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邢台一模)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制备与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动态模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个回答

  • 解题思路:1、分析图形:属于捕食关系,根据被捕食者(先增加着先减少)、捕食者(后增加者后减少)进行判断:二者的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植被→食草动物.

    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可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主要有气候、食物、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外源性调节,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则有领域行为和内分泌调节等.

    2、S型增长曲线有几个阶段:①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个体数量少,增长速率很慢.②快速增长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加,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③稳定期(饱和期):随着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长.种群实际增长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会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零,即出生率=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④达到K值后,仍是呈锯齿状波动.所以食草动物的增长曲线符合S型增长曲线.

    解(1)植被与食草动物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开始阶段,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增长较为缓慢,可能的原因有种群数量较小,不适应草原环境,总体来看,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符合S型曲线.

    (2)当植被遭受食草动物的采食后,植被就会增强其再生能力,尽可能减缓种群数量的下降,这反映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植被和食草动物的种群数量趋于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3)若草原遭受了较为严重的蝗灾,喷洒化学农药会污染环境、蝗虫因为抗药性增强而复发蝗灾(至少答出两点).从长远考虑,应该采用生物防治,具体措施:破坏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引入蝗虫的天地.

    故答案为:

    (1)捕食 种群数量较小 不适应草原环境 S型

    (2)抵抗力 自我调节

    (3)污染环境、蝗虫因为抗药性增强而复发蝗灾 破坏蝗虫种群的性别比例、引入蝗虫的天地

    点评:

    本题考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考点点评: 本题主要考察种群的增长曲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利用生态信息传递进行生物防治的相关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课本知识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