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香的橘颂400字

飘香的橘颂

400字 初三 散文

飘香的《橘颂》

远去的汨罗江里沉落着屈原的累累白骨,却沉落不下屈原的赤诚与豪壮;南国的土地上生长着橘树的郁郁葱葱,微香中依旧飘荡着昔日的《橘颂》。谁能想到早已被世人所吃腻的橘会在屈原的心中激起如此巨大的涟漪。但事实就是如此。曾几何时,屈原被贬,流放他乡的他心中苦喊着“世人皆浊独我清”,却不料原来世上还有一种叫橘的东西竟和他有着近乎雷同的遭遇。同样是在“皇天后土”,同样是“独立不迁”,同样是“苏世独立”,于是乎,他和橘便结下了一段不解的情缘。

他和橘成了好朋友,他把橘给了世人,橘把自身的品质给了屈原。“绿叶树荣”、“层枝剡棘、圆果抟兮”、“青黄杂糅、文章烂兮”、“精色内白”,我不知道橘的哪一个特点不有着君子的特征,“绿叶”象征了不炫耀,“层枝剡棘”象征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圆果”象征了奉献。后面两句象征了品行高洁。一个人,如果具备了这些特点,那么他不是君子还是小人不成? 一阵风,一片情。微微的橘香扑鼻而来,我不禁想起了唐朝张九龄对橘的赞扬: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运命惟所遇,循环不可寻。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洋味冲突

600字 高一 议论文

国人的节日如同过期的面包,也许出自上等面料,也许光鲜的油色耀显出依然活力的营养价值,但生产标签上的日期总跟不上国人的步伐,国人走得远了,它的保质期无人关心。 

真的是漂洋过海而来的风情更适宜中国如此“水土流失”的国家吗?如今的文化根植远不及邻国的小片土地。我们也许意识到,并正焦虑地叹望着沙化般迅速的文化流失,但我们也只能叹望着脚下不断锐减的“土地”。 

“中华情结”一直以来是有的,因为中韩端午之争引起少数人振奋。可惜好像只有在那一刻,些许人突然停下手头的忙碌,或惊异或不解或作不可思议的皱眉状——是什么时候韩国人悄然吃了我们的粽子,划走我们的龙舟?只是在那时,几秒钟的停驻。末了,继续埋头忙碌自己的事。是为预定情人节豪华餐位而焦头烂额吗? 

洋文化的冲击像是迎面而来的大浪潮,退却后,遗留的是珍珠是贝壳抑或是石子,总之,中国人一并纳收。而国人的承载能力远超出外国人的想象,我们争相拣拾,不惜代价。于是我们手拿玫瑰,衣身斑斓,装点似过分花哨的圣诞树,想象自己沉浸在异国风情的浓郁时尚中。身边所淡化的,正是在我们念念不忘中渐渐淡忘的传统文化。 

当然,这不是洋文化的过失,文化之间存在的冲击并不能否定它们的价值。任何文化都需要在一个最适宜它的土地滋长蔓延,理所应当。而新式浪潮更应当是生活的装点,不是垄断传统文化市场的竞争者。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应该不是会大张旗鼓庆祝西方节日的盲目跟风者吧。站在文化之间,竟觉可笑。若是真的敬慕圣诞老人式的慷慨,不如慷慨拾回那一抹实在的中华温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4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