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战胜年龄_1000字900字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战胜年龄_1000字

900字 六年级 议论文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年过四十/我放下责任/向美作一个交代/算是为灵魂押上韵脚——潘维《苏小小墓前》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贝雷·阿尔德里奇有一句广为人捧的名言:抚平心灵皱纹,等于青春永驻。40岁后,这句话荣登我日记本扉页,我以最真诚的态度和最醒目的标示,指引自己尽可能抚平心绪的波澜,压缩身躯的欲望,自感“受益匪浅”。因之,我时常以“智慧”和“经验”,嘲笑那些付出昂贵代价从美容院买来曲线、仰仗冬虫夏草或羊胎素养出满面红光的“青春崇拜者”,视他们为“迷途羔羊”。每天,我打开日记本,总是虔诚地告诫自己:要放下全部忧思,战胜消逝的光阴,注入不老的信念。

然而,这个夏天,有个莫可名状的阴影顽强摇晃在我眼前、心底,有些曾经紧紧抓在手里的东西忽然变得沉默而遥远,就像冬日的薄雾。我突然感到有些厌倦,我问自己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让青春不逝?阿尔德里奇的名言真的就是鲜花和掌声的祝福?我镇定的大脑发出惊慌无措的信号,坚定的下巴猛然决定远走他乡。我知道,我必须重新看待这个问题,如同我在出门前必须整理好褶皱的衣领。

题其实很简单,却又因简单而复杂。

青春要别,人要老去,是谁也无法抵御的自然之力,是任何哲人也辩驳不了的真理和纪律,人类的渺小与无奈被时间一点一点抽丝剥茧,明明白白地横陈在历史做作的姿态里,化妆品、染发剂、假牙、羊胎素的荒诞和可悲一览无余。不论是追求年轻的外表,抑或追求年轻的心,归根结底都一样,都是在不遗余力地和时间作战,与自然抗拒。然而,这是一场注定要输的战争!更何况,难道青春真的那么有价吗?年轻真的那么美好吗?彼之熊掌,此之砒霜。我们的人生在不断地更易状态,心灵的皱纹和身体的皱纹一样,无法抚平,也没必要去抚平,因为那其实是我们的财富,它在黑暗和误解中默默地改善着我们生存的选择和人生的际遇。它也许并不尽善尽美,但它像春华秋实一样,自然而然。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每个年龄阶段,都有各自的花香。

是的,20有20岁的青春和诗意,40岁有40岁的皱纹和诗意。追求年轻外表固不可取,追求年轻的心也一样,年轻的心再美好,也照亮不了不再年轻的生命。生命是一道时间算术题,生老病死是一个公式,我们无须对光阴之足怀有太大的恐惧,并因为恐惧而改变自己足下的步伐,让20岁的诗意覆盖40岁的诗意。

河北沧州********六年级:**********

携手上河梁_1500字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议论文

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金克木七十八岁时,写过一篇很奇怪的文章,叫做《保险朋友》,回忆他和一位Z女士绵延大半生的友情。文章是从几万里外最后一封来信开始的:“以后我不写信去,你就别写信来了。这个朋友总算是全始全终吧?”这并非绝交书,只是因为双方都步入古稀,“看信仍旧吃力,写信也太辛苦了”。辛苦的除了体力,也还有心力,这一点金克木自然明白,他在文末照应道:“她最后来信前曾表示,想和我打隔小半个地球的电话。我竟没有表示欣然同意。难道是我不愿和她谈话?不愿听她的声音?不是。我太老了,没有五六十年前那样的精神力量了,支持不住了。”

男女之间,最难的不是情爱的发生,不是熊熊烈火的燃起,而是能将这烈火隐忍成清明的星光,照耀各自一生或繁华或寂寥的长夜。“有人认为,由于爱,世界常常变得混沌。”但丁在《地狱篇》里如是复述古希腊人的哲思。而若想在这样的混沌中保持安宁,并且努力让对方也获得安宁,一定需要足够强健的心力。

不用再写信了。不用再反复措辞以免对方携手,甚至生气和伤心,也不用为了怕对方担心而强作振拔,总之,一切的紧张持重可以彻底放下了,整个人松懈下来,却还有满腹的心事要写成回忆的文章。

可我初读文章,只觉得处处气息不顺。倒不单因为其中又穿插了年轻时和另外几个女孩子的短暂交往,或许是从中见到了迂曲的直白,坦荡的克制,以及信手写来的郑重,种种矛盾又珍贵的东西夹杂在一起,与金先生过去的文字迥异。“我一生总是错中错。人家需要温情时我送去冷脸,人家需要冷面时我喷出热情。不是失人就是失言,总是错位。”这是忏悔的文字吗,其实呢,他也没有做错什么,只是缺少那种不顾一切的勇气罢了。他早年虽也写情诗,却从不愿坠入爱的迷狂,漫长的一生几经劫火,却一直保持健朗和清明,以一颗赤子之心和现实之心,遨游于古今中外的各个学科各种文化,孔子所谓“游于艺”,庄子所谓“乘物以游心”,在他这里,几近双全。然而,就是这样的人,依旧还有种种感情上的烦恼和委曲。终于,在这篇追忆一生最好朋友的文章里,这些烦恼和委曲得以彻底地流露。

西晋刘琨临终有《答卢谌》和《重赠卢谌》二诗,沈德潜评价道:“其诗随笔倾吐,哀音无次,读者乌得于语句间求之?”又说:“拉杂繁会,自成绝调。”金克木先生的这篇文章,也要作如是观才好。《重赠卢谌》末句:“何意百炼钢,化作绕指柔。”好的文字,好的人,最后都可以从这里体会进去。

金先生在文章里总结他俩的交往,“北平同学半年,九龙见面一年,断绝又接上,接上又断绝的通信五十七年。见面,有说不完的话。不见面,见心,心里有永不磨灭的人,人的情。”这样简单深重的情感,大概只有身为中国人才可以体会得到。张爱玲曾感叹中国自古是个爱情荒芜的国度,仅仅几十年后,如今的中国似乎又转身成为爱情泛滥的乐土,其实荒芜下或有深藏的丰饶,而泛滥过后说不定只剩下一片枯槁。

文章最后记录他俩的相见,那是在1938年初,他随着战乱的人流一路南下,来到旧香港,循着信上的地址找过去,她在九龙半山腰的屋顶天台上等他。“对望着,没有说话,只拉住了手。”他们拉住手并肩坐下,星移斗转,又“紧拉着手一同下楼”,告别,约定做一生的保险朋友。

我遂想起李陵的与苏武诗,“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徘徊蹊路侧,悢悢不能辞。行人难久留,各言长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时。努力崇明德,皓首以为期。”这是古往今来最好的诀别诗,明明是晓得永不再见,悲莫悲兮生别离,却是从“携手”开始写起,因为每个离开的人其实都不曾离开,他带走我们的一部分生命,同时也把其自身托付于我们。

三联书店最近出了八卷本的《金克木集》,将散落在各处出版单位的金先生作品网罗齐全,免去有心读者的搜求之苦,真是极好的事情。然而,却没有趁机编辑一下金先生的书信,在我想来实在是缺憾,因为金先生一定是很好的书信家,其中虽难免涉及隐私,但哪怕像宋以朗那样,用节录的方式,也好啊。

河北沧州天天犹太人六年级:心有心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议论文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