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漫游记800字

青山漫游记

800字 初二 记叙文

五月的山,正是春光明媚生机盎然的时光,趁着太阳东升,天空一抹红霞的清晨,我们一行五人已经来到清凉山脚下。

“大家准备一下,我们马上就要爬山喽!”我兴奋的叫了一声,环顾四周,只见一蔟蔟花儿争奇斗艳,碧绿的叶子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春风频吹,花儿点头,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彩风景画。

山路虽然蜿蜒而上,但不险峻,我们在浓绿幽静的林中穿行,偶而只有远处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声,置身于这天然的大氧吧中感觉真是好极了!不一会儿我们竟然登上了山顶,站立在群山顶上,天已不复辽远高旷,群山在我们脚下,仿佛我一俯身,张开双臂便可以把那些奇峰怪石统统揽入我的怀中。在这儿,才知道什么叫心旷神怡!远处望去,群山、公路、水库、田野、农舍尽收眼底,我们一边拍照一边采摘着草丛中朵朵鲜嫩的蘑菇……

“开饭了!”爸爸笑呵呵的大声招呼我们,这时我和妈妈、四姨及表弟赶忙过来,草地上已经摆好了丰盛的野餐,有烧鸡、烤肉串、凉拌黄瓜、以及刚刚采摘的鲜美无比的蘑菇汤……“哇塞”!我开心的叫着,这种感觉真是妙极了!

野餐过后,我们沿着山顶上的路向另外一座山峰进发,不久,终于到了我们的最佳景点——“石门”,这里的巨石千姿百态,尤如一个个挺立在山颠的武士,好不壮观。山上松柏成林,非常茂盛,有的像展翅的雄鹰,有的像昂首啼鸣的大公鸡,造型各异,颇有一番情趣,让人不觉在目不暇接之中产生一种豪迈的情感……

不知不觉,太阳快落山了,我们才依依不舍地向山下走去。下山的路有好几条,我们不加思索的随意择了一条路,向山下走去,但是越走越陡,我们只好互相搀扶,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山下挪动,不一会儿,各个浑身汗流浃背,真是“上山容易下山难呀!”随着落日,林子里渐渐地昏暗下来,我们的心里也不免急燥不安起来。走着走着,突然眼前一亮,一条宽而不险的路出现在面前,真是“车到山前必有路啊!”这原来是我们早晨上山的那条路,顿时,我们都乐了!不久,我们就顺利的到了山下……

这就是我在“五一”长假中一天的经历。它不仅让我得到了身体和意志上的锻炼,而且,也学到了课本上体会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大自然绿色世界和谐的美!在这里我想对所有的人们大声疾呼:“让我们人人都去爱护和珍爱大自然吧!”因为我们都是地球村的居民。

青山绿水一古陵

1200字 初三 说明文

童谣中唱道:“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和尚。”也许是个巧合,距湖南省石门县城东南八公里处就有座山,叫夹山;山中有座庙,叫夹山寺;庙里也有个和尚,法号奉天玉。

常在书中看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圣旨”,在中国古代,皇帝至高无上,且自称“天子”。而佛家人六根清净,只可一心皈依佛祖,怎么可以“奉天”?否则,犯下大忌,死罪难逃。可这个和尚竟自比为天子般“奉天承运”,他究竟是谁?

青山绿水间,除了草木与奇石,还藏着一群古式建筑。这些古建筑的前身是享誉海内外的楚南名刹夹山寺。由于战火,它曾毁于一旦,现在的建筑是后来修复的。而奉天玉和尚,便曾修行于此。

来到夹山森林公园,公路右侧的一座宫殿,传说是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新顺王”、后来攻下北京自称“大顺皇帝”的李自成(即后来的“奉天玉和尚”)的归宿——“闯王陵”。

围绕闯王陵园一周的3米多高的围墙称陵卫。陵卫是朱红颜色的。踏上石阶,头顶的“闯王陵”镏金牌匾是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明史学会会长刘重日先生的题词。

穿过陵卫,置身于陵园中。与外面的雄壮相比,陵园内部平添了一份清静。整个陵园占地30亩,呈长方形构造,气势宏伟。正对陵门的是座石桥,这石桥虽说并无天堑变通途的气势,却与陵园淡雅的氛围相互辉映。桥下,流水清凉;桥上,雕龙刻凤。桥的左右两侧各十米处,是僧人们穿行的走廊。朱红的柱子配着青石墙壁,再加上穿过墙上窗格扑入眼帘的自然风光,诚然一幅美丽的画卷。桥体和周围的风光浑然一体。我却只大步向前,离开了这座石桥——并非因为它不美,而是我想尽早领略一下“闯王陵”主体——“陵寝”的秘密。

过了石桥,穿过两边威武庄严的雕像群,便来到神台。这神台,不过由普通石块铺砌而成。台阶上既无地毯,也无精美图案。不过,所谓平平淡淡才是真,而且神台寓意深远。神台的台阶总共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有22级台阶,暗寓闯王出生到当农民的22年;第二部分由17级台阶组成,暗寓闯王南征北战的17年;第三部分共有30级,暗寓闯王出家为僧的30年。神台总共69级,便展示了闯王的一生。

当结束了“闯王的一生”——走完了神台之后,跟前是一片宽敞的平台。平台上,闯王的陵寝拔地而起,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而陵门前一只驮碑的焱质则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老人们说:摸了它的头,万事也不愁:摸了它的牙,鬼神也不怕;摸了它的嘴,有钱也有米;摸了它的肚,添福又添寿——这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却也是闯王生前的希望。

摸完焱质,正式进入闯王的墓室。与一些帝王将相死后的奢华相比,这陵墓相去甚远。灰白的墙体,古老的柱子,没有一点金银闪耀。不过,真正引入入胜的是墓室本身的历史。这个由1980年开始发掘的陵墓是一墓三穴的形式:中间一/J、穴,两边各一穴。这种墓葬形式,唯有在陕西米脂县才有(李自成正生于陕西米脂县)。中间的一小穴,由约40厘米的黄土奠基,用条石铺砌。墓中出土了一只明代青花瓷,瓷中盛有和尚尸体火化后的“舍利子”。由于天灾人祸,左穴已被破坏,发掘时只有一块陪葬的“圹符碑”幸存。右穴中,埋的则是当年奉天玉和尚圆寂时的坐化缸。

步行出了墓室,在一块石碑上浏览,“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的诗句冲人眼帘,不禁让人想起闯王征战时的悲壮与蒙迈。

关于李自成归宿的争论,还有湖北九宫山一说。不过,奉天玉是否是李自成,李自成是否为僧在夹山,是个谜也好,是事实也罢,并不妨碍我们对闯王陵的神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8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