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据作文段落(10篇)
  • 1000字 六年级 写人
    梁朝末年发生侯景之乱,各地豪绅乘机扩大势力,割据一方。梁大宝元年(550),冼夫人支持陈霸先起兵讨伐,平定了侯景之乱。陈朝建立之初,政局不稳,号令难行。陈朝政权时时受到以欧阳纥为首的割据势力的威胁,冼夫人又挺身而出,支持陈朝扑灭了这股割据岭南地区的豪强势力。由于她协助破敌有功,陈朝册封她为中郎将,石龙(郡)太夫人,并以刺使之仪礼遇之。在封建社会破格册封一个妇女仪同刺史,是极为罕见的。
  • 250字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过程中,袁绍先占据冀州,又先后夺青、并二州,并于建安四年(199年)的易京之战中击败了割据幽州的军阀公孙瓒,统一河北,势力达到顶点。但在建安五年(200年)的官渡之战中大败于曹操。建安七年(202年),袁绍在平定冀州叛乱之后病逝。
  • 450字 四年级
    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一般认为有184年东汉黄巾之乱开始。这源自汉灵帝为解决黄巾之乱而成立州牧制度,该制度导致地方割据,天下分裂。其他观点还有:190年董卓挟汉献帝离开洛阳开始,这时东汉朝廷已经崩溃;208年赤壁之战后开始,这时三国鼎立形成雏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已开始失去政权实体、群雄割据,形成三国雏型直到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这段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
  • 500字 五年级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罗贯中。这本书主要讲的是三国时期魏、蜀、吴、的故事,其领导人分别是曹操、刘备和孙权。三国之所以混乱,是因为东汉末年出现许多割据势力,其中魏国、蜀国和吴国是最具有实力的割据政权,他们相互制约,明争暗斗,让东汉以最快的速度灭亡,从而出现混乱的三国时代。
  • 1000字 初一 记叙文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权、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战,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的“火烧赤壁”之计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 700字 初三 童话
    “这是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后,群雄纷纷割据一方。192年,董卓被吕布所杀,李?唷⒐?峥刂贫?和醭?2懿?ldquo;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南征北战,吕布与袁术等割据势力先后被灭……”这是我走出这个草地后所得到的信息。毫无疑问,我来到了这个受世人千赞万颂的时代。至于这身体是哪个人的,对于此时的我来说已经不重要。好在三国还未形成。
  • 700字 高一 议论文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后,镇压义军的豪强势力拥兵割据,逐鹿中原。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袁绍自恃实力雄厚,图谋消灭曹操集团。面对袁绍的十万的大军,曹操并没有退缩。他知道自己的两万兵力不能与袁绍的十万大军相抵,想要赢得胜利只能巧取。他利用袁绍恃强骄躁、不善用人、疏于筹策的弱点,后发制人,攻守相济,把握战机,出奇制胜,成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面对袁绍的军队,说曹操不害怕那是不可能的,相差悬殊的兵力无疑把他逼入了绝境,但他却在最深的绝望中,遇见了最美丽的惊喜。
  • 1200字以上 叙事
    开宝三年(970年),宋王朝以潘美、尹崇珂率师伐南汉。翌年,南汉亡,宋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户十七万二百六十三。开宝九年(976年),宋王朝五路兵攻北汉未果。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割据漳、泉一带的陈洪进主动献出漳、泉二州十四县的土地户口。吴越王钱对陈洪进的“纳士”,非常不自安,在形势逼迫下,也决定献出吴越十三州、一军、八十六县、户五五万六百八十。至此,南方的割据政权全部削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亲率大军伐北汉,北汉亡,得州十、军一、县四十、户三万五千二百二十,至此,所谓五代十国的历史全部结束,北宋王朝实现局部统一。
  • 900字 高三 议论文
    硝烟三国,诸侯割据,袁绍虽有一心割据中原,称王霸地,却没有招贤纳士的思想,终继被曹操大败于官渡,没有战略思想,而却只心存高远。没有思想,然而他人就是虚无的,形神也是不复存在的。无“思”,只能阻碍人类前行,固步自封,人也就不会前行了,更何谈什么进步啊!
  • 900字 初二 读后感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聚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大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