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国西南地区遇到特大干旱,宋代江南农业发展的经验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1个回答

  • 启示:1.要重视农业和科学实践,不要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破坏生态环境;

    2.可以学习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技术,与时俱进;

    3.可以修建水利工程,改变西南地区季节性用水困难问题.

    附上剖析.

    宋朝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惊人.据蒙文通先生考证,唐时平均每亩产量约1.5石(唐比汉代高50%),而宋代平均每亩产量约2石,比唐代高约30%.经济作物无论种茶、种棉、种植甘蔗、栽桑养蚕均产量高于唐.生产分工也很仔细,其主要表现在经济作物上,比如宋代的茶叶生产,在秦岭两淮以南的地区出现了以专门种植和加工茶叶为生的园户,而且产量颇丰.而农产品种类也有明显增多的迹象.

    宋朝对传统农作物也是大为推广,尤其是小麦在南方的推广尤为显著.而水稻在北宋时的淮河黄河流域也进行了推广.同时,棉花种植也普遍推广了.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和福建扩展到了长江流域(甚至北宋时期还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之说),南方农业生产水平已超过北方.

    而农业发达原因主要无外乎两点:

    一、宋政府的政策以及行为.比如有奖励农耕的政策,对广大农民进行激励提高了其劳动生产的积极性,还科学的推广农业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比如着力推广占城稻等)……

    二、生产技术的迅猛发展.农业生产作为直接受影响者也随之迅猛发展……

    此外宋朝的地方官员也是非常注重水利设施的维护和兴建的.这就使宋朝的农业发展有了一个很良好的基础.同时,高产粮食作物的广泛播种使单位面积的粮食作物产量大大增加,也促进了经济作物种植和发展.因此,使得小农经济内部产业结构发生一定的变化,形成了农副业生产彼此促进的经济格局,农业结构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宋代南方农民培育了许多优良稻种,并引进外来的优良品种.引进的外来优良稻种中最著名的有占城稻(越南)和黄粒稻(高丽).当然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它原产于越南中南部,北宋之初传入我国福建地区.占城稻有很多优点,以耐旱生长期短适应性强著称.

    关于占城稻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宋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2年)江淮两浙大旱,水田无粮可产,宋真宗便遣使于福建取占城稻种三万斛(旧量器单位容量为10斗)分给江淮两浙地区播种.不久河南河北一带也种上了占城稻,南宋时期占城稻遍布各地成为早籼稻的主要品种,也成为了广大农民常年食用的主要粮食.

    宋代的农业生产技术也发生了变革,出现了专门除草用的弯锄,碎土疏土用的铁耙,安装在耧车上的铁铧……这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此外,在水利灌溉方面主要出现了龙骨翻车等工具.由此可见,宋朝的农业技术比隋唐时期是有很大的提高.

    宋朝的土地田亩制度也是很先进的.宋代由门阀私有制和国家分配土地制转变为土地自由买卖和契约化,导致世族门阀的消失,使魏晋以来盛行的"庄园制度"为地主制度与小农耕作所取代,佃农从此更加自由了.至于国家方面以减轻土地兼并调节贫富不均来施政,避免了非常化的恶性循环.宋的土地政策是“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国有土地虽仍存在,占全部土地的小比例,是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国家只收登记费用.自由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均田制也随之彻底瓦解.私人地主土地所有制逐渐发展已成为主要的土地占有制,形成了“千年土地八百主”的局面.至于租佃的契约则多半由私人之间决定,非常自由.租佃制普遍发展,这种情况和体制一直被延用到清朝末年,可见其先进性.

    由于均田制的废除,国家对社会的干涉不再是平均地权,而是对小农作出贷款.即是提高生产发展国民经济,而不是搞平均主义.这些是王安石的主张.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他把百姓对国家的服役用现钱折算价值,地方对中央的进贡改为比较市价后进行采购,这都是市场和货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才可能出现的政策.

    在赋税方面宋代可以说是继承了并发展了唐代“两税制”(务实的逐步实现私有制和货币经济),租庸调制度废除改进后为“二税”(把税制简单化只收户税和地税分摊夏秋两季征收地税征收谷物户税则全以现钱计算),因此在整个封建社会中也是很先进的赋税制度.

    宋代的佃农地位也有所提高,虽中古式的身份制仍残存,但政府基于财政的考虑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与“客户”.也就是说,只看财产不看身份.拥有财产的主户直接承担各种赋税,没有产业的客户则不直接承担.在农村客户是指佃农一类的人,他们不再是世族地主的“私属”,而是直接编入国家的户籍,在城市主户身份并不以房地产之有无为唯一标准,也包括有无店铺库房以及从事经营的资本等等为标准.可见,是相当内容细致的.客户则是雇员或房客.

    由于农业的高度繁荣,不少农户直接进入市场进行谋生或合伙从事买卖活动,其他经济领域宋代也不甘示弱,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

    ————————————————————————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