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两万里》读后感(5)1200字以上

《海底两万里》读后感(5)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海底两万里》写于一八七0年,是凡尔纳着名的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第三部是《神秘岛》。这部作品叙述法国生物学者阿龙纳斯在海洋深处旅行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八六六年,当时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他接受邀请参加追捕,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泅到怪物的脊背上。其实这怪物并非什么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妙的潜水船。潜水船是船长尼摩在大洋中的一座荒岛上秘密建造的,船身坚固,利用海洋发电。尼摩船长邀请阿龙纳斯作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许多罕见的海生动植物和水中的奇异景象,又经历了搁浅、土人围攻、同鲨鱼搏斗、冰山封路、章鱼袭击等许多险情。最后,当潜水船到达挪威海岸时,阿龙纳斯不辞而别,把他所知道的海底秘密公布于世。书中的主人公尼摩船长是一个带有浪漫、神秘色彩,非常吸引人的人物。尼摩根据自己的设计建造了潜水船,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但这好像又不是他这种孤独生活的惟一目的。他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迫害者,在海底探寻自由,又对自己孤独的生活深深感到悲痛。这个神秘人物的谜底到了三部曲的第三部才被揭开。这部作品集中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所有特点。曲折紧张、扑朔迷离的故事情节,瞬息万变的人物命运,丰富详尽的科学知识和细节逼真的美妙幻想融于一炉。作者独具匠心,巧妙布局,在漫长的旅行中,时而将读者推入险象环生的险恶环境,时而又带进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妙境界;波澜壮阔的场面描绘和细致入微的细节刻画交替出现。读来引人入胜,欲罢不能。

就这样,我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开始和书中的主人翁探险者博物学家阿尤那斯,乘坐鹦鹉螺号潜水艇,开始他充满传奇色彩的海底之旅。鹦鹉螺号的主人尼摩船长是个性格阴郁,知识渊博的人,他们一道周游了太平洋、印度洋、红海、地中海、大西洋以及南极和北冰洋,遇见了许多罕见海底动植物,还有海底洞穴、暗道和遗址,其中包括着名的沉没城市亚特兰蒂斯,这个拥有与希腊相当的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鹦鹉螺号从日本海出发,进入太平洋、大洋洲,然后到达印度洋,经过红海和阿拉伯隧道,来到地中海。潜艇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沿着非洲海岸,径直奔向南极地区。然后又沿拉美海岸北上,又跟随暖流来到北海,最后消失在挪威西海岸的大旋涡中。在将近十个月的海底旅程中,鹦鹉螺号以平均每小时十二公里的航速,缓缓行驶。我觉得我自己也随着尼摩船长和他的“客人们”饱览了海底变幻无穷的奇景异观。整个航程高潮迭起:海底狩猎,参观海底森林,探访海底的亚特兰蒂斯废墟,打捞西班牙沉船的财宝,目睹珊瑚王国的葬礼,与大蜘蛛、鲨鱼、章鱼、博斗,反击土着人的围攻等等。书中都包容了大量的科学,文化和地理,地质学。阿尤那斯在航行中流露出他对尼摩船长出类拔萃的才华与学识的钦佩。但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还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重视防止被坏人利用、危害人类自身危机的行为;提出要爱护海豹、鲸等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观念。这些至今仍然热门的环保话题,早已在两百年前就有先知者呼吁,可见留下有关人类正义更深层次的思考,才是此书让读者感受丰富多采的历险和涉取传神知识后,启发我们以心灵更大的收获。

小说从海面上“怪兽”出没,频频袭去各国海轮,搅得人心惶惶开始,到鹦鹉螺号被大西洋旋涡吞噬为止,整部小说悬念迭出,环环相扣。这本书把我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旅行过程中我和尼摩船长以及游客们都可以说是随着事情发展,而有所变化,有时惶恐不安,有时轻松愉快。这本书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完全自然的知识启迪,虽然书中讲述了不少有关海洋的知识,例如红海一名是源于海中的一种名叫三棱藻的微小生物分泌的黏液造成海水颜色像血一样红。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在读者接受起来十分刻意或困难的,只是一次旅行中的所见所闻罢了,这使人们对因景而生的各种想法和收获都得以牢固的保存。并不是每一本科幻小说都像《海底两万里》一样富有强烈的可读性,它作为一本不是凭空捏造而是远见加博学累积成的小说,不但为对海底知识了解不详尽的读者解读了他们的旅程,更让后人看到了古人的智慧与文明。整部小说动用大量篇幅,不厌其烦地介绍诸如海流、鱼类、贝类、珊瑚、海底植物、海藻、海洋生物循环系统、珍珠生产等科学知识,成为名副其实的科学启蒙小说。

《海洋天堂》观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观后感

90分钟的海洋天堂,像一部温情细腻缓慢而又充满感情的小说。我以冷眼淡漠的看着前80分钟的一个一个真实的生活细节,毫无动摇,甚至怀疑电影的索然无味,更无一点点感动涌上心头。然而这种感觉,在最后的10分钟内,让近乎无法抑制的泪水给了自己强烈的反击,虽然预料到的结局,却不曾预料到的情感爆发。

一个沉溺于自己世界的孤独症孩子,他开心时的笑脸,真诚的双眼,让人温暖。他幸福时修长的手指晃动在空气中欢快的摇曳,他寒冷时手掌渴望得到的真实的触摸感,他害怕无奈时大声的喊叫,他愤怒委屈时不停抽搐的身体以及在父亲身上留下深深地牙印儿,他失落时靠在麦当劳叔叔身上含在眼中的泪水,他自由时像鱼儿一样在海洋中的无拘无束...这一切都昭示了,他是一个和普通人一样有各种情感的孩子,只是他不知如何表达,只是他充满了惧怕,所以他选择本能的逃避了世界,逃避了他人,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留下孤独的自己。该怎么说明他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纷乱的世界中只留下了孤单的自己,还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难道他是幸福的?可本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剩下自己又怎样?有那么伟大的父亲的爱,有海中一直陪伴自己的大海龟,有温暖的阳光,又宽广的大海,难道他是不幸的?

影片的最后,看着在父亲坟前蜷缩着身体,有手指触摸温暖的大福时,我是温暖的。在看到大福自己脱-衣服,自己上下车,乖乖的把电视上的小狗拿掉,一步一步认认真真的拖地,自己煮蛋的时候,情感在冗长的沉睡之后,盛大的像自己扑来,眼泪无法抑制,也无法叙说真正哭泣的原因,文字的苍白与单薄被自己深深察觉。那些父母亲在琐碎的生活中给的点滴的爱,只有在一个人承受的时候,才会被自己察觉,才会猛然间醒悟,那些深沉,那些无私是多么弥足珍贵。审视自己,发现自己的自私,发现自己的渺小,发现那永远报答不完的深深的亲情。

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

这爱与孤独的矛盾,让我深陷。

如果人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是融入了天空的那片湛蓝,那么在幽蓝的海洋,也一定有着另一个天堂。那里安宁、干净而温暖,那里是一些人永远的记忆和依靠。

在重庆这个将至夏至的父亲节,走进电影院看了这部期待已久的电影,整个影厅只有六个人,其中还有一对父子,孩子大概只有六七岁的样子。90分钟以后,大家安静地离场,他们有没有哭我不知道,但至少我是流着几行眼泪走出来的,并且一度难以从电影里抽离出来。

《海洋天堂》讲述的是父爱。在充斥着爱情、动作以及各种喧闹的电影市场,这样的温情已经很久没有出现了。我想,这一大-片一大-片的蓝色真的是具有很强的震撼力的。

之前期待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影片拥有相当强大的制作班底——王家卫的御用摄影师杜可风担任摄影指导,曾获奥斯卡最佳服装设计提名的奚仲文担任美术指导,以及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让亲自为电影配乐,还有李连杰、文章及桂纶镁的实力演出。果然期待到了一部精美的制作。

影片大量运用了水中镜头,据说是五十多岁的杜可风为了追求画面的完美,坚持背负设备亲自下水,和文章共同在极低温度的深水中进行拍摄的,最终完成了影片绝美的水中美景。大量的水中镜头让影片极其唯美和柔软,海洋的透明静静地诉说着这份深邃的亲情,同时也成功展现了影片片名所描绘的,天堂一般的海洋。

这部影片是蓝色的。从场景的选择到服装的选择,甚至是影片带给观众的心理感觉,都是蓝色的。影片出现了几乎通篇的蓝色,这的确是美术指导奚仲文的功劳。海洋、天空、海洋馆内外这些主要的场景几乎是全蓝色的,而其他一些场景也都带着蓝调。在服装上,包括海洋馆的工作服,大福和王心诚很多件衣服都是蓝调甚至就直接是蓝色的,而铃铃和柴姨的服装却是偏鲜艳和素雅的。严谨的服装设计不仅令画面的色彩更加丰富,也从侧面凸显出各个人物的个性。影片这些大面积的蓝色在营造出唯美的画面的同时,也制造出了一种氛围和气场,拖着观众进入到那片蓝色的世界里,然后给观众一种既安静却又悲伤的蓝色心理。

除了唯美的画面,影片的配乐品质也很高。为宫崎骏多部经典动画片配乐的久石让根据影片的情感脉络,将款款温情用音乐恰如其分地融入其中。主题曲《海洋天堂》由桂纶镁演唱,她用诚挚清新的声音唱出了海洋天堂的温馨,再加上大量的管弦乐器来衬托,久石让成功地打造了这首歌曲从安静到澎湃的过程。久石让的配乐,一次一次烘托着蓝色的气氛,表达着人物内心的情感,将影片一次一次推向高-潮。

《海洋天堂》没有做作,没有煽情,影片以一种最朴素的手法讲述着一个情节最简单的故事,却以最质朴的情感征服了观众。在刚看完电影的时候,我会觉得怎么就结束了呢。这个时候也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觉得这90分钟的叙述还抵不过一个短短的预告片给人的感动和震撼大。可是等到走出影院却走不出电影的那段时间,我却发现影片中那一幕幕竟可以完全清晰地重现,忽然之间就明白了,细节,就是这部影片最成功的地方。

影片的开头便是海洋,是蓝色。文章饰演的大福的手拨动着海水,那么自然,那么依恋。这个蓝色的镜头节奏很慢,以此给人一种很安宁的感觉。在一开始就定下了整部影片的影调、节奏和氛围,也在一开始就表现出了大福和海洋之间那种天然存在的,几乎是本能的关系。大福也许真的是投错胎了吧,他纯熟的水性以及对海洋难以离开的依赖都证明着,他应该是属于海洋的。他可以在海洋馆完全自如地游泳,他可以和海洋馆的动物毫无障碍地交流,他离开了游泳几乎无法生存,他就是一条鱼。

然而他不是一条鱼。所以他注定是孤独的。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婴儿时期的特殊的精神障碍,是天生的。患有孤独症的孩子从小就不可能快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看,不听也不说。

大福就是这样的一个孩子。他偏执地要把所有东西按照自己的理想状态摆放:他帮柴姨把货架规整为永远整整齐齐的状态;他一定要把那只毛绒狗摆在电视机上并且把信封摆在沙发底下,因为这两个物品一开始就是这样出现的,他不允许这最初的状态被破坏;他看到身边的东西乱了一定要摆好……这样的一种偏执在我看来是大福的一种对孤独的释放和保护。他在这样的偏执中寻找一种让他可以踏实的安全感。他的世界看起来好像只有他一个人自我地活着,无忧无虑的,但其实他很恐惧这个复杂的世界,他时常感到害怕,并且没有人理解他,所以他只能一直孤独,所以他只能通过摆放这些物品的过程暂时逃离掉内心的恐慌,他只能通过这些物品摆完后整齐的状态给自己孤独害怕的内心一些暂时的安全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