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元宵1000字

闹元宵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我们村的元宵日是正月十四。

凌晨二、三点,天还没有亮,大家就起来了。家家户户都忙个不停。杀鸡鸭的,买猪肉的,反正要做好一切招待客人的准备工作。就是大年三十都没有这么热闹。今天也是村中各家各户来亲戚朋友最多的日子!

九点钟左右,各家各户陆陆续续地抬出一张桌子,到学校的大操场找个显眼的摆着。再把早已准备好的鸡、猪肉、水果、米饭、茶酒摆在桌子上面。然后把红蜡烛和香点燃。这就是每年仅此一次的大型祭祀活动——“供饭”。

操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村中的人到齐后,就抬着“亚公”出游了。人们用大轿子抬着“亚公”走在最前面,后面有人捧着香炉,有人拿着大刀,有人杠着红樱枪,有人打鼓敲锣,有人舞动醒狮。沿途的人们,则把蜡烛、纸宝和香放进香炉里烧,来祭拜拜亚公,求他们保佑我们的子孙平安富贵。

精彩的时刻到了!我们村的醒狮队开始舞狮表演。人们纷纷拿起相机、手机拍照。先是表演狮子出世,再是模拟狮子刷牙洗脸,最后是狮子在七张长凳上游走……

放鞭炮的时间到了,人们便把鞭炮一字排放好,连接在一起竟然有几十米长。鞭炮点燃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弥漫着呛人的硝烟。人们是何其欢乐啊!个个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甜蜜的微笑。

中午,每家每户都散发出一股诱人的香味,让人们的口水都流了出来。那是家家户户都做好了饭菜。这些饭菜主要是用来招待客人的,这也是我们吃得最开心的一顿饭。因为亲朋好友都欢聚一堂,互相都说好听的吉利话。

晚上,人们开始放烟花了。只听一声巨响,脚下的大地在颤抖,一团团火球直冲夜空,随之在人们头顶上炸开了。夜空中,一派雄伟壮观的景象,无数个闪亮的小球化成了一把把撑开的绿色“大伞”,而每个小球又炸出了无数金黄色的“珍珠”,像一棵棵绿树开满着黄花,真是美丽极了。我赶紧拿起手机拍下这些美丽的场面,哥哥也在不停地拍。再看耶边,又见一颗颗五彩缤纷的“珍珠”,飞得高高的,发出尖叫声在空中钻来钻去,像要划破夜空。有多种多样烟花,看得眼花了。有的着圈,像一条条蝌蚪在找妈妈;有的头朝下,像一只只小鸟在觅食;有趣极了。与此同时,有一簇礼花直入云霄,炸开了,红的,黄的,蓝的,粉的……把天空映得五颜六色。这与低空的烟花相呼应,形成一幅“百鸟朝凤”的美丽图画。它把晚会推向了高潮。突然,一串串紫里透黄的“葡萄”从天而降,令人垂涎欲滴。

这时,皎洁的月亮也钻出云层,像要欣赏我这人间奇景;忽而又迅速躲起来,大概是害怕人们笑话它此时的暗淡无光吧。

不知不觉,一个小时过去了。哥哥把我拍在手机里的烟花图片,都发送到他的手机里,大概是他拍的没有我拍的漂亮吧。我回头问爸爸:“为什么要用这么多钱来买烟花呢?”爸爸笑着说:“现在,我们富啦。这是在祝贺我们昨天的收获,也是祝愿我们的明天像烟花一样美好。”

我在心里默默祝愿:“家乡啊,祝您前程似锦,盛世如花!”

啊!正月十四,我喜欢你!

你说,我能忘记这一天吗?

(尹翔学)

闹元宵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元宵节也称灯节,元宵燃灯的风俗起自汉朝,到了唐代,赏灯活动更加兴盛,皇宫里、街道上处处挂灯,还要建立高大的灯轮、灯楼和灯树,唐朝大诗人卢照邻曾在《十五夜观灯》中这样描述元宵节燃灯的盛况“接汉疑星落,依楼似月悬。”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出现在宋朝。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习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这个传承已有两千多年的传统节日,不仅盛行于海峡两岸,就是在海外华人的聚居区也年年欢庆不衰。

关于元宵节吃元宵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该习俗始于宋朝。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从此,元宵节吃元宵便成了一种历史。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