落。再次相遇的那瞬,即使已擦肩而过,我也会留于原地,不需要回眸,轻吐一句:

女已亭亭,你又可曾忆起过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