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作文开头(9篇)
  • 450字 初三 记叙文
    月夜,我伏在案边,手中是辛弃疾的《破阵子》。读它,让我有一种莫名的感觉。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溃退;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杀,一霎时结束了战斗;凯歌交奏,欢天喜地,旌旗招展。一战获胜,功成名就,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赢得生前身后名”,岂不壮哉!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再加上那个被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时代,“壮词”不过是辛弃疾孜孜以求的理想而已。
  • 550字 初三 散文
    引弓磨剑战一场干戈,马革裹尸还热血酬家国,功过谁说?他也曾驰骋疆场、勇挡雄狮,而多年之后他的夙愿也是希望能重披战甲,手握长剑,指挥士兵为君王夺回江山。他辛弃疾,上济倾国难,下陷九龙潭。他辛弃疾,自问心写忠字笔画何曾乱过!辛弃疾出生时,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因为先辈与金人有不共戴天之仇,使得辛弃疾从小便受这种气氛渲染,同时,他也看到汉人在金人的统治下受到的屈辱、痛苦,于是,他在青年时便有了抗金复中原,为国雪耻的一番侠肝义胆。
  • 450字 初一 记叙文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一生佳作不断,广为后人传颂。其能在文坛取得如此成就绝对不是偶然,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结果。1204年3月,辛弃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却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之后,立刻被当时的文人奉为神作,更有人把这篇作品谱上曲子吟唱。
  • 500字 初一 记叙文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一生佳作不断,广为后人传颂。其能在文坛取得如此成就绝对不是偶然,是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结果。1204年3月,辛弃疾到镇江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却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他登临京口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写下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之后,立刻被当时的文人奉为神作,更有人把这篇作品谱上曲子吟唱。
  • 650字 初一
    阅读着辛弃疾的诗词,闭上眼,仿佛在追溯着他的一生,与他在交谈。忽然眼前一现这不同的景色: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远方的夕阳将画布一般的天地铺染,大雁从头顶悲鸣着一掠而过,草木中浸透着深秋的寒意,高高的望江亭立在江边,一位男子站在亭中,环顾四周,他手握佩剑,身后是那匹的卢马,马背上挂着那张硬弓。他正眺望着汴梁,独自一人在喝酒。这不正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吗?秋风萧索,他身上的长袍随风飞舞。
  • 700字 初二 记叙文
    凄风,苦雨,天昏,地暗。南宋灰飞烟灭了,留下一段凄楚的梦。梦里依稀,一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仗剑走边关,执笔抒豪情,“吹角连营,挑灯看剑”。很多人只知道他是一介文人,一个境界很高的文人,没有陈词滥调,没有华丽辞藻,唯有一腔热血,浩然正气。想当年,他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郎,率义军,抵金寇,保国土,征战于崇山峻岭间,与万千热血男儿一起将青春挥洒于刀光剑影中。
  • 1200字 初二 书信
    敬爱的辛弃疾先生:您好!我是一名与您相隔近千年时光长流的普通中学生。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我了解到许多有关您的事迹,您的英勇让我敬佩,您的才华令我叹服,您一生的坎坷也使我不住叹息。我知晓您一辈子最得意的事是什么——是归国有勇。您过去是北宋的子民,虽然北宋溃败后仍然留在中原,成了金朝的老百姓,但在内心深处您还是认同北宋的。
  • 450字 初二
    当流年带走风华,当岁月催生白发,你荡气回肠的豪情,你壮怀激烈的雄心,奔走在抗金的前线,于历史长河之中高歌,却只道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样的你,让我忘记了仲尼厄作《春秋》,忘记了屈原流放赋《离骚》,忘记了左丘失明,忘记了孙子膑脚修列《兵法》......我敢评论曹操的忠与奸,我敢畅谈古今诗词的善与美,连一代霸王项羽也曾跃然我的纸上,可是,我却不敢妄谈了给予我精神寄托的你--辛弃疾
  • 800字 初二
    祖国有山山水水千万重,如果要从诸多历史文人里选一个人来同游,蓦然回首,那人已在灯火阑珊处。为什么要选择辛弃疾呢?首先他有着豪迈正直的性格,又不拘泥于小节。在漫漫长路上,你不用怕被他欺瞒,也不用处处小心谨慎。他可以包容你的不足,纠正你的过错,也不在意一路上你无意中的伤害,对你坦诚相待。他不像曹孟德多疑,没有孙仲谋的城府,也没有刘备那耐人寻味的“善良”。不用担心自己成了吕伯奢,也不必担心被丢在长坂坡。有这个正直又豪迈的“驴友”,一路上你才能真正的开心、安心。
辛弃疾开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