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鉴赏诗歌中结构上的作用,结构我不理解,求学霸讲解!

1个回答

  • 典诗歌鉴赏de结构

    2011-07-01 | liuruiguo | 转藏(6)

    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示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请看下面的例子: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

    请看:

    陆游 《剑门道中遇微雨》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 细雨骑驴入剑门

    本诗的结句"细雨骑驴入剑门"细雨蒙蒙,不是"铁马渡河",为什么在微雨中骑着驴子走入剑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