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情结550字

小镇情结

550字 初一 散文

刚刚看完了一篇写厦门的文章,觉得很不错。于是念一想,不如自己也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因此,此时此刻便有了我奋笔疾书的场面。

我的故乡,名叫点头。它不大,从郊外开始出发,没几分钟就到大街了;但它也不小,在这远足一天,足以让你的双脚磨出血泡,哭着回来。它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的就是那咀嚼在嘴里的词汇:白茶、米线、梧桐树……家乡的早点各式各样:包子、锅边糊、米饭……以及钟爱的米线。

喜吃米线,是因为母亲的缘故。在整整的十四年间,母亲每天买回来的早点最多的就是米线了。而我,也在那米线中沦陷了。

在离家不远的一条街是专门摆早点的地方,每天早上,拿着几个钢蹦儿来到买米线的地方,捧着一碗热腾腾的米线穿梭在拥挤的人群中,坐在一张干净的椅子上,在冒着热气中细嚼慢咽着,听着邻座的大人们,谈天南地北。

白茶

若是说这默默无闻的小镇里还有什么算得上特产的话,那当之无愧的必然就是白茶了

在这土生土长的我对白茶有着一种莫名的感情。该是说喜爱呢,还是别的。农村的孩子,在你懂事之后就应该帮家人做事,而我,与其说做事,不如说是捣蛋。

小时候跟着爷爷奶奶去采茶,刚开始认真的采了几根,之后便渐渐地顽皮起来。把采的茶叶向天空一抛,纯真地拍着手大喊:’下茶雨咯,下茶雨咯!’

现在,每一个无聊的午后,暖洋洋的阳光撒在房间里。我抱着一杯温暖的茶缩进宽大的椅子中,一边品尝着一边看树叶儿被风吹得呼啦啦地响。那么美,那么醉。

……

此时的它,笼罩在无边无际的墨色当中。而此时的我,在这墨色中写下了我眼中的点头,此刻我最喜欢的点头。

初一:我不温暖

700字 高三 议论文

笔者,写子画图的用具,现代汉语字典上的第一种解释。如果要说人类的历史是由什么记载传承的,毫无疑问,就是笔。

在笔还没有发明之前,人们以手为笔,以土代纸,开始在上面画几条横横杠杠,或者画出第一只鸟和第一棵树。直到有一天,祖先们发现,要记录的事实在是太多了,日期、方位、重大事件、晚餐的组成……于是,笔被发明出来了。

一说笔,与炎黄子孙魂牵梦萦千载的毛笔定然当仁不让。一方好墨,一笔狼毫,古代读书人,哪个少的了?一杆毛笔,在无数古人的指间留下厚重的茧。有人练字把屋下的几缸水都磨干了,有人用墨汁浸黑了一个池塘,更有人练字写坏的笔头积了五大簏子。颜真卿的厚重庄严,王羲之的笔走龙蛇,郑板桥的以隶为楷,一杆毛笔何来如此大的魅力?经过千年的沉淀浮沉,毛笔这东西早已不再是东西了,是灵魂之所,是精神寄托,更是文化人物的象征。

一直到了现代,钢笔出现了,矛盾也就出现了。人们一边提高学习吸收新知识、新文化、新事物,一边又激昂地挥洒手中的毛笔。碰撞以时间为推进体,愈演愈烈。最后,毛笔终于败下阵来。于是有了辛亥革命,有了胡适之的白话文,有了纤小的镀金钢笔。文化斗士们陷入了迷茫与彷徨,是前进,还是保留?革新、革新,何时才能新?后来的后来,人们一狠心,将笔倾斜过来,只是手中的笔变得和从前不一样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惨战并未终结,怎么望也望不到头。

中国人奉行中庸之道,外国人爱用轻佻的羽毛笔。但西方区区百年历史岂能与我中华五千年灿烂篇章相提并论?从笔的这一小面,便看出了个所以然来。也许是我思想封建,个人总是看不上外国人的处事方式与礼貌习惯。毕竟,五千年也不是说轻盈就轻盈地起来的。扯远了,这话题太厚重,我搬不动。

笔触、笔答、笔调、笔钩、笔力、笔路、笔顺、笔体、笔下、笔战、笔债、笔走龙蛇,那么多的衍生,得花多少时间才能看透它的灵魂。

有人说,在这个键鼠时代,笔将会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我不信,就凭着那白纸的等待。

笔底有数不尽的哀怨,有道不尽的沧桑,合上扉页,细细得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散文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