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年·残画900字

回年·残画

900字 初三 记叙文

四年前,我曾在一位尹老师那学画。寒假那几日,寻了空去画室拜访,见导师收了一群大抵七八岁的孩童,他握住一个拿着水彩笔的小手俯身为画勾边。我悄步走过去,探寻着问道:“您不是说自己的画得自己执笔么?”导师抬头,半眯着眼睛打量我,笑了,没说话。

导师是一个认真到固执的老人。

在水彩画中,灰色并不是简单的黑白综合体,而是将各种颜色混杂后呈现的浑浊色彩。导师于是总会在需要灰色时亲手用颜料和水调好,置于白瓷小碗里,分给大家蘸取。我们常看到他一个人吸烟,淡淡的烟圈。实习的小林老师一边为我们分讲义一边轻悄悄对大家说:“尹老是在摄取心灵所给予的力量呢。你看这灰色,多像一个人斑斓的青春,混杂后却是这幅摸样,唉——”那时小吧,只晓得学小林老师叹气。全然而走到今日时,才好像明白了一个高考落榜的女子那时的落寞。

我曾经用自己调制的灰色画了一朵花,很大很大的花,它艳丽但无光彩,冷艳且孤傲。我兴冲冲拿给导师看,沾沾自喜以为得了他的想法。却没想到导师放下了画,不笑,也不说话,看着我,一直看着我。最后扶了扶我的肩膀,“画留我这儿,你先走吧。”既而带着画离开,留下我悻悻在原地不知所措。因此便一直以为导师不喜爱我这般女孩,马虎不改。

有过一次是在练习画一组很规范的圆形图案,我大概是走神,倒反把其中一个圆的左半边也染上了墨汁,灵机一动,剪下一个一模一样的圆用胶补上,交给导师。后来却是被叫去了,责问道:“这画你补过?”

“是,画反了。”

“撕下!”他命令道。

我无可奈何地撕下补丁,那画上却是留下了一块白,心中有些不平。“人生总会遇到瓶颈,别想着去掩盖错误,人生是自己执笔的!记住么?”也来听到我的回答,他便踱步走出画室。

之后的星期六,我竟在墙上看到了自己的画,那块白色是那么灼眼。

我十分羞愧,想一定是导师的出丑——好画中放着差画,定然是教导大家勿学我,不可粗心!离开的时光之前,导师曾再次叫我,他给了我一副画,我诧异到无以复加,导师竟把我的灰色的画重新染成了彩色,花一朵一丛一簇,笑盈盈的。导师说:“画画上也不可走错,虽然青春正需上路,但必定要好好选择,好好把握,你记住了么?”

他说:“这是残画,看过了,莫留,扔了罢,会有更好的!”我总不能解他的思想,他的情怀,那画我未扔,但也寻不着了,就如时光匆匆,找不回终是找不回了。

四年后,我清楚地看到导师的轨迹,他笑,问:“画你定是不扔的,但这么粗心的你,想必画也寻不到了罢?”见我不语,“画是残画,不碍事,可人生才刚刚开始呵!”他踱步去到画室后方,默默燃上一支烟……

湖北黄石阳新县三中初三:璟秊

回应与挑战——中国人当然不生气

1200字以上 初三 记叙文

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受家庭影响最大,而家庭的观念又被社会上的风习和制度所支配。这里仅从家庭与个人这个关系面来看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 

中国人常说“自己”叫“自家”,研究中国社会的学者也认为中国是一个以“家”为中心的家族社会,所以家族的观念左右着个人的行为,家族长辈根深蒂固的想法自然成了个人立身行事的不二目标。如此一代传一代。反复实施,才造就今天这种“不会生气”的性格。这种性格相袭传衍太久远了,所以平日立身行事只知道遵行而毫无自觉,只知接受而没有是非,只懂得“照着做”却说不出“为何做”的道理。当然对他所做所为更无所谓生气或不生气了。所以中国人是“不会生气”的民族。譬如: 

家里希望我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光耀门楣,是为我好,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告诉我出外坏人多,不可轻易相信别人的话,是担心我上当;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叮吟我不可随便救助陌生人,免得惹祸上身,是怕我吃亏,我为什么要生气?

家里教导我不可乱说话,“小孩子有耳无嘴”才不会得罪人家,更是替我设想,我更不会因此生气。 

于是,我现在努力读书,将来努力赚钱,大家都会说我有出息,不像那些喜欢打抱不平,整天社会国家的人,虽然急公好义,到头来不是被排挤就是被看成异端,不得善终。日常生活里,每一个聪明人都是快快乐乐出门,不乱听言论,不乱说意见,不乱帮助陌生人,然后平平安安地回家。只有傻瓜和笨鸟才会去救人之难,去谈论批评,去惹是非,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大家如此这般,自私自利,而把除自己有利以外的全置之度外。,可记得幼年时上街,许多长辈们鼓励孩子插队买票,上车抢座位(有人说这是逃难心理),结果孩子身手矫捷不落人后,赢来不少赞赏,俨然自己就是国家未来主人翁一般。这种可以骄其父母的行为,身为一个中国人看来怎么会生气呢? 

长大后占人便宜说是为了家计,插队上车是为了早点赶回家照顾子女,亏空公款是为了弥补家庭拮据,遇到困难,找有力人士关说,也是为了这个家。这个想法早年管仲对鲍叔就曾说过,我只能借大家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我努力打拼赚钱,劳累委屈,为的还不是这个家。”听来如此冠冕堂皇,扣人心弦,谁曰不宜,谁会生气。 

“为了家”是个很管用的口实、有了它可以做出一切“自我”“利己”的弊情而不会令人生气,因为顾家的爸爸就是好爸爸,不管他在外面如何不守公共秩序,如何见死不救,如何为了赚钱而贪赃枉法,瞒上欺下。而顾家的妈妈必定是好妈妈,不管她平日如何喜欢占人小便宜,如何假公济私、挑拨离间,只要她的行为是以“为了家”做出发,那么她所做的一切不合情理法的事都可以被原谅了。 

研究中国人性格的社会学者,大都认为人口过剩,灾害频仍及社会贫穷是养成中国人的自我、自利性格的原因。 

就以台湾老一辈人的生活背景来看,这种说法的确有其道理。大陆来台的长辈,在幼青年时大多在战乱、饥饿、流离、逃难中长大,在台的老一辈也是战乱、饥饿中挣扎出来的,所以他们常以自己的经验向子女谆谆告诫,希望子女努力读书,将来赚钱容易;所以希望子女除了读书赚钱以外的事最好少管,因此每个人都不知不觉地只紧握那一份自己谋生的资源,死也不肯放松。 

他们从战乱饥荒中取得的经验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越大。”因为在战乱或荒年里如果有一家肯分些粮食去帮助别一家,这慷慨的一家就要减少他们自己生存的价会,要是太慷慨,生存机会便相对减少,甚而不免饿死。所谓物竞天择,在战乱荒年里,有慷慨性格肯于帮助别人的人往往被淘汰,而专为自己打算的人反而得到选择,这种畸形的自我选择与淘汰使得自私自利主义特别发达。 

经过割据、抗日等饥饿灾荒而死里逃生的人。对生命当然特别的珍惜、所以他们清楚地知道要生存就要抓住生存的资源——知识和钱财(他们认为知识可以取得高社会地位,代表一份优异的生存机会;钱财可以买通一切急难之需,也是生存最基本的保障)。所以由小到大都为这个生存资源钻营不休,至于社会的公义,人群的互惠互助,都可用冷漠对待它。 

如此一来,整个社会风气都从以自我、自家、自私、自利出发,所以一方面用自私自利、见死不救的心态去过现代社会生活,二方面以假公济私、贪赃任法的心理去面对公众,三方面以守旧苟安的心态去保住既得的利益。加上没有很好的法律制度去限制,人人以为自私自利有百利而无一害,你自私我自利,上下交征利,一点也不知道生气。倒是要他们抛弃狭隘的、自利的、“为了家”的自私心态去过合理的现代社会生活,他们会很生气。或者要他们改正以前那种逃难的、饥荒的、自顾不暇的穷人自私心态去过现代生活,他们会很生气。 

中国人,已经把自私自利看成天经地义,那么见到别人自私自利,怎么还会生气;身为中国人自私自利可以存身、可以保家真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看到自私自利的事,怎么还会生气。 

这下你应当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生气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记叙文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