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来了……1000字

春天来了……

1000字 初二 散文

在楼下的小院里散步,突然发现花园的草地上有了成片成片的绿色,走近一看,真的是一棵又一棵的小草破土而出,用手摸摸那细小的叶子,软软的、绒绒的,感觉就像婴儿的皮肤。这才知道,春天来了。

其实春天早就来了,春节一过就是立春,虽然又飘过一次雪花,但一片一片的一落地都化做水,高高低低的树上已根本挂不住那白色的精灵,那雪花是冬天的不舍和春天的招呼。

走在街头,随处可以看到人们已换上了花花绿绿的春装。早晚虽然还有那冷冷的寒意,但已没有那种冷的哆嗦和发颤的感觉,中午的时侯,已感觉暖洋洋的,好舒服、好惬意啊。

前几天,和一帮同学相聚,已有人提出了春游的计划,先是一女同学提出三月要到阳泉市的什么地方看桃花,我的眼里立刻桃花满天;又有一男同学提出要到太原市晋源区蒙山去看春色,我的眼里立刻又是满山翠绿;还有同学提出要在四月驱车穿越太行山,我的眼里立刻又是大峡谷的多姿多彩和王莽岭的色彩斑斓……

春天来了,汾河已见潺潺流水,两岸的树木花草已抖擞精神准备发芽开花,现在是二月,当三月到来的时侯,就会看到杏花桃花盛开,就会看到嫩绿色的树叶。我家对面楼上那个养了好多花草的男人该把满屋的花草摆满阳台了,我可以坐在窗户边,冲一杯普洱,观赏那满阳台的春色了。

每年春天,我都渴望回到太行山那座小城看看,那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热爱那片土地。那里从康熙年间就盛产全世界最好的小米,所以一年四季那座小城都飘荡着小米的余香,但春天的米香里增添了花草的幽香,会迷乱人们的嗅觉,而我恰恰喜欢那种被迷乱的感觉,有点像我的初恋。

春天来了,环绕小城的湖面会有了小船来来去去,岸上人家的炊烟该柔柔弱弱飘过湖面,到了五月,是否又有南来北往的人们在菲菲细雨中观看热热闹闹的龙舟赛?

而我喜欢在湖边在小米的余香中咬一口夹了猪头肉的干馍,喝一大口老酒,醉在小城的春色中。

说到春游,就想起杜甫的那句“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个老杜真的有点“色狼”的嫌疑,他不看风景、不看大自然,偏偏喜欢看“丽人”。你看人家当爷爷的杜审言,人家春游时看到的是“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眼里只有春天里的大自然,没有“水边多丽人”,这样好春的爷爷,这样不好“丽人”的爷爷,却有了一个好色好丽人的孙子。

说到春游,我真的想去婺源看看那漫山遍野梦幻般的油菜花,呼吸一下油菜花的幽香,是否也有那座小城那种米香的感觉,有没有那种迷乱?

但是,哪个春天,我能徒步在婺源的油菜花中呢?

春天来了,它撩逗着我的思想,让我的心轻舞飞扬。

我看国学

1000字 初三 议论文

当年读研究生时,老师对我说,你国学底子不行,我就发了一回愤,从《四书》到二程、朱子乱看了一通。

读完了《论语》闭目细思,觉得孔子经常一本正经地说些大实话,是个挺可爱的老天真。自己那几个学生老挂在嘴上,说这个能干啥,那个能干啥,像老太太数落孙子一样,很亲切。总的来说,我喜欢他,要是生在春秋,一定上他那里念书,因为那儿有一种“匹克威克俱乐部”的气氛。至于他的见解,也就一般,没有什么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我上孔老夫子的学,就是奔那种气氛而去,不想在那里长什么学问。

《孟子》我也看过了,觉得孟子表面上体面,其实心底有股邪火。他基本的方法是推己及人,有时候及不了人,就说人家是禽兽、小人;这股凶巴巴恶狠狠的劲头实在不讨人喜欢。至于说到修辞,我承认他是一把好手,别的方面就没什么。我一点都不喜欢他,如果生在春秋,见了面也不和他握手。

我就这么读过了孔、孟,用我老师的话来说,就如“春风过驴耳”。我的这些感慨也只是招得老师生气。

假如有人说,我如此立论,是崇洋媚外,缺少民族感情,这是我不能承认的。但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因为给我两个线圈一根铁棍子,让我去发现电磁感应,我是发现不出来的。牛顿,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记不清二程里哪一程,有一次盯着刚出壳的鸭雏使劲看。别人问他看什么,他说,看到毛茸茸的鸭雏,才体会到圣人所说“仁”的真意。圣人提出了“仁”,还得让后人看鸭子才能明白,起码是辞不达意。我虽然这样想,但不缺少民族感情。因为我虽然不佩服孔孟,但佩服古代中国的劳动人民。劳动人民发明了做豆腐,这是我想象不出来的。

我还看过朱熹的书,对他“格物”的论述看得特别的仔细。朱子用阴阳五行就可以格尽天下万物,虽然阴阳五行包罗万象,是民族的宝贵遗产,我还是以为多少有点失之于简单。举例来说,朱子说,往井底下一看,就能看到一团森森的白气。他老人家解释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井底至阴之地,有一团阳气,也属正常。我相信,用阴阳学说来解释这个现象不大可能,也许一定要用到几何光学。虽然要求朱子一下推出整个光学体系是不应该的,那东西太过复杂,往那个方向跨一步也好。但他根本就不肯跨。假如说,朱子是哲学家、伦理学家,不能用自然科学家的标准来要求,我倒是同意的。可怪的是,咱们国家几千年的文明史,就是出不了自然科学家。

现在可以说,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如果说,这就是中华文化遗产的主要部分,那我就要说,这点东西太少了,拢共就是人际关系里那么一点事,再加上后来的阴阳五行。这么多读书人研究了两千年,实在太过分。

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此种学问被无数的人这样钻过,会成个什么样子,实在难以想象。那些钻进去的人会成个什么样子,更是难以想象。就说国学吧,有人说它无所不包,到今天还能拯救世界,虽然我很乐意相信,但还是将信将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