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作文段落(10篇)
  •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记叙文
    我是南方人,要谈起我对江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小娇娘”,要谈起我对陕北文化的印象,那就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关西大汉”。要我说,江南的风光的确很美——“小桥流水,柳絮飞舞”,陕北的高原则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我却热爱着陕北这片热土。说起陕北高原,这可是陕北地区的一大亮点,要说其地貌特点,真可谓是沟壑纵横,形态各异。在我眼里,那些用黄绵土叠起的黄土高坡,却是那么地雄浑大气、豪侠仗义。
  • 10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陕北产杂粮,如小米、大豆、南瓜、玉米、荞麦之类的。黄澄澄的小米粥,香喷喷的南瓜饼,味道正宗,我们这里可吃不到这么美味的食物啊!不过要说最好吃的,还是苦荞饸饹和糜子年糕。陕北的饸饹呈棕黑色,吃上去顺滑筋道,从不会正在锅里断掉。而调饸饹的汤,也是有讲究的,一般调芥末、辣子油、蒜苗、老陈醋,醋一定要给足,才有香味,吃上去更酸爽。糜子年糕相对来说口感就比较绵柔,用碾子磨过的糜子蒸熟后再油炸做成,色泽金黄,散上白糖后再吃,味道更好。陕北的主食不是面,而是用玉米做的窝窝头,吃了后,很管饱。
  • 900字 初二 散文
    唢呐吹,笛声起,缶声震天。粗犷的陕北汉子,飞扬的尘土,凄凉苍茫的信天游调子,响彻行云的秦腔。我踏上这片黄土地,一股粗犷苍凉的气息扑面而来,心底那种久违的激情猛然迸发。我明白,这才是原滋原味儿的陕北风光,这里才是风景独好的地方。
  •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犹记得站在高山上的情景,登顶时唯一最急切的事便是大喊几声,王者般让声音穿过每一个低处的景物,沟沟梁梁也不放过。陕北的山顶大都种满了密密麻麻的庄稼,陕北的山,山顶是平原,塬上有庄稼地,也有村庄,此时你会看到山底一条条盘山公路像一条巨龙般环绕而上,又如陕北的窑洞上日日升起的袅袅盘旋的炊烟,曲折中自成一种天成的美。陕北的《信天游》大抵就是这个调调。
  • 450字 初二
    我的家乡地处黄土高原,这里地表崎岖,气候干燥。正因为如此,人们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创造了一种适合陕北人居住的房屋——窑洞。它呈圆拱形,一般都是几孔或十几孔连在一起。它的抗压能力很强,冬暖夏凉也可以将水蒸气聚集在屋内,正解决了干燥的天气。窑洞内少不了一种东西——炕。陕北的炕和灶是一体的。当人们在灶上做饭时,顺便也可以把炕烧热。
  • 800字 初一
    我们围在那场地的周围。随着一声巨响。表演开始了,那大鼓,从快到慢,从轻到重,虽然声音很大,但却很平和洒脱中又不失体面。突然间尘土飞扬百余人从两边跑入场地中央。那飞起的黄沙遮住了天,也遮盖住了日,但是没有遮住陕北人民的热情与洒脱。他们柔中有刚,刚中有柔。他们扭动着一只双手挥舞着。那连接起来的红色的像一团火焰燃烧在人群当中。时不时地挥击一下鼓面发出洪亮而又清脆的响声。那啊声个刘四沣乐器那样婉转动听,但是他有他自己的豪情壮志。尘土飞扬昏天蔽日,但是他们陕北人民的热情犹如—道光从尘土中照射出来照亮了每个人的心,那不正是劳动人民的写照吗∶热情淳朴,不拘小节,豁达开朗。那鼓声再次响起。不再像开头的那样平和安静,这时的鼓声震天动地。他的声音响彻在这黄土高原之上。
  • 750字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 层文化,人民创造了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术)。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 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 650字 五年级 叙事
    我的老家在陕北榆林府谷,它在陕西省的最北端被誉为陕西的北上明珠。那里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周围没有过多的绿阴群山,只有黄土高坡与人们为邻。结束了一个学期的学业,我和爸爸妈妈每年都会千里迢迢的赶回老家去过年。因为在老家过年,真的是别有一番韵味。尤其是刚一近入腊月,陕北的年味就一天比一天凸显的愈发浓烈。
  • 550字 五年级
    中午,太阳加倍的热,走了半天的我也饿了。早就听说陕北的特色小吃挺多的,有:汗香肉嫩的肉夹馍、回味悠久的羊肉泡馍、又香又软的香葱大饼……最有劲道的食物非大馒头莫属。有人会问:全国哪里都有馒头,陕北的大馒头算得上什么?这位朋友,听我慢慢讲。陕北种得最多的就是大米,这大米做成的馒头特劲道。我一边吃着大馒头,一边听着音响中放的《黄河大合唱》,让我感受到陕北和壶口瀑布的独有风情。
  • 5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然而,在60年前的延安,纺车意味着什么呢?有了纺车,可以把干部战士自己种出来的棉花纺成均匀的棉线,就可以织出致密厚实的土布,就可以温暖地度过陕北冬天的严寒,就可以精神饱满地工作、学习、战斗,就可以不断坚持直到把日本侵略者赶出我们的国土。一辆小小的纺车,承载着抗日军民不屈不挠,笑着面对一切困难的乐观精神,承载着那种勇往直前的必胜的信念。这一辆小小的纺车,便是当年陕北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的主角之一,是“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最好的象征。时间像流水一样逝去。今天的人们,过着物质极为丰富的生活,不仅在衣食住行上,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与当年的陕北相比都像是两个世界。这种变化,正是当年陕北摇着纺车的人们不惜牺牲生命去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