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作文段落(10篇)
  • 10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 45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慧能伤势严重,好在并无生命危险。大师问慧远是怎么抓到贼人的。慧远说:“师父,这个贼兵轻功了得,不知什么时候悄悄登上了墙,举刀砍向慧能,我急忙把他拉了下来,最后制服了他。”众僧一听,无不夸奖慧远武艺高强,胆识过人,都觉得慧远肯定会成为将军的护卫。
  • 800字 高三 叙事
    南华寺中有大量珍贵文物,如六祖真身像、唐代千佛袈裟及圣旨、北宋木雕五百罗汉等。六祖即慧能大师。相传慧能(638-713年)本上一个樵夫,目不识丁,一日听人诵读《金刚般若经》而悟道,于是投到禅宗五祖弘忍门下,深得五祖器重。弘忍将衣钵传于慧能慧能后来被尊为禅宗六祖。慧能提倡顿悟法门,传承很广,为禅宗南宗创始人。六祖圆寂后,其肉身成胎,用中国特有的夹r造像工艺塑成“六祖真身像”。六祖身披袈裟,神态安祥。
  • 800字 初二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佛教历史上的一个典故。禅宗在中国传至五祖弘忍之后,分出了南北两宗。北宗的代表人物是弘忍的弟子神秀,南宗的代表人物是神秀的师弟,后来的六祖慧能。据说,一日弘忍叫弟子做偈,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擦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却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老师弘忍判定慧能更胜一筹,于是将衣钵相授。
  • 700字 六年级 叙事
    佛对我说:你的心上有尘。我用力地擦拭。 佛说:你错了,尘是擦不掉的。我于是将心剥了下来。 我领悟不透,是什么意思? 我想这是从神秀和慧能那两个偈子引申出来。 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确,要能够参透这两个偈子的确很难,就是正确的理解也不易。 参悟不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众生的身体就是一棵觉悟的智慧树, 众生的心灵就象一座明亮的台镜。 要时时不断地将它掸拂擦试, 不让它被尘垢污染障蔽了光明的本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原本就没有树, 明亮的镜子也并不是台。 本来就是虚无没有一物, 那里会染上什么尘埃? 现在只能从字面上去理解它,惨悟不透! 心本无尘,尘即是心。无心无尘,人便死。
  • 1000字 初三 想像作文
    尔后,在中国,这个拥有五千年厚重文化积淀的古国,我成了大彻大悟的象征,和中国禅宗的创立有一段不可分割的渊源。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五传之弘忍,忍传慧能,世称禅宗六祖。慧能以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得到了弘忍衣钵真传。慧能开创了禅宗。于是,禅与我联系起来,流传至今。这是一个纯净质朴的字,包含着厚重的哲理。就这看似简单的诗,就蕴含着深刻的禅意。我想,我虽是菩提,但我毕竟还是树,不能悟透此意。表面看来,我本是树,却不是树。树是我的本质与外表,从精神境界来说,我已经披上了禅的袈裟,厚重的内涵让我成了一种象征。明白的镜,也并非镜,那是关于心灵的一面镜。透过它,看到的不是经本身,是自己的内心。本来亦是虚无缥缈,就如我树荫下跳动的点点阳光,,影子里酝酿着一地的清凉和明澈。这样亦真亦幻的影像哪来的尘埃?也许,尘不在镜,不在树,在心。
  • 600字 高二 议论文
    六祖慧能当初上山学道,五祖弘忍只称其为"南蛮",而当"菩提本无树,明镜也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绝世偶子展现在弘忍眼前时,弘忍立即调准自己感情的焦距,把衣钵传给了关系较疏远的慧能,而不是自己一向欣赏的人室大弟子神秀。于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世人的眼睛在六祖禅宗的拂拭下分外清醒。
  • 700字 小学 议论文
    其实,古往今来,不少人都调准了自己感情的“焦距”,为自己展现出了清晰的作文"世界。六祖慧能当初上山学道,五祖弘忍只称其为“南蛮”,而当“菩提本无树,明镜也无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的绝世偈子展现在弘忍眼前时,弘忍立即调准自己感情的焦距,把衣钵传给了关系较疏远的慧能,而不是自己一向欣赏的入室大弟子神秀。
  • 800字 高二 散文
    物理上有一种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这种说法在心理方面亦可行。这世界喧嚣浮躁,若将心亦留于世界这空间,将与它归为一类。我们可以身处闹市,但不能将心也置之于闹市。有人认为世界喧嚣,人生亦喧嚣。那是因为心的喧嚣。有一则禅语故事说的是:慧能大师来到法性寺,看到两个僧人在寺前迎风飘扬的旗幡旁争论不已。一僧说是幡在动,一僧则坚持说是风在动。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若心宁静,便不因这世间种种浮躁,不厌烦于世界种种。因心浮躁,则世间浮躁;因心宁静,则世间宁静。浮躁的心总是见那浮躁的物,宁静的心总是见那宁静的趣。世间喧嚣与否,皆在于心的动、静。守护住心中的宁静,便不觉世间厌烦,人生浮躁。
  • 900字 高二 抒情散文
    物理上有一种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存在于同一空间”。这种说法在心理方面亦可行。这世界喧嚣浮躁,若将心亦留于世界这空间,将与它归为一类。我们可以身处闹市,但不能将心也置之于闹市。有人认为世界喧嚣,人生亦喧嚣。那是因为心的喧嚣。有一则禅语故事说的是:慧能大师来到法性寺,看到两个僧人在寺前迎风飘扬的旗幡旁争论不已。一僧说是幡在动,一僧则坚持说是风在动。慧能上前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若心宁静,便不因这世间种种浮躁,不厌烦于世界种种。因心浮躁,则世间浮躁;因心宁静,则世间宁静。浮躁的心总是见那浮躁的物,宁静的心总是见那宁静的趣。世间喧嚣与否,皆在于心的动、静。守护住心中的宁静,便不觉世间厌烦,人生浮躁。
慧能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