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作文开头(10篇)
  • 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名着之一《故乡》。读了这本书,我心中顿时有了千万个想法。于是,我打算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在“回故乡”这部分中,讲了主人公在从异乡回故乡接亲人的路上,对即将到达的故乡感慨万分。“在故乡”则讲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来住的大房子里,见到了母亲后,讲了许多话,母亲让“我”去看望一下亲朋好友,并且说“我”儿时的好友闰土也会来。
  • 65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最近,我读了鲁迅先生的名著之一《故乡》。读了这本书,我心中顿时有了千万个想法。于是,我打算与大家一起分享这本书。这本书可以分成三部分,分别是: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在“回故乡”这部分中,讲了主人公在从异乡回故乡接亲人的路上,对即将到达的故乡感慨万分。“在故乡”则讲了主人公到了自己原来住的大房子里,见到了母亲后,讲了许多话,母亲让“我”去看望一下亲朋好友,并且说“我”儿时的好友闰土也会来。
  • 1200字以上 五年级 读后感
    【篇一:20年后回故乡结尾】故乡的山,故乡的人……”我仿佛又听到了那首美丽的歌曲,只是它听起来不在那么陌生,因为我现在还站在家乡的土地上,还欣赏着家乡的美景,我爱我的故乡!【篇二:20年后回故乡结尾】故乡是我出生的地方,虽然我离开了故乡,但我会永远记住家乡。不管在哪里!【篇三:二十年后回故乡】“故乡的风,故乡的云……
  • 600字 二年级 读后感
    抱着对“故乡”这个刺眼词语的好奇心,我读完了鲁迅先生的《故乡》。心中不禁涌起一丝心酸,又何尝不是感同身受,亦或许进一步说是探寻到“故乡”与“童年”的真谛。回到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的鲁迅,眼前的乡景却已不再是那心心念念的故乡了,放眼一望,满眼的苍黄,横着萧索的荒村啊,已早无生气。但故乡本应如此,只因自己的心情早已改变,遭逢的事多了罢,也就有所不同。
  • 450字 初二 读后感
    故乡,或者城市》故乡是唯美的,它带着一种无法改变的亲切感;城市是现实的,它有着不同于故乡的陌生。《故乡,或者城市》以“城市”作为这一本的主题,繁华或者古朴,快节奏或者悠闲,冷漠疏离或者热情豪迈……每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它无法复刻,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城市里,它让人感觉到漂泊或者安定,它是故乡或者寄居地,它让人充满期待或者疲惫满身……
  • 1200字以上 初一 读后感
    【篇一:《故乡》的读后感】鲁迅,伟大的文学家、翻译家和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鲁迅写的《故乡》,讲述了他与闰土小时候的一些事情。闰土会捕鸟、看瓜,鲁迅在那段时间很快乐,可正月过了,闰土必须回家。一开始,他们还相互送了几次礼物,但后来再也没有见面。我明白了:快乐的时光是短暂的,只有好好珍惜时间,快乐才是永远的。
  •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以前一直以“太深了”,“难懂”之类的借口不看鲁迅等文学大师的作品,从未想过要借以阅览一番。当我们今天学到《少年闰土》这一课的时候,陈老师把鲁迅的原小说《故乡》读了一遍。这使我们感触颇深。如果单单只是《少年闰土》的话,恐怕我们还只能理解到鲁迅和他的伙伴不及闰土见多识广这一方面,可是当听了《故乡》全文之后,鲁迅想要表达的意思,我们也能理解七八分了。
  •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在我看来,故乡不是一个地点,而是一种感觉,一种亲切的感觉。而在鲁迅先生的笔下,他的故乡是一个舞台,演绎三种人生。或许在今天看来,鲁迅半白半文的风格,是让人很生涩的。但我相信,鲁迅在那个时候,一定是用世俗的语言在讲一个世俗的故事,在告诉世人,人是怎么变成鬼的。首先说到闰土,闰土作为一个主要人物,他就是一个中国农民的代表。
  • 500字 初中 读后感
    故乡,或者城市》故乡是唯美的,它带着一种无法改变的亲切感;城市是现实的,它有着不同于故乡的陌生。《故乡,或者城市》以“城市”作为这一本的主题,繁华或者古朴,快节奏或者悠闲,冷漠疏离或者热情豪迈……每一座城市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它无法复刻,而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座城市里,它让人感觉到漂泊或者安定,它是故乡或者寄居地,它让人充满期待或者疲惫满身……三类各具特色的城市风景轨迹,三种不同的生活常态,在作者郭敬明的笔下向我们展示了它们各具特色的景象。
  • 90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我想要向大家推荐的文章选自7年级《现代文阅读》第28课《故乡在童年那头》推荐理由:故乡是个美丽的地方,童年是沉淀了的记忆。故乡在童年那一头?那头!同学们你们一定写过这样一篇作文吧:《我的童年(故乡)》那么你写过几次呢?随着你越来越好的文笔,故乡去了哪里……随着时光的冲洗,童年……故乡越发朦胧了许。《故乡在童年那头》读到这个题目我先是迷惑然后心脏便开始隐隐做痛,作者那淡淡的,略带忧伤却又不失柔情的笔调就如同喷香的面包等待我去“啃”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