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旧温暖900字

依旧温暖

900字 初二

深秋的天,携杂着几分凉意。太阳用剪刀将阳光剪成了大大小小的形状,却不料被风撞个满怀,散落在各地,其中一大块落在了棉被上。

楼上传来了奶奶拍打棉被的声音,一下,一下的,不徐不疾,错落有致,如一个人的呼吸声,又如春风暖过大地的声响。那道阳光里的尘埃加多了,飞舞得更热闹了。我停下笔,望了望垂延下来的被的边缘,思忖着:今晚睡觉的被子一定很温暖。正想着呢,却被楼上棉被的“寂静”断了思绪,随后是一阵沉重的咚咚声——奶奶匆匆忙忙地下了楼,朝着厨房奔去。在阳光的照耀下,她那一头银发如缱绻着的雨丝,给人又带来了几分苍老。原本挺得笔直的腰杆也因家务变得有些佝偻。洗衣机声,炒菜声,淘米声等似一支交响乐曲,在我耳边缭乱着,我脑海里有了这样一个轮廓:微驼的身影在阳光中忙碌着,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原本无所不能的大人因时间的打磨逐渐褪去了光鲜艳丽的光芒,原本懵懵懂懂的小孩却因时间的推移愈发得高大。

看似时间冲淡了一切,也冲走了一切,其实并不然。在美好的情感上,它选择了低头,让情感变得越来越牢固。即使是发生过的,也温暖依旧。今天,我途经过幼时奶奶带我捡“贝壳”的一条河流。那时我才上幼儿园,当天老师布置了需带“贝壳”来学校的作业。那些贝壳都歇息在河流的边缘,奶奶小心翼翼地走了下去,嘴里还不忘对我说:“不要过来,就待在那儿。”我乖乖地照办了。捡上来的贝壳小得可怜,嘴边一圈黄沙,颜色黯淡得很,身上的纹理似奶奶眼角的鱼尾纹,一条一条的。回到家后,我将它们洗净,摆在桌子上,不知是不是灯光的缘故,它们绽放出了“珍珠”一般的光芒。我忘了之后发生的事情,只模模糊糊记得奶奶的话语和背影。幼时感受到的话语的温暖如放映机一般,在我心中播放。秋风扑打在我脸上,似乎也没那么料峭了。芦苇丛似一对对祖孙,互相扶持,互相凝望着。

傍晚回到家时,光线已有了几分昏暗,街道传来了汽车的喇叭声,零星的几点灯光眨巴着,像几双慈祥的眼睛,眺望着远方,看看自己的亲人何时回家。坐在院子里的奶奶见我回来,起了身,用她那双温暖的大手捂住了我冰冻的小手,她看着我,笑了笑说:“今天早上我把你的被子晒过了,晚上睡觉就舒服了。”我也笑着点了点头。厨房的灯亮着,里面欢声一片。

夜晚,我钻进被窝时,里里外外都透着暖洋洋。只是不知是太阳的气息,还是奶奶手指的温度。但我知道,奶奶的爱,依旧温暖,也始终温暖着我。

此时此刻

800字 初二

捅进灶里的柴木舔舐几星火花,白雾氤氲的夜色中,她矮小的影子于墙上摇曳,此时此刻,是乡下的安闲时光。

儿时因父母工作较忙的缘故,多数是奶奶给我烧饭。不同于城里,她总是用家里的那口大灶,极费时间。日子久了,她坚韧的背影使我久久无法忘怀,是一幅专心的作品。决定搬到城里住时,这口笨重的大灶的去留便是问题,再三争执后,它只能在回忆中焖自己的故事。

拆灶头的前一天,是一个雨夜。

空气携带着湿气席卷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雨轻轻滑过屋顶上透亮的黑红砖瓦,我裹紧身上的棉质外套,仍是很冷。耳畔充斥着奶奶刷洗灶上污垢的声响,我几乎能想到,她的动作定是从未有过的轻柔。“马上要和这老家伙告别啦,烧了几十年,也不亏。”奶奶嗫嚅着吐出每个字眼,像用了很大力气。恍然间,一群男人似乎还在面前奋力打灶底,似乎我还能闻到砂石的刺鼻的味道。

“我想吃老面了,最后一回”我向奶奶提出请求后,便坐在椅子上,道不清的滋味。雨声稍稍大了些,如金属相扣,叮叮当当。她蹒跚着走到灶前的小木椅,然后极慢地坐下,添加柴火进灶肚时,她娴熟地刮一根火柴丢进去。火光映在奶奶的脸上,瘦黄的两颊多了些血色,浑浊的眸子中火舌盈舞,匝匝的皱纹平铺成一个隶体一字。她不厌其烦地捅里头的柴火,瘦小的影子在墙上晃动着,晃动着,枯巴巴的手上纹路尽显。我这么看着她,只觉眼眶一湿,那背影里有太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连轮廓也值得为之思考。雨淅淅沥沥地打在小院里的榕树,凝聚在叶尖,是心滑落了。她苦了一辈子,如古代女子,一股脑儿只知道在厨房里奔波,却又多些豪气。回过神来,她早已将挂面丢进去煮了。

面端到眼前时,我小心地搅拌着,是因为以后再无这老东西的缘故吗?吃面在此刻变成极神圣的仪式。尝一口,朴素的味道退散了几许寒气,没有佐料,没有浓郁的汤头,这就是老面,乡下女子样的。红军当年吃下的会不会也是这般素而无味,仍能在苦难的日子中养出崇高的心灵。现在的腓力人士,能否从苦涩中品到甘甜?

“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流浪。”火花燃尽,明朝再想起那个引人深思的背影。炊烟的呢哝细语中,此时此刻,是城里的繁忙时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