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冬,诉一笺心语1200字以上

倚冬,诉一笺心语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倚冬,静坐,低眉,指尖开出一朵温暖,于流年里静好,于岁月里安然,与你与我,诉说着一抹最温柔的心语。

一剪闲云,承载天的思念;一程山水,遥寄风的衣钵;一场冬雪,洁白心的斑驳。静坐一纸光阴,瞭望心海寂寂,品流年的冷暖交织,写人生的美如初见,悟红尘的风雪从容;提笔风轻,落笔云淡,描一处幽幽云水间,溪上雪飘,觅一处心灵桃花源,朵朵生香。

一世一刹那,一水映烟霞。岁月流转,季节更替,许心一份暖,淡看冬日日渐幽深,岁月的埂上姹紫嫣红虽早已不再,却有梅雪越上眉梢,尽显妖娆、展尽妩媚。

一眼凝眸,冬雪盈梅,怎么看也看不够它的容颜,干净,素雅与洁白;怎么描也描不透它的风骨,超脱,洒然与灵动;怎么画也画不出它的美韵,静雅,怡人与怡心,就犹如那美丽的初见,只有默默的诉说心里的一份惬意。

春的韵在于生机勃勃,万物复苏;夏的韵在于,柳绿花红,万枝妖娆;秋的韵在于,硕果累累,叶落枫红;而冬的韵不是那么一目了然,而是要深深的感悟,慢慢的彻悟,静静地领悟其中的曼妙旋律……

掀开时光深处的美,那是心与心遇见的暖,那是魂与魂相拥的暖,那是内心的丰盈,那是沧桑的阅历,是山水的晶莹剔透,更是天宫的玉树琼花。

喜用最纯静最恬淡的人生底色,去感悟一段繁华过后的宁静,去领悟一场风雪之后,新鲜清朗的气息,和天空的美丽。若心有如此的清澈素白,多好!若人生永如美好的初见,多好!若生命的旅途有如此的坦然,多好!

翻阅时光画卷,春,活泼,有风,万物复苏;夏,明媚,有暖,千丝万缕;秋,静美,有韵,水色阑珊;而冬,纯洁,有雪,素衣白裳,透着灵性,透着孤独,透着静美,如一只白狐,苍茫大地,修行,不闻喧嚣,只携禅意在心。

冬,简约,宁静。看似沧桑,却能修得一颗净心,没了花红柳绿,乱心,少了千杯万盏,诱惑,没了风雨滂沱,多了一季的安宁,有了银碗里盛雪般的心境。

轻倚冬媚,岁月的渡口,独自把欢,轻轻的诉说着细碎的心语。谁说冬入不了文字的诗行,谁说雪散不了兰的清香,只要心有所念,所语,所悟,雪就是香的,就是静的,就是雅的,若兰、若荷,品之有韵,看之素白干净,不染尘埃。......

心血来潮,于岁末的闲暇时光,去赏冬意深邃,去品冰河寂寂,去安一颗尘心。那冬景,那冬韵,那冬雪,在我眼里即萧索又妖娆,萧索的是天地,妖娆的却是心情,境随心转,此时的郊外已不再是满目的沧澜,它有了另一番境界,令人思考,醒悟。

凝眸岁月,草木枯瘦,却也临风而立,那种顽强,那种倔强,让我悟到了不畏严寒的一种坚强。冰上有桥,桥下,有几点遗落的残荷,已被厚重的冰隐约覆盖,冰能封住荷的身躯,却封不住那特有的暗香,我追逐着荷的疏影,想把她细微的气息,独自收拢,沾染她的素雅与禅意,清幽与远香。

看着她,那种孤美,那种决然,令人心生欢喜,也由生敬意,荷,虽已凋零,却更显她的淡然,她的闲雅,她的禅意,是一种本质,一种韵味,更是出淤泥而不染的一种境界。

人生亦如是,学会,顺境里,不惊不喜;逆境里,不卑不亢;弱水里,从容的浅释着人生的繁华与落寞,体味生活的浓淡,安暖,清欢,心若静,轻轻一吸,暗香犹在。

岁月微澜,总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宁静,红尘陌上,总有属于自己的一朵芬芳。薄凉里,寻一份温暖,沧桑里,寻一份清幽,夜晚将月光盈满心湖,就不怕夜的黑暗;冬雪,将晶莹盛满文字,就不畏冬的孤独。

都说人生是一场跋涉,也是一场修行,确实如此。我们生活在大千世界,必经人生风雪,路遇岁月滂沱,不可能一顺百顺,总会有烟云,总会有沟坎,总会有沧桑,需要我们正确面对,理性思考,感性思维。

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化纷杂为梦幻泡影,不去纠结,不去捶叹,花枯荣,云卷舒,自然随意,百转千回后,必将归于平静,如若修得一颗平常心、满足心,欢喜心,那么快乐、幸福将无处不在。凝眸,岁月的枝头依然温暖,明媚,静好。

倚冬,轻轻诉说心底的一份惬意,心静时,风又轻又柔,捧一份静谧的时光,依一抹灵魂的暗香,喃喃自语,浅浅倾诉。素锦人生,走笔山水,盈一束淡淡的雅韵,剪一段岁月的静美,轻吟流年,淡看过往。

冬日渐深,花事落了,但心花不败,兀自开成一朵嫣然,染心;绣一段人生之锦,润眸。烟火里,捻一朵微笑,淡泊在心;红尘中,绘一幅山水,叠加锦绣;文字里,诉一笺心语,素年从容,冬日依旧温暖留香.....

相信,心有阳光,人生不寒;惟愿,岁月清简,流年无恙,待时光从容走过这季冬,然后,凝眸岁月,喜迎春暖花开……

倚听“风雨竹”——纪念方诗恒先生百年诞辰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伊春天气,阴湿绵长,有几日不见阳光,心渐渐盼起来,风雨交加的夜晚,更是恼人。

手里的画册翻到一幅水墨“风雨竹”,细看这幅画作,水墨的浸润达到了一定的妙处,竹影参差,淡淡浮现,或枯或实,大片的泼墨逼出湿气,还有竹隙间的气眼,把寥寥几笔俗世中的坚韧表达的无以言说,一切成了笔底云烟,一触便溢到了作品之外。那天清晨,父亲看到这页,忽儿,也停下了。这本《百年诗痕》是方诗恒先生的百年纪念画册,棕色的布纹封面,就像棕色的和谐里总有大气象在隐默流淌。

人生就像河流,在不断的百转千回中,气定神闲。读到一篇关于河流的美学,字字静观,其实一条河流,一脉小溪,一眼山泉,一泓碧潭,根本是对生命的敬畏,对于先人来说,不仅仅是物,而是一种关怀和更深沉的生命情感,既有了对人的尊重,也有对自然的敬畏,看吧,那些被你所珍视的,也一定在珍视着你。

记得儿时入学的第一套文具就是方老先生赠予的,因为和父亲的忘年交,更因艺术而结缘,后来方老先生几乎大部分的用印都出自父亲(葛文德)之手,如齐派的代表作落水渔翁、山河壮丽等,现在都被收录在了这本画册里。父亲在晨光中读到这些作品时,可否忆起与方老交往的诸多细节?此时的他虽缄默无语的在晨光中书写,但是暗流涌动,在心底升腾,映射到眼前的这幅作品上,定是气韵流淌。在生命的长河中,能遇上心灵交汇的人,确是一种冥冥中的幸运,可以说上一些话,作一些深入的交流,这是一种灵魂深处的疼惜,源头在于不断创造出新兴之美,借此作为内心互相的激发,在一条路上走的更高更远,俗世的风雨都成了一种温润的馈赠,也是对人生的开悟之机。所以一般专注艺术者都是内敛,平静,无需其他表达,无心他顾吧。心心念念的,执着在路上,沉静在属于自己的境界里。生命的过程,就是不断吸纳,过滤,扫尘,走向通透,复归平静。

虽然他们只交往了短短两年时间,但是在父亲的印象中,方老先生应该是他人生中一位造诣高深的艺术前辈了。

翻阅画册,方老先生的儒雅谦谦之气扑面,“素心若雪,白首方坚”这是朱屺瞻先生对其人品与画品的高度概括。魏碑张猛龙碑也是方老先生在与长子边画边聊时,对自己的定位,金石味和沧桑感兼具,可能与其个性和经历产生了共鸣。这位安徽美术教育的奠基人、安徽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先生绘画融贯中西,求学仰慕者甚多,因其是徐悲鸿大师的得意弟子,曾因为自己的身体原因,错失了去中央美院任教的机会,后来廖静文先生以“坚劲隽永,功力弥深”来评价这位悲鸿大师激赏的门人。有一个细节,不容错过,那时徐悲鸿先生在抗战时期为学生授课,忽闻警报,许多学生都怯怯的去了地下室躲避炮火,而只有这位学生坚定的留在了老师身边,大气、缄默的禀赋在瞬间凸显,就像画中的高妙之笔,味道足矣。这段在战火中气定神闲的合作作画的真实故事被收入《纪念徐悲鸿诞辰九十周年文集》中,至今广为流传。一边听着父亲讲叙,眼前浮现起两位大师的身影,仿佛冬夜深处,一个人倚着窗,看着蔚蔚天光云影、树影入神。

竹的高远气节是艺术者向往和追寻的,所以很多的作品都与竹相关,不由地想起苏武、文天祥,只要有同样禀性的人都离不开正直、谦逊的本心,或画,或题,或咏,让世人对于竹生出清雅的韵致来。其实别有味道的是竹的缄默和柔韧,竹影和竹帘都是让人缄默的东西,放蔬菜的竹蒌,喝汤的竹勺也都焯了水似的,在烟火里渲染了一遍,忽儿就觉出食物的清静之心来。山里的竹林散发的芳香物质,在夏天可自然放松安神,当觉慵懒混沌时,经常到山间行走,除了可以过滤清润素净的心,还可以吸纳一点草木的静气,也会不经意的有些细微的发现,山里竹工会把一些传承手艺拿到景点,一个歪着头的老人在编着一种凤凰,竹片和竹叶是主要原料,老街旧铺也会有一些学手艺人,但大多的年轻人去了都市打工,忽略了这些细节。也会有一些新厂同雨后之笋成长迅速,记得去过一个山里的竹工厂,是一个两层的圆形露天的建筑,千丝万缕的竹条从两楼的平台上纷纷垂下来,起风时便能感到竹的那股柔韧了,纤弱摇曳,看似柔水,实则内心坚毅得很,搁置一边的成品可以敌得过时间,就像那些老宅里的竹蒌、竹篮代代相传,末了会带上家族的光泽和温度。

不由的想到另一位先生杨绛,有段文字是这样介绍的,先生的文字常被人称作淡雅,独具一格,更难得的是,当她用这润泽之笔描写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时,也有不枝不蔓的冷静。这种冷静在珍藏的《我们仨》里已是淋漓尽致了,“大悲到彻骨,复归平静”现在隔着十年光阴回望,仍能记得一些走心的片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觉得不屑”这句话若放在方老先生的风雨竹边,也算是合适的吧。他们都曾站在简朴生活的低处,也算是人生境界的至高点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