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列作文段落(10篇)
  • 650字
    比如说,要找出一个数列的总和与平均数,这个数列是1、2、4、5、7、8……46、47、49、50、52、53。首先,我们将这个数列分为2个数列,奇数项组成的等差数列和偶数项组成的等差数列,公差都是3。先求出奇数项组成的数列的项数(52-1)÷3+1=18,再求出偶数项组成的数列的项数(53-2)÷3+1=18,那么这个数列的总项数就是18+18=36。然后,我们分别求出2个数列的和,再相加,就可以得出所求数列的和。我们可以直接运用高斯的思想,1+53=2+52=4+50=……1与53的平均数是27,我们发现,其他2个数相加的平均数也是27,因此,这个数列的平均数就是27。用平均数乘项数就可以得出数列的总和,27×36=972。
  • 1000字 五年级 叙事
    但是,在计算1+5+9+……+2001,以及3+7+……+1999时我犯了难,因为它与老师的例题不相同,此时,我才感觉自己没有真正理解老师讲授的方法,于是我不得不重新学习老师的例题,并竭力回忆老师讲解的过程:1+2+3+4+5……+97+98+99+100=(1+100)*100/2=5050中,该公式的基本算法应该为:(首项+末项)*数列个数/2;对于从1开始的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为1的数列而言,其数列个数为最大的数,那么,对于不是从1开始,并且数列之间的差不是1的数列如何计算数列的个数呢?
  • 500字 四年级
    这是怎么回事呢?这道题我认识,它是一个斐波那契数列。我看过一本课外书,书中讲到它有一个特性,要想得到下一个数,需要把前两个数加起来。这是一个意大利的数学家列奥纳多发现的,斐波那契是他的笔名,于是人们把他的这个发现称作“斐波那契数列”。
  • 1200字以上 叙事
    “等差数列的前项和”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三上册第二章.课时为第二课时,课型为新知课.它是对前面所学的等差数列相关知识的巩固和应用,无论在知识还是能力上,都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列知识的基础.同时,在推导等差数列的前项和公式的过程中所采用的“倒序相加法”是今后数列求和的一种常用且重要的方法.因此,掌握等差数列的前项公式及推导为后面将要学习的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600字 六年级
    我们首先从一个数列开始,这个数列的前面几个数是:1、1、2、3、5、8、13、21、34、55、89、144……这个数列是由意大利数学家昂纳多·斐波那契发现的。因此,这个数列的名字就叫做“斐波那契数列”。这些数还被称为“斐波那契数”,它的特点是除前两个数(1)之外,每一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
  • 800字 高一 散文
    这个和高中数学“数列”也是一个道理。记得学数列的时候,老师讲过——数列中的数是有次序的,数的集合中的数没有次序。也就是说,一堆儿数字组成了数列然后次序就不能颠倒调换了。时间点数就是这样这是一个以1为首项,24为末项,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项数为24,所有项的和为
  • 900字 议论文
    此题的推算方法和跳格子一样,从第三个月起每个月的兔子数是前两个月的兔子数之和。据此推知,一年后,共有233对兔子。以上兔子数构成的数列,现在称之为“兔子数列”。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只有认真的观察,才能不断地了解生活中的奥秘。
  • 600字 六年级 叙事
    离比赛还有几个星期,我们班就开始了训练二人一组。刚开始,我们都各走各的,一些快,一些慢,没走两步就,重重地摔在地上爬不起来。“就怪你,走那么快干嘛?”“是你走慢了!”……我们互相埋怨,怪这怪那。当时,我也是特别气愤,心想:怎么遇上这么些人,不知道齐心一点。要是把我复制2个参赛,准能拿第一!后来,我一想,发现这不是某个人的错,而是我们缺少团队精神。想到这儿,我立刻跑去动员他们,重新开始了训练。这次,我们一边练,一边分析总结,找方法,找技巧。我仔细琢磨着:我们要是规定了每步的距离,并且喊起拍子,喊“一”时单数列出左脚,双数列出右脚,喊“二”时单数列出右脚,双数列出左脚,这样一来,2个人不就像一个人在走了吗?这下有了方法,我们走的速度明显提高了,从四、五秒一步到一秒一步。
  • 800字
    例如三角函数图象平移中“先平移,再伸缩”与“先伸缩,再平移”易混淆;数列求和中忽视必要的讨论,如等比数列求和,没有考虑q=1的情况等;利用函数知识求解数列的最大项及前n项和最大值时,忽视其定义域是正整数集或其子集;表面积计算易漏掉底面积;概率题不列举试验所包含的可能性基本事件;混淆椭圆与双曲线中的参量间的关系等。
  • 1200字 六年级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种数列推理的方法,虽然巧妙有趣,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已知条件给出的数列,横着从左往右推或从右往左推都得不到某项为零时,就不能用这种方法直接推理得到结果。这时,我们就应该换一换思考角度,用其他方法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