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揭阳二模)实验室中有一未知浓度的稀盐酸,某学生为测定盐酸的浓度在实验室中进行如下实验: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1)①根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步骤完成;

    ②根据正确称量0.4克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进行解答;

    (2)①根据指示剂为酚酞,滴定结束前溶液为无色,滴定结束时溶液变成红色进行判断滴定终点;

    ②根据滴定消耗的标准液的体积判断数据的有效性,然后计算出标准液的平均体积,最后根据标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

    计算出该盐酸的浓度;

    ③根据正确排去碱式滴定管中气泡的方法进行分析;

    ④根据操作对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

    的影响分析能够导致测定结果偏高的选项.

    (1)①配制100mL 0.10mol/L NaOH标准溶液的步骤为:计算→称量→溶解→(冷却后)转移→洗涤(并将洗涤液移入容量瓶)→定容→摇匀→将配制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中,贴上标签,

    故答案为:转移;定容;摇匀;

    ②称量0.4克氢氧化钠固体所需仪器,需要称量仪器天平(带砝码、镊子);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该放在烧杯中称量;还需要取氢氧化钠的仪器药匙,

    故答案为:烧杯(或表面皿);药匙;

    (2)①滴定结束前盐酸中滴入酚酞,溶液为无色,滴定结束时氢氧化钠过量,溶液变成红色,所以滴定终点现象为: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

    故答案为:最后一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溶液由无色恰好变成浅红色(答由无色变成红色也可);

    ②三次滴定数据都是有效的,消耗标准液的平均体积为:[22.62+22.72+22.80/3]mL=22.713mL,

    该盐酸的浓度为:c(HCl)=

    c(标准)×V(标准)

    V(待测)=[0.1mol/L×0.022713L/0.02L]≈0.11mol/L,

    故答案为:0.11mol/L;

    ③碱式滴定管装满溶液后,用拇指和食指拿住玻璃球所在部位并使乳胶管向上弯曲,出口管斜向上,然后在玻璃球部位侧面迅速捏橡皮管,使溶液从管口喷出,所以丙正确,

    故答案为:丙;

    ④A、滴定终点读数时俯视读数,导致消耗标准液的体积读数偏低,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偏低,故A错误;

    B、酸式滴定管使用前,水洗后未用待测盐酸溶液润洗,导致待测液浓度减小,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减小,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偏低,故B错误;

    C、锥形瓶水洗后未干燥,对标准液的物质的量不影响,滴定时对标准液的体积没有影响,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不变,故C错误;

    D、称量前NaOH固体中混有Na2CO3固体,等质量的碳酸钠和氢氧化钠,碳酸钠消耗的盐酸偏低,在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液体积偏大,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偏高,故D正确;

    E、配制好的NaOH标准溶液保存不当,部分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了Na2CO3,等物质的量的碳酸钠与氢氧化钠消耗的氯化氢相等,滴定时消耗的标准液体积不变,测定结果不变,故E错误;

    F、碱式滴定管尖嘴部分有气泡,滴定后消失,导致消耗的标准液体积读数偏大,根据c(待测)=

    c(标准)×V(标准)

    V(待测)可知,测定结果偏高,故F正确;

    故选DF.

    点评:

    本题考点: 中和滴定.

    考点点评: 本题考查了中和滴定及误差分析,要求选择掌握中和滴定的操作方法及完成分析的方法,试题基础性强,贴近高考;该题难易适中,注重灵活性,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解题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严谨的规范实验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