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作文开头(9篇)
  • 1200字以上 高三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而格物致知即明明德,“格”是“格君心之非之格”“格物致知”即是“去人欲,存天理”“去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如此即可止至善。以上明白了然后可以谈“诚意”,“诚意”即诚其意,意诚,亦如格物致知,格其不诚之意以复诚意,古之人亦可称为真人,可见《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当然这里所说真人与其有所差别。
  • 550字 初二 议论文
    格物致知,是明朝大哲学家王阳明所阐释的,但是,格物致知在今天发达的21世纪,却有了新的意义。强调“格物致知”,是通过观察事物来领会其中的道理,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中也含有一定的哲理性。书上的很多理论是抽象的,不具体。单靠听,学这种理论是没有用的,而单纯的依靠理论行事是可笑的,不切实际的。就像图上画的那样,井中固然有水,可井中又怎么会有鱼呢?
  • 6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格物致知精神,是使人在做任何事情上都会成功的动力;它,也是能让人在面对困境中得以解救的力量。但是,格物致知精神不是想有就有的,它要拥有二个要求,二个条件才能实现。这二个要求与两个条件,在《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这篇文章中有讲诉。文章中讲诉了中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的差别。中国传统教育是以“死记硬背”一词来形容,而西方教育是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一句来形容。
  • 450字 读后感
    实践才是真谛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摘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知识是成功的基石,智慧是成功的必要条件,而实践肯定是成功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了。诺奖得主丁肇中在文章中多次提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也列举了古时名家的事例阐述这一论点,对于我们而言,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是否也该有一颗积极探索,敢于实践的心呢?
  • 1200字 高二 叙事
    孔子的一生应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他在游历中感受山水,在感受山水中体悟人生,在体悟人生中深思求索,在深思求索中形成哲理。孔子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把自然山水人格化,在欣赏自然景物时,观照其特征,通过类比联想到人的道德品格。孔子认为,“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达到仁智勇的首要方法,第一途径是格物致知,旅游正可格物致知
  •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动手的重要性——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心得大约三四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给当时我那颗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现在阅读起来,依然是震撼无比。他不仅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更使我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文中列举了从古到今的一些实例,通过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不是由哲理的清谈得到的,而是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手”。
  • 1000字 初三 读后感
    动手的重要性——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心得大约三四年前我第一次接触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给当时我那颗幼小的心灵带来巨大的震撼,现在阅读起来,依然是震撼无比。他不仅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更使我一步一步迈向成功。文中列举了从古到今的一些实例,通过历史的发展告诉我们新的知识不是由哲理的清谈得到的,而是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动手”。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另外一本书《奇怪的圣人,王阳明》,文中也是用了王阳明的例子,更好的阐述了动手的重要性。
  • 650字 高一
    沸腾的校园,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去找统练卷子的人来来往往地穿梭在过道,每个人都争着去食堂打饭,热爱运动的人活跃在操场上,高三的学长学姐在寂静的树林背诵着,这,是你校园生活的全部?请打住,我带你了解一个散发着热情活力的临河一中。你是否关注到了?每周三都有身着正装的同学匆匆赶往格物致知楼。你是否关注到?班里同学在一遍遍练习自己的演讲。你有到过,格物致知337吗?那是一个令人热血沸腾的地方,那里,是供你充分展示自己的地方。辩论大赛,演讲比赛,都在那里举行着。每周,那里座无虚席,我们聆听着,一个个同学或是生动优雅,或是含情脉脉地把自己的故事,演讲给大家听。我们看着,台上的辩手们唇枪舌战,碰撞着思维的火花。他们带给我们的是兴奋,激动与感动,如果你参与了一定会留下美好的回忆,如果你观看了,一定会回味无限。
  • 900字
    人,总该有一些“自我”的。当一个有“自我”的人独处的时候,那是一个严肃而神圣的时刻,他们从生存竞争中、从灯红酒绿中完全超脱了出来,能思考一些严肃的事情。那么,不妨让我们独处。独处能使人明智。从我个人—— 一个学生的角度出发,深知这一意义。从小老师便教育我们,做作业要独立思考。换句话说,就是要让我们的大脑独处。王阳明早年对于程朱理学的“格物致知”深信不疑。他曾面对翠竹,穷格七天七夜也没有得到真理,从此,他开始质疑程朱理学。后来王阳明从禅学研究中受到启发,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并利用“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来否定“格物致知”说。王阳明在读出之后悟得了心学的精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所以,只有在独处的环境中,才能使我们的大脑高速运转、思维高度集中地去完成某一件事,只有这时才是最明智的,因为心中容不下其他纷纷扰扰。那么独处。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