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古越文化1200字以上

悠久的古越文化

1200字以上 四年级 叙事

同学们,你们知道越王勾践吗?他曾经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向吴国屈辱求和,他和夫人等人入吴国为奴,委曲求全。

二十六年(前494),勾践贸然轻敌进攻吴国,吴王夫差集十万精兵以抗衡,越国和吴国迎战与吴地夫椒杀生震天、火光连片,最终因为越军心慌意乱,大败而撤,勾践率领残兵伤将五千人退守会稽山上。“夫椒之战”使越国陷入近乎亡国的困劲。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向吴国屈辱求和,他和夫人等人入吴国为奴,委曲求全。三年后获释回国,从此卧薪尝胆,刻苦自励,决意灭吴雪耻。为收得民心,“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以鼓励百姓积极发展生产。同时实行一套富国强兵政策,使越国迅速振兴。三十七年(前483),乘吴王夫差与晋国争霸之机,率兵袭击吴国,杀吴国太子,焚毁姑苏台。周元王四年(前473),复率军攻吴,终灭吴国。被后人称为:“吴越争战——雪耻称雄”。

越王勾践为我们留下了良好的品质,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

其中,就有勾践使用过的青铜剑:这青铜剑,剑身普遍被加长到五六十厘米。一把青铜剑主要由剑身和剑茎两部分组成,所谓剑“茎”就是剑的把手。在剑茎和剑身之间还有一块凸起来的隔板,叫做“格”。比较讲究的青铜剑,“格”的上面都有一些装饰物,以此显示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这些装饰通常使用玉质材料,所以这种剑也叫“玉首剑”。

还有众所皆知的青铜樽:它的肩部有三个牺首,肩腹部兽面纹精丽工整,结构紧密,兽目及躯体上与整齐排列的羽状纹饰更见绵密精细的气质。

越国文化中最让人惊叹的是上蒋凤凰山木椁墓,它位于上蒋乡上蒋村凤凰山东麓,属战国时期。1975年发现,共7座,清理2座。墓口距地表4.30米。葬具为一棺一椁,楠木。椁以大块枋木叠砌,椁底铺竹席,椁内西南置随葬品。木棺以整段原木对剖凿空内芯而成,截面呈凹形,两端有卯槽,插入2块圆木作棺前后壁。棺盖有榫。棺外涂黑漆,内涂朱漆,置于椁之东北面。棺床有小木板8块,板上贴竹编,编上有瓜子数粒。随葬品以仿铜黑皮陶礼器为主,有鼎、豆、壶、罂、敦、三足盘、匜、盆、甑、弦纹罐、漆豆、木梳、木案、印纹硬陶罐,玛瑙环及剑、戈。

还有勾践与夫差的争战之地:夫椒。它是马山,原名马迹山,古时候又名夫椒山。夫椒山地区是春秋时期吴越相争的古战场,也是吴越文化的交汇点。这里流传着许多历史典故和神灵传说。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南巡至夫椒山时,骑龙马在此停留。龙马见到这里碧水青山,风景秀丽,竟然如痴如梦,呆呆地久久不肯离去。秦始皇几次扬鞭催促,龙马依然无动于衷。于是秦始皇猛抽龙马一鞭,龙马受惊后腾空跃起,在岩石上踩出了四个深深地马蹄印迹。从此以后,夫椒山改名为“马迹山”,年长日久,被当地人简称为“马山”。马山与东洞庭山、西洞庭山遥相鼎峙,为太湖三大岛之一,千百年来孤耸湖中。山不高而层峦叠嶂,水不深而气象万千。虽然太湖水深平均只有两米,可是岛民出入马山,须以舟船代步。岛民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般的生活。后来由于围湖造田,马山成为半岛。岛上景色秀丽,空气清新,物产丰富,风物宜人,是锦绣江南名副其实的一方净空、净土、净水。到此一游,仰望净空、徜徉净地、沐浴净水,“东方神仙岛”的赞叹油然而生。用心灵去感受,会发现这里就是人间的“仙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马山没有圣迹,胜景,那也只是一个平凡的丘峦。可喜的是马山的胜迹颇多。千百年来,有很多关于历史、佛教、名人的传说和典故,具有很深的文化底蕴,积淀的历史丰富多彩。追忆往昔,不禁令人心驰神往。明代诗人蔡升有诗赞曰:“几簇人家几处湾,湾湾石蹬可跻攀;小桥流水东西涧,迭嶂层云上下山。刘晏祠荒秋草碧,吴王宫废雨苔斑;钓船此地寻鸥侣,不惮烟波费往还。”细细品味,马山风雨沧桑的历史可见一斑。

越国的文化遗产让我惊叹,卧薪尝胆的勾践、制作精美的文物、规模宏大的陵墓……让我深深的感受到古代人民的智慧。古越的悠久文化历史让我想到了许多许多……

鉴湖小学四年级:宋璐彬

悠从心来

1000字 高三 议论文

一座青山,几朵金菊,将我的心紧紧的笼络。那是晋人心灵艺术的绝响,把一颗沉淀的心于青山碧水的自然中洗涤和擦拭。他抚弄着菊花,眺望着南山,便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千古神韵,这又让多少仕子向往,让多少逸士追求;那个“悠”字更是极好,源于心境,是心灵纯净和邈远的映射。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里的意境深深地将我的心捕获。的确,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那是唐人把山水景物中的玄机参悟得那么透彻,把心中的那份诗意参禅得那么彻底;那种灿烂的意境怎能不使人悠然呢?这恐怕也是诗人高洁情怀的精神的明月清泉。

在我的印象中总有这么一幅图景:青石铺就的街衢,似虹的石桥,乌蓬船儿在水里摇晃,岸边的女子洗衣说笑……而这些早就被古人所特写了。一句“小桥流水人家”将我的心境袒露无疑,这也就是人家元朝人的心境悠悠浩远,像乌镇的青石巷子。

他们似乎心有灵犀,在心灵的某一个地点共同拥有着一个“悠”字。而“攸”同“悠”只异于心,然而就是这么一点,使他们从诗心墨痕里走来,走向了心灵诗意地栖居,走向了人生最自然的一段,最终,被后人定格成天地间最尊崇的造物。

我想悠由心生的境界,又有谁还能和老庄相提并论呢?好一句“拽尾于涂中”,尽将楚国的相位视作尘埃,如此广博开阔的心,能不让人油然生爱去敬仰呢?那么这种超拔的心境又源于什么呢?对封官加禄的藐视,对自由无束的追求,对这个世界无尽的暧昧,对这天地间生灵的温情,因此,悠从心来,上升成一种哲学,让后人望尘莫及,只能徒羡而已。

当历史的车辙碾过四季走向下一个驿站的时候,一曲高山流水奏响了友情的千古绝唱。有谁知道俞伯牙心中的那份执着的信念,奏一曲《高山流水》把自己的情愫寄托在山水的风雅之中。又有谁能像钟子期释怀着知己内心中积淀的人生的天籁。那是心与心之间的一场对话,把《高山流水》里的含蕴一点点的消化和理解,在山山水水的澄明里悠然自得,如此和谐。

或许,唐朝是诗的国度,更是诗之龙元的王朝,它阐透了众多哲学家的心声,因而我说悠从心来。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是湘江景色从诗人眼中写出,无心的云,自在的云,正是渔翁心境的外化,也是柳宗元心境的写照。那逍遥自在的意味难道不是诗人心中生悠的反映。“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是冥冥之中对山寺禅院的心写,道出诗人的悠然的处境。“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对自然的神来之笔,把那若耶溪畔的风景映衬的旷远而博大,那又是什么心境写出的呢,竟是悠悠之心的美诗。水出芙蓉,天然雕饰,是对整个心中生悠的文人墨客的最高赞美。因为这些骚人都是用心去写诗,用诗的意蕴又去生悠,如此壮美,如此博大,亦是悠之神创。

我只愿长天大地上所有的生灵,都交流那种“悠”的境界,从秦汉烟尘,唐风宋雨里走来,得到心灵诗意地栖居,永驻心中的那片纯明,重生悠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四年级
叙事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