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杂感1000字

周庄杂感

1000字 初三 书信

谁会明白为什么在繁华的苏沪杭地区会隐谧着周庄这些恬静的江南小镇呢?造化弄人也弄城,兴许只有造物主才会知道吧。周庄,它是一颗名珠,但它却没有“仙女与王母争夺宝珠而不慎将宝珠遗落人间,从而形成……”这种低俗千篇一律的传说;它虽处苏沪杭,却依旧古朴而宁静,如世外仙界。

关于周庄,想象与映象,确实就是这样:狭窄的河道之上,一座座古老的石桥横跨其上,水上为楼。楼下即水。石阶一级一级,渐渐没如水中。妇女在石阶上洗洗搓搓;两旁的店铺中,掌柜的在热情的招徕客人;银须老人坐在自家的门槛前,端着烟杆看着夕阳出神……周庄,简直是淡泊安定生活的象征。

走着走着,赫赫有名的双桥不经意间出现在眼前,即是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所魂牵梦绕的双桥。双桥呈直角躺在两河道上,古朴而沧桑,然而不乏坚毅之美。步行其上,畅达而平稳。站在桥之上,看船行碧波上,睹鸦雀掠天际,望夕日渐西颓。暑气全无,带了的是难觅的凉爽和豁然。打扰水乡的人似乎全消失了,世界仿佛静止在一个人的沉寂之中……

往前走便是沈厅,也就是明初江南巨贾首富沈万三的老宅。说实话,到周庄之前我根本就不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人,也难怪,士农工商,士农工商,他属于“商”。正因为这个“商”子,他的门槛比前面的张厅矮了一大截。不过门槛毕竟是表面文章,不能当饭吃。真要到了吃饭的地儿,陈设家当可一点不比张厅差,宽敞的饭厅,既气派又大方,古朴典雅。

因为不了解沈这个人,所以格外留意对他的介绍。原来这沈万三靠海外贸易发家致富,然而却在官场上折了腰,“借”出聚宝盆,因为这事儿,让全南京城的鸡在城内失去了地位,连打鸣的资格都没有了。他又承担起修筑南京城墙的三分之一,这费用对他应该算不上什么吧。然而钱多也未必是好事啊,他一时兴起,莫名其妙地拿出钱财来犒赏三军,这终于使早对他有妒忌之心的朱元璋龙颜大怒,判他个死刑,后来在马皇后和一干大臣的劝阻下,最终改为开发边疆——发配云南。据说沈后来在云南又通过老本行东山再起。不管是怎么样的,他的小舟再也没有回到他的故乡。曾经熙熙攘攘的私人码头如同那散开的波纹渐渐平静。兴许是沈家饭厅气派,跟饮食有莫大的渊源,再加上各种主观客观原因以及因果关系等等,沈万三倒还是留下一些饮食瑰宝呃,如万三蹄,咸水鸭等等。沈万三之后,周庄就像那漫漫流过的河水,那缓缓驶过的轻舟,保持着她的宁静,这就成了它独特的美。

最后去的是怪楼。怪楼,听起来有点鬼屋的感觉。然而一切又那么普普通通,平平淡淡。宅前翠竹三四株,屋后鸟鸣一两声,一草一木,一石一物,似乎都为受过尘世的袭扰。一种吴均“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觉。怪物何怪?它不同于繁华闹市的高楼大厦,宁静而质朴。对于都市的“忙人”来说,因而也就怪了。

周庄的人,写字的,作画的,篆刻的,撑船的,宁静而安然,自得其乐,就像这江南小镇一样,清静而质雅。他们是幸福的,比起那些都市“忙人”来说,我认为。

咱家的“放大镜”

600字 初三 写人

老妈最大的特点就是做任何事都爱拿个“放大镜”!这不,要去车站接姥爷,我和爸爸连衣服还没换完,老妈就开始嚷嚷了:“快点儿呀,你们都快磨蹭三个钟头了,再不出来,老爷子都快到家啦!”其实,我们换衣服连五分钟都没到,妈妈由于太着急见姥爷,怕他等急了,才这么催的。

有时,我和老爸会出去散会儿步,耽误了吃饭时间。这时候,老妈的高音喇叭就会扰民不断:“你们俩上哪儿疯去了?菜都热八百遍了!”这时,我和老爸谁都不辩解,只是低头吃着菜,但心里总是暖暖的。看见好吃的菜,我这只大馋猫总会狼吞虎咽起来,每次见我这样,妈妈总会笑着说:“给你吃五百盘都不够!”唉,还是妈妈了解我。

以前上学,我非得等到快迟到时才心不甘情不愿地与被窝说拜拜。这时,老妈总会拿出她的杀手锏——“夸张计”来对付我。“快……快点起来,七点三十了,要迟到啦!”听见老妈这么说,我赶快用比平常快十倍的速度穿衣梳洗,整理书包,但拿起手表一看,呀,还不到七点!顿时,我一屁股坐在地上直生闷气,但后来仔细想想,虽然牺牲了半小时的睡眠,但是早晨的时间特别充裕,吃上热的早点,连上课都觉得精神抖擞,容光焕发。渐渐地,我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

我虽然是个女孩,但是平时性格总像男孩一样,大大咧咧的,房间里更是一团糟,处心积虑的妈妈下决心,一定要让我成为一位“淑女”。“哎呀,脏死啦,臭死啦,猪窝呀!”妈妈边做着夸张的表情,边“手舞足蹈”。我听后,不知怎的,就情不自禁地打扫起来。嗬,不扫不知道,一扫吓一跳。这么多年来,我都没发现我的小窝居然这么漂亮,真得感谢一下老妈。

老妈的“放大镜”让我收益匪浅,相信以后,“放大镜”使用的次数也会越来越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书信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