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和我们的生活1200字以上

树和我们的生活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生活如果你的生活周围没有伟人、高贵的人和有智慧的人怎么办?请不要变得麻木,不要随波逐流,不要放弃向生活学习的机会。因为至少在你生活的周围还有树——特别的大树,它会教会你许多东西。一棵大树,那就是人的亲人和老师,而且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就是伟大、高贵和智慧。

生活更早发现这一点的,是托尔斯泰。他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巨着中,有一段保尔康斯基公爵与老橡树的对话,就体现了树的生命对人的生命所产生的不可忽视的影响。再早些,中国历史上也有人流露过这种意思,叫做“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这证明,树的生命比人的生命更长久,从“阅世”的意义上看,人是比不过树的。所以,你若是到十三陵,看到周围静止立在那里的松柏,尤其是看到那种虎踞龙盘的老柏,会不由得生出某种敬畏和感激——有什么办法,帝王们全都死了,它们却依然活着,默默地、居高临下地看着人间的兴衰更迭、生死荣辱。在某种意义上,它们就是历史,它们就是帝王。

生活我甚至觉得没有什么哲学比一棵不朽的千年老树给人的启示和教益更多。同样的生命,树以静以不言而寿,它让自己根扎大地(根据地)并伸出枝叶去拥抱天空,尽得天地风云之气。相比之下,人愚蠢而又浅薄,人一生都在说话,声嘶力竭,奔走呼号。没有人肯静下来想一想,没有人想到向树学习点什么,在人的心目中,树是傻瓜。那么在树的心目中人是什么东西呢?不清楚。能够清楚的是,树为人们贡献了自己的全部,从枝叶到花果给人喂养照料。树本来是用不着人养的,它在大自然中间活得好好的,姿态优美,出神入化。那些绝崖石缝中斜逸而出的美松树是靠人养活栽种的吗?谁敢到那种险处去呢?树甚至连恳求人们不要砍伐它的意思都不曾流露——那是锯子在尖叫而不是树在尖叫。

生活等到大树被伐倒了,人们看到了它的心——年轮,一圈一圈,岁月的波纹荡漾,生命的记忆永存。这时候,略有悟性和良知的人就全明白了:树绝不是麻木的,而恰恰是有灵有智的。它虽不语不行,心里面却比谁都清楚。它与山河大地、飞禽走兽、风云雨雪雷电雾的关系,比人更深入、更和谐。它是处理这些复杂关系的大师。

生活它不靠捕杀谁、猎获谁而生存,但它活得最长久。这可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它连草也不吃,连一只小虫的肉也不吃,但它却能长得最高大、最粗壮、最漂亮。这才是奇迹呢,树不用吃饭,真正有生命力的大树全都已经与天地风云融为一体了。它与山河共呼吸,取万物之精气,反过来又养育万物;得日月之灵华,结果又陪衬日月。若是说什么气功,树才是真懂气功的大师。要说什么“天人合一”,人类不过从树那儿学了一点皮毛。

生活我在塔克拉玛干边缘的墨玉县见到过一棵八百年的梧桐树王,那样干旱的沙漠边缘,它得有多么大的修行才能活过来呢?何况它不仅活着,而且枝繁叶茂,生机勃勃。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健康地屹立着,襟怀博大,人和梯子在它的脚下显得极其可笑。

生活它的王者风范不是靠什么前呼后拥的虚势造成的,它靠它的阅历、它的顽强生命力、它的光辉的生命形态,使人望之而生敬仰之心、爱慕之情,使人认识到伟大、高贵、智慧这些词语从人类头脑中产生时的本意。

生活我还见到过五百年高龄的无花果王,这件事我也在《和田行吟》一文中描述过。它占地数亩,落地的无花果使它周围散发着甜腻的腐败和幽深的清香,它的枝干如同无数巨蟒纠缠盘绕、四处爬伸。它达到了它这种植物的极致,造就成、编织成一座自己的宫殿。

生活但是树和人一样,同样有各式各样的苦难伴随,除了被砍伐之外,还有各种艰难。在天山南麓温暖干燥的农村,白杨是路边、渠旁、屋后、田畔常栽的树,它绿叶飒飒直耸高天。可是有一年冬天,南疆奇冷,这些适应了温暖干燥气候的白杨经历了打击。有些已经非常粗壮、高大的白杨被生生从中间冻出一条裂缝,裂缝一指宽,从树这边透过裂缝可以一眼看到那边的农田。

生活还有一年八月北疆下大雨,下着下着,变成了大雪。大雪里饱含水汽,落在仍然枝叶翠绿茂密的树上,雪积成很厚、很重的银冠。第二天阳光一照,十分奇丽壮观。但是不少树承受不了了,枝桠被压得劈开。银雪、绿叶之下,被劈折后露出的白生生的枝桠内质,望过去就像人的白骨被折断后的模样,一样的惊心动魄。树无声,可是你完全可以感同身受它骨折的疼痛。

生活一棵树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大大小小的灾难,但它要是都挺过去了,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它就会成为一棵大树。这样的大树会引起人们特殊的敬意。比如在哈密,就有一些幸存下来的百年老柳树。它们的形态确实不同凡响,一看就知道是有特殊生命力的特殊经历的树。它们身上都有编号挂牌,就像勋章一样,代表着特殊的荣誉。这些柳树就是大名鼎鼎的“左公柳”——左宗棠平阿古柏后沿途栽下的柳树。可是当年“遍栽杨柳三千里”,能活到今天的,已经只有这些了。

生活你细细端详这些巨大的柳树,会从它们每一棵树的神态雄姿上,找到左宗棠的神韵,一派大人物的风范。我当时就颇觉疑惑,心想,难道树也会遗传栽树人的风貌吗?要是果然如此,那树就是通神灵的生物了。

生活看来我们对它们了解得还远远不够。

树挪死,人挪活和穷则思变

1200字 初三 散文

有的朋友说,自己在一个单位,或者部门习惯了,人际关系和工作内容都熟悉,不愿意再调动,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

谁想离乡背井的去走动呢?除非你自己是个不安份的人,不想有什么收获,就想寻求刺激。我说这个话一定有人不同意,好象常常调动工作的人都是不安份的人!不同意!

是的,不同意,连我都不同意。这个社会变化太大,变数也就更大。我们在其中那么渺小,自己哪里还能保护自己?一个单位垮了,不管是经营原因还是政策变化,我们都不得不变动,许多过去红的发紫,富的流油的单位,在社会变化中顷刻间就变成了亏损和破产企业,职工也就跟着变成了下岗待业人员。

因此在大环境变动的情况下,我们也只好被逼着变动了。

另一种是人为的变动,那就是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已经不在乎世俗的眼光看问题,纯粹想寻求自己内心的精神家园,打起背包做驴友、开着一个破吉普跑去看西藏,每天都在路上奔波;有的人不断地调换工作,是为了学习更多的系统、行业的管理,不在乎一时一事的得失。这些都是自愿的。

另外一种就是被逼无奈的变动了。一个人在单位上不光是想挣钱,更重要的是想要发展自己.知识分子更是想有创造性的劳动,还希望得到尊重.这些愿望的满足有的时候超过了挣钱的欲望。

如果这些想法不能实现,内心就会感到压抑,《心态决定一切》,这是我写的一篇文章,其实,这个时候一个人,要想调整心态。还需要理解,支持,和发展的希望。一个有事业心有抱负的人,谁不想做出点成就来呢?!想混下去,得过且过的人总是少数的了。

但是客观上人际关系也许不允许,单位发展也许不如意,自己内心的强烈召唤是如此的明确,一个有头脑的人就会陷入痛苦。内心常常挣扎与现实和理想之间。

许多刚从学校出来的人一腔热血,但是在工作了以后渐渐地冷却,最后居然用酒吧的酒把自己灌醉而麻木不仁,这样的经历相信许多人都有。

醉酒醒来,一切都没有改变,你第二天照样面对你昨天所痛苦的一切.还要强装笑脸。

我想,在苦苦挣扎的内心和残酷不如意的现实中间“游走”(哈,时髦的名词),许多人每天都在进行着。

我认为有的事情,是需要忍耐的.有些事情,是需要改变的。有的人会问,那么你会怎么界定这条线呢?

我想说,其实社会中生存不外乎几点:挣钱、发展和人际关系。想在三个方面都占齐了,那当然是好的。问题往往没那么完美。

在一个单位你假如有机会发展,人际关系也不错,那么挣钱少也是可以忍耐的。假如可以挣钱、发展,而人际关系暂时遇到了问题,也是可以忍耐的。一个单位可以挣钱,人际关系也过的去,就是自己也许永远不能发展,那么你也可以安心地吃这个“安泰饭”,反正你也无所谓是不是想要当个什么。

可是,假如在一个单位,挣钱少,人际关系紧张,更别说发展了,那么,你就要坚决地离开!那不但是个是非之地,并且还耽误你自己一生,并且永远地穷着,并且还会无穷无尽的穷下去。

与其屈辱地让灵魂“死”去,不如奋起而一博。“树挪死,人挪活”,“穷则思变”,“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就是吊死,也要找一棵大树来吊”这些警句这个时候都用得上,你这个时候需要做的,就是要用大无畏的精神鼓励自己打破自己已经熟悉了的习惯,敢于走出这个熟悉的“笼子”,飞出去寻找新的栖息之地。也许,新的地方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