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光下思人间650字

明月光下思人间

650字 六年级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词《水调歌头》是东坡诗人苏轼所作。它诞生于宋神宗熙宁九年的中秋月夜,即丙辰年的中秋节。那段时间,苏轼被贬官密州,亲人也与他长期分离,心中烦郁,便在中秋月下喝得酩酊大醉。醉饮之后,苏轼突然对人间有了颇深的感触,吟下了这首流芳百世的好词。

苏轼这首词表达了他对人世间的不满和对现状的疑惑:为什么我会生活成这样?他在人间遭受了挫折,便去幻想天上宫阙。可天上过于清冷孤寂,又使他留恋热闹繁华的人间。天上和人间,到底何去何从?就在苏轼纠结时,突然明白:哪里都不是最完美的,天上太清冷,人间的烦恼又数不清,没有完美无缺的生活,只有不乐观向上的人。

词中“问”字看出词人酒醉后大无畏的精神,把酒问天:“明月几时有?”这,青天也难答。他又发问:“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可以知道词人对生活的无奈,也包含了词人对人生的痛惜。他想天上这时也一定是个好日子,所以才要“乘风归去”。从“欲”字中不难看出,他当时的挫折之大。回到月宫又怕冷寂凄凉,怎么办?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不及人间美好,这里矛头突转,跌宕起伏,可谓“神来之笔。”

下篇是词人想通看开,对人间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希望。词人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借月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对亲人的思念。词句洒脱,词人把人间的悲怨不平同阴晴圆缺的自然现象混在一起,这是多么奇特的构思!他把人生悟得的道理,告诉陪他酒醉的子由:要乐观向上,用积极的态度对待余下的人生。

此词把幻想和现实混在一起,风格潇洒,格调奇拔,语言流转,是宋词中的绝唱!

生活中的学问

600字 五年级

在一个阳光明媚、天气晴朗的星期天下午,我和表弟王希哲兴致勃勃地牵着手,走到大堤玩耍。

小鸟欢快的歌声在林间回荡,小树快活地晃动树叶,“沙沙”的声音在给小鸟伴奏。清澈见底的河水“哗啦啦”地奔涌,香气扑鼻的野果和鲜花,引来了无数只五彩缤纷的蝴蝶和蜜蜂。河边有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小石子,好像给小河穿上了花衣裳。

我笑嘻嘻地看着河中央的小树,感到很奇怪,就疑惑地想:咦?这小树明明很重,为什么就不会沉到河底,而是轻轻地漂浮在河面上呢?

表弟看到我这么专心致志地看着河水,忍不住问我:“姐姐,这河水有什么好看的呀?有这闲工夫,还不如捉些昆虫呢!”我挠挠头,满脸疑惑地说:“哲哲,你看,这河水上的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反而漂浮在水面上呢?”我一说,表弟立刻对这棵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坐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呆呆地看着、思考着,也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的脑海里冒出来一个主意,拍拍脑门儿对表弟说:“不如,我们做一个实验,拿比木头轻的小石子,扔入水中,看看有什么反应。”心动不如行动,我说着,就拿起小石子扔入河中央,小石子在河水中溅起了水花,随后就沉了下去。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想:为什么轻轻的小石子沉入了水底,而比小石子重的小树却漂浮在水面上呢?

我和表弟冲入书房,从书架上拿下来一本《十万个为什么》,找到了答案,原来:树的密度比水小,石头的密度比水大,所以树会浮在水面上,而石头则沉入水底。

生活中的木船,也是因为这个物理原因,当然,一些海上的交通工具也是靠浮力在海上运行,生活中的学问真多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65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