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船人1200字以上

渡船人

1200字以上 初一 记叙文

“辛勤的园丁”、“灵魂的工程师”、“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听过无数描述和赞美教师这个职业的词句。或显神圣或达敬意,总觉得泛起了淡淡的疏离,不够亲近。

彼时,他曾说其实他就像是一个渡船人,年复一年地把一批又一批学生从此岸运渡过到彼岸。期间同舟共济,风雨同路,三年后不管舍与不舍,就要分别。带着些伤感和欣慰,嘴角微弯起弧度。“渡船人”,当他说出那三个字时,感觉有什么东西突然在忽轻忽重地叩击着我的心扉,一声一声清晰可闻。

那些被尘封了的故事和情怀,一旦被触摸,便会迅速跌入那一缕温情里。正如此刻,我站在恍惚的熟悉中,在那些淡粉娇黄的匆匆背影中,守着半空寂静,想念起曾经的温暖和呵护,含泪而笑。

2010年的初秋,风里已经生起些许凉意。那年,我上高一。迈进了还未准备好就已经开始了的高中时代。

我记得那个暑假,第一次未能与父母心平气和地谈论自己并不十分理想的成绩,以及不知道在哪里的未来。那时候的自己,不近人情地叛逆、偏执和倔强,铜墙铁壁一般封闭,心情干燥,一点即着。不懂得爱惜自己,也不懂得珍惜他人。转而要就在那一栋六层的有些陈旧的教学楼上课,心像一片荒地。

幸运的然后,我遇上了如父般教导呵护学生的他,刘和平老师。年近半百,高高的身材微微发福,含威不露。慈祥的双眼皮,一笑起来牵动眼角生动的鱼尾纹,岁月的痕迹已悄然爬上他的脸庞,却丝毫未影响他的气度。第一次见到刘老师是在报名时,那会儿报名的程序繁琐得很,原本低落的心情因陌生的环境和漫长的等待变得更加糟糕。终于到我了,我脸上的表情已经难看了。他却没有在意,而是安慰般笑着对我说:“等很久了吧!今天上午人特别的多……”就这一句话,像是一捧清泉,浇熄了我所有的躁动和不耐烦,心竟然神奇般的宁静了下来。随即觉得有些不好意思,紧绷的脸也缓和起来。“准考证带了吧?”还是带着笑意的问。“嗯,带了!”我连忙有点乱地翻那个文件袋。“呵呵,不用着急,不好找就算了吧,只是看一看。”他喝了一口水,一边说着一边对着电脑核对信息。我又松了一口气,庆幸有没碰到那种严格得近乎苛刻的老师。

“匿名,这名字挺像个男孩子的呀!”他抬起头笑着看了我一眼,有些好奇但没有戏谑,“下午两点半到教室拿课本,记得啊。”

“嗯,谢谢老师!”报完名后,心情莫名地好了一大半。可能是这个老师给我的印象很不错吧!是这样的,平凡的生活里总是充满了感动。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关慰的话,都能让我们感受到温情。

令我稍稍失望的是,刘老师并不是我们的班主任,只是数学老师。不过不久,学校实行教师包组责任制,每个任课老师都有自己所负责的一个小组的学生,幸运地,我分在刘老师那组。那天,老师找我们小组的同学谈心。这个小组,有乖巧认真的,亦有顽劣不堪的,而我是属于颓废懒散的,他没有放弃过任何一个同学。当时不知为何,刘老师直接点名让我当小组的组长,疑惑的同时更受宠若惊。迷迷糊糊地,忘了他具体跟每一个同学说了什么。只记得他最后总结说:“过去了的改变不了,以后我们也想不到,所以我们一定要紧紧地掌握住现在。以前不管你们是怎么优秀还是怎么调皮,现在你们都要学会改变,重新开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优秀的更加优秀,调皮的要认真起来!这样三年你们就一定会有收获!”然后对我这个新晋组长说:“你底子不错,今后要多跟小组同学交流学习,互相帮助啊。”那种坚定的眼神和信任的目光让我顿觉一股油然而生的责任感,无法说出那句不自信的“为什么是我”。

起点、重新开始,这是多么充满希望的词汇呀!晚自习回宿舍的路上,月明星稀,夜风把鬓发吹得凌乱,思绪万千,我想了很多,那些期待和信任一遍遍激励着我,我要振作起来!

刘老师的课堂氛围是活泼轻松的,大部分时候他的幽默风趣都体现在把全班都逗笑了自己还能淡定的上课。偶尔自嘲偶尔自恋,引起大家讨论时,大喊一句“收!”,这在后来俨然成了一种默契,全班同学看他嘴型都能一齐喊“收”了。与所有的老师一样,刘老师讲题目时重复频率最高的一句话是“有没有听懂”,但不管回答是什么,他都不会停下来给我们再讲一遍。一开始我们都觉得纳闷,既然都不讲,干嘛问我们呢?后面我们才发现,第二天上课的第一项事情就是讲解前一天大多数人都说没听懂的问题。而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我们学会独立思考。照他的话讲,已经讲解一遍了,按道理至少也能懂个七八十,这时候需要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和讨论,如果他马上再讲一遍不仅影响进度还容易让我们养成依赖。不得不敬佩他的用心良苦和智慧。

“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这样的话刘老师从来没有说过,但却是他最真实的写照。我们小组的问题层出不穷,总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譬如某某上早自习又迟到了,某某把手机带进教室,某某上课扰乱课堂秩序,某某周末逃掉周练……我也曾经因为冬天冷不想上早自习而让同学把我锁在寝室逃过检查,为了有热水用而晚自习早退,这些原本以为瞒得过他,没想到他都悉如常数,总能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恰到好处的例子说的我心服口服。他弯腰给同学耐心讲解题目的时候,他轻轻捡起我做题时掉在一边的橡皮时,他在走廊上严肃教导犯错的学生时,他在全班都笑趴下自己淡定自若的上课时,他跟着我们一起跑操时,他在我成绩低谷还一如既往激励我时,在食堂吃饭把鸡腿分给我们时,在我们紧张时谈起他小时候的趣事时……年华在身后唱歌,我知道那些日子再也回不去了。我珍藏的所有,变成心事,随了落花,随了流水,随了一些无法弥补的遗憾,在支离破碎的文字中被怀念,成为一段泛着微黄的陈年往事。

我总想,当他说出老师其实就像渡船人时,是会有那么一点怅然若失的吧。我们在渡过学海茫茫后,就这样奔赴各自的前程越走越远,而老师们,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港口,年复一年自此岸至彼岸,渡过来,渡过去,爱护着一批又一批学生。对他们来说,最自豪的事情不过是学生们成才,还记得他们曾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教过呵护过的学生不计其数,可是真正记得他们的又有多少呢?他们或许不求我们都记得他们,可是我们的一个问候的电话、一条感恩的短信却能让他们开心欣慰很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也许你的老师还在期待着,一个简简单单的问候都能是惊喜。同船共渡,五百年修。人生短暂,珍惜所有。

祝愿天下“渡船人”劈波斩浪,一帆风顺!

温一壶旧月光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不经意间,人,常常与某一种心境,撞个满怀。既然,所有的心情都无法藏匿,既然,所有的情愫也无法逃避,那么,就让人生的过往慢慢行来,自在成山涧的溪,舒展为水际的云,不俯,不仰。

人世的际遇,顺也罢,阻也罢,经历了,就是一种铭心的回望。那一事,一物,一人,会就着时空的复沓,在寂静的心湖泛起涟漪,兴起微澜,直抵记忆的水岸。那些忘却的影像,依着似水流年而去,那些不曾忘却的,却往往是一款镂刻的沉重,一卷品鉴的美丽。于是,寻一点闲时,笼一缕心思,回一剂纯情,如此,那坎坷,那寂寥,那浅欢,就酿了一坛旧月光,沉了流年的滓,纯了时光的净,一打开,光阴的馨香,便弥漫在阳光里,扉页上,现实中,不免让人自得,自适。

静水流深,春谢不语。一个人的经历,打磨着一个人的思想,悄然无声,不露痕迹。渐渐地,人生的背囊里,装下了生活太多的无奈,这无形的沉重,能让一个人坚持的垣墙倒下,让心绪的花开得七零八落,一地乱红。那就放一放行囊吧,远方虽是风景,近处却也有憩息的亭,人入其间,便觉风由松生,景从心造。

在这一段段的旅程中,憩息,是人生乐章里极为精彩的休止符,于思,可以无声胜有声,于心,可以坐看云起时。如若这样,选择静谧的某个黄昏,在喧嚣阑珊处,整理记忆的背囊,留下的自是风景。拾掇一叶温暖的场景,掬出一碟温馨的月光,录下一匝难以忘怀的对话,温一壶回味的旧月光,自酌,惬意,于是,记忆,从迷蒙的山壑间潺潺流出,清澈着,回响着。简洁了心绪,而不曾删除人生故事的重要章节;简明了心情,却更丰盈了心灵世界的山高、水长。

记忆的画卷里,那份寂寥,最让人难以忘怀。寂寥,独守着一段人生的留白。它是遐思的水流去的涯,是落寞的疏林渐渐隐去的烟霭,是一江寒雪独钓的境,是举杯相邀却不见的月,在羁旅中,在客栈内,在晴窗的一帘幽梦里,来时寻影影不见,去时觅踪踪还无。身处异乡,试问心何处安放。现实总是不断拷问着一个人的时间,忙碌,常常重复着同样的节奏,而打拼,却往往会隐遁去故乡的小桥、流水,隐遁去那袅袅的炊烟,潺潺的乡音,在这样的罅隙间,那一袭寂寥的风拂来,轻抚着这无处可藏的惆怅。

在欢愉达不到的地方,有一树寂寥的陪伴,也是一种安慰,甚至是一味甘甜,稀释了涩涩的念。于是,想到文字的默默,在纷繁的世界里,只有心灵,才能听到那文字的呼吸,只有纯净的眸,才能看到文字那如柳的婀娜、若荷的矜持。幽出鸟鸣,石流清泉,在文字里,空灵,就是那一份寂寥,就是那一种寂寥的境界。温一壶寂寥的旧月光,在文字的窗内,约清风徐来,品尽天涯的味与韵。

情感的双桅船行远,却没有远离记忆的航线。那个褪了色的黄昏,那个烟霭氤氲下的水泮,那个留存了温暖与温存的季节,在没有扉页的故事里,定格了。缘来,缘去,聚散,是人生弹不尽的曲。一切开场,总是写满一行行诗,描着一抹抹彩,分分秒秒都能闻到时间的香味,点点滴滴都会沐着愉悦的阳光。但现实的转角处,常常是昏暗的巷陌,人生的这段旋律戛然而止,没有收藏,没有回响,只留下一个人的低吟浅唱。

有些快乐注定落在梦里开花,有些苦痛注定要在时间的琴弦上弹奏,只有时间,才能抚平,相信春天的溪水依然会流进冰封的心灵,平淡的风依旧会拂过心的柳枝,回眸处,已是云淡天高。温一壶情愫的旧月光,在日子里,在记忆旁,研一掬往事,成一幅水墨,阔远,自然,画中有真意,画外已忘言。

登高可望远,踏雪闻梅香。行着,思着,不禁想起张潮《幽梦影》里的一句,“筑台可以邀月”。人生里,很多时候,那一轮皎月,那弥漫着的清辉,都隐在了匆匆的行走中,隐在了心思的琐碎里。月上柳梢,那一纸羞涩的相约,是否还在黄昏后吟咏;对影三人,那一樽独享的陶醉,是否还在灵魂深处自挥洒。而月下听箫,更是听自己纯净的心灵,融着旷古的雅意,让精神的纯粹不被现实淹没,哪怕只剩得,一袭超然,一抹幽思,而这一抹幽思的闪烁,也是月光最美的风景。

于是,筑心灵之台,邀往事之月,在遐思的庭院里,洒满属于自己的旧月光。无需种柳,一株野菊便可,人生多少的风雨,就这样在野菊的摇曳下遁去,而心已归去来兮,那一抹淡雅,融着月色,熨帖了纷繁的杂思,抚慰了流年的黯淡与创伤。也无需亭榭,无需碧池,就筑一围心灵的篱笆,朴素,简单,如此,那些需要珍藏的往事,珍藏的念,如同一粒粒种子,播撒在庭院的四周,然后听着月光的声音,抽芽,舒叶,做春天里拔节的梦。而人生中的过往,就在这一季季的旧月光里,返青,生长,充满暖意,告别了稚嫩,也融化了沧桑。

山悠悠,水迢迢,回眸,一脉心思落在了文字里,温一壶心灵的旧月光,就着墨香,不斟,不酌,似已自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