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武作文结尾(10篇)
  • 800字 初二 写人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苏武的英雄气节谱写一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正气歌。苏武的故事催我泪下,苏武的气节催我奋进。青山依旧,绿水依然,秋还是那样寒。走在秋风中的我终于读懂了何为“忠诚”,何为“英雄”。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苏武的作文600字(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800字 初二
    第二次,汉使者又到匈奴去,苏武的随从常惠还在匈奴。他买通匈奴人,私下和汉使者见面,把苏武在北海牧羊的情况告诉了使者。使者见了单于,严厉责备他说:“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不应该欺骗汉朝。我们皇上在御花园射下一只大雁,雁脚上拴着一条绸子,上面写着苏武还活着,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了,吓了一大跳。他还以为真的是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大雁也替他送消息呢。他向使者道歉说:“苏武确实是活着,我们把他放回去就是了。”苏武出使的时候,才四十岁。在匈奴受了十九年的折磨,胡须、头发全白了。回到长安的那天,长安的人民都出来迎接他。他们瞧见白胡须、白头发的苏武手里拿着光杆子的旌节,没有一个不受感动的,说他真是个有气节的大丈夫。
  • 700字 初二
    历史不能忘记,在浮华与坚守之间。北海的苏武,那流放于荒山野原的铁面男儿,用不屈与铮铮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诠释:忘却富足,成就气节,铭记祖国,造就伟大。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憾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2下一页@_@我是分割线@_@永远的苏武
  • 600字 初三 书信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 450字 初一
    汉昭帝即位几年以后,匈奴同汉朝和好通婚,单于才允许苏武回国。苏武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初出使时正当壮年,等回到汉朝,胡须头发全发白了。苏武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着名的爱国者,他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含辛茹苦,受尽折磨,却宁死不屈,始终报效国家。许多戏剧纷纷把“苏武牧羊”的故事都搬到舞台,向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 700字 初二 说明文
    在家中,白发苍苍的老妈妈已年过七旬。眼也花了,腿脚也不灵便了,却每天都站在门口盼着二字的归来。妻子日日夜夜地守着洞房,盼着苏武回家。身在北海的苏武同样惦记着老母亲和妻子。想托人带口信却找不到人。晚上睡觉,身隔万里的这一家人不知谁梦见了谁。十九年就这么心酸地过去了。汉朝日渐强大,使匈奴心惊胆碎,敬着汉朝。苏武也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与家人团聚,效忠于汉朝。
  • 650字 初三 书信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只不过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的最好归宿;忠心,方才是历史永恒,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振(震)撼人心的忘记!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记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 700字 初一 读后感
    但不管是真降还是假降,他都觉得自己在人格上已矮了一截了,因此,尽管与苏武是故友,又同在匈奴,“终不敢求武”。后受命劝降,其说辞如实地道出苏武真实的生存困境。终不得归汉,忠诚无人知晓;家破人亡,没有必要归汉;皇帝喜怒无常,即使归汉,面对是鲜花还是刀斧尚未可知。求名、求家人平安、求善终有果,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李陵在苏武守得云开见日出之时,置酒相贺,与武决别,泣下沾襟。他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汉室能够赫免他的罪过,保全其老母性命,也一定以反水的方式来表明自己对汉室的忠诚。李陵内心的悲伧全化作了眼泪,当初不得不降,祸及老母,今生无家可归,长作域外之人。个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助幻化成了那泪流满面的李陵。
  • 750字 初三 写人
    我明白了,在忘却与铭记之间,在享受与坚忍之间,那行于枯草寒冰之上的苏武,用执著与信念作出了最美好的答案:富贵,犹如过眼云烟,忘却,便是它最好的归宿;忠心,才是历史永恒,而铭记,是它的精神家园。壮哉,那永远的苏武!伟哉,那震撼人心的忘却!奇哉,那惊天动地的铭记!雄哉,那一段忘却与铭记的千载颂歌!永远的苏武
  • 650字 初中 读后感
    苏武,你的从容,让我感到敬佩;苏武,你的处事,让我懂得忍让;苏武,你的坚信,让我明白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太多的道理,让我懂得处事的原则。你将生死全然置之度外,一心考虑的是汉朝的荣誉和利益,所以在局势变化的情况下,你用不同的态度处理不同的事。你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处事得体,不失汉朝使节的身份,正气凛然,维护了民族尊严,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