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黄华叶衰"的"衰"字应该如何读?请语文专家指点.

4个回答

  • 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ī”而不该读为“shuāi”.

    另有杜牧《山行》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á”,而不读作“xié”.

    李白的《望天门山》里,“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回”字,应该读作“huái”而不是“huí”.

    以上几首诗中的“斜”、“衰”、“回”,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又如苏轼的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ēng”,而不是念去声“shèng”.

    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只要是不影响文字的表达和含义的情况下,我们是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读的,但是,如果影响了其文字的意义和表达,那就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了.

    如像上面提及的诗词中的那些字词 ,就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处理,也就是说应该照顾和考虑到古诗词的音韵和平仄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其读音.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两词中,就有此情况.《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早生华发”的“华”,柳永的《雨霖霖·寒蝉凄切》中“执手相看泪眼”的“看”和“更与何人说”的“说”,就应当按古音分别读作“华(huā)”、“看(kān)”、“说(yuè)”,而不应读作“华(huá)”、“看(kān)”、“说(shuō)”.

    “早生华发”句 ,根据 《念奴娇》 的平仄,此处应是“仄仄平平”,“华”在此应是平声,这方才合乎词牌格律.如读为上声,就不合格律了.同样,《雨霖霖》中“执手相看泪眼”句,其平仄为“仄仄平平仄”,“更与何人说”处 ,应为“仄仄平平仄” .根据词牌格律,“相看” 处的 “看”、“何人说” 处的 “说”,自然应念 “ 看kān)”和“说(yuè)”.

    确定相应诗词中的字音读法,关键问题是,一定要考虑这些字在诗词中的位置和作用.如果仅片面地理解按照现代规范的普通话去确定读音,那么这些诗词就既不合辙又不押韵了,而我们在阅读这些诗词的时候,就不会享受到原来诗词中音韵的曲折回环铿锵之美,这样,势必影响了我们对这些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影响了我们对作品的欣赏、领悟,作品的审美价值也就大大地打了折扣.

    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很简单,那就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可以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如在《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句,照古音“野”应读作“yǎ”,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读作“yě”,并不影响其表达及意义,故完全可以从今音.

    如 《阿房宫赋》 中的“阿房”二字,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读作“ē páng ”,而取今天读音读作“ā fáng ”,因为在这里不论读作何音,既不影响其意义,也不影响音韵平仄.

    我们在根据有关的规定对文言和古诗词进行阅读的时候 ,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处理”,而不是一味地生搬硬套.

    古诗、古文中字的两读现象在中小学课本中较为常见.教材中把这类字回归其最常用的读音,可能是为了便于学生接受、理解.教师可以先按书本上的教,但最好再向学生介绍其原来的读音,以增加孩子在古诗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