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外的竹1000字

世外的竹

1000字 初二 记叙文

当老师在课堂上谈到竹子这个话题时,我只觉得一股岁月沧桑之感从我童年岁月中涌来,有一股悲凉,有一丝温馨。我仿佛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看到了童年时代后山那片清翠的竹林,他们在和风的吹拂下,正摇曳着修长的身姿,沙沙……,枝叶摩擦之音,像是从与世隔绝的仙境中飘来。

我是爱竹的,与生俱来的喜爱。我庆幸上天在我出生地的后山播下一片竹林,她伴随着我的出生,伴随着我的成长,她将我的童年生生铭刻进每一片竹涛声中。让我在这喧嚣的尘世间疲累了,还有一块清心致静的乐土可以歇息。

我的童年总是比别人缺少几分快乐,因为那时我体弱多病。我瘦得像根竹子,棱干分明。爷爷常笑着说,我天生便与竹子有缘,才至于长成这般。可是,我那时是不被允许去后山的,因为每次去过之后,身上就会出红疹。每天,我站在屋后,望着那片纯粹欲滴的绿意,听着那片竹涛在波动,簌簌……,便仿佛她在呼唤着我一般。于是,我再次忍不住偷跑了上去。我喜欢手中拿着竹枝条当鞭子耍,抽打得枯草“啪啪”作响。我喜欢在树林中穿越,狂奔,耳听着竹叶展动之音,脸上吹拂着清爽的夏风,一切都那么安宁与惬意!摘一片竹叶放在嘴唇之间,用力地吹出“不不不……”难听的杂音,渴望能吹一曲动人的旋律。怀抱着一颗竹子,静听着蟋蟀的蝉鸣,回想着上古时代舜帝与娥皇女英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这些都让我的心底了无尘垢。我暂时忘却了身体的疼痛,忘记了世俗的恩怨,甚至忘记了我是谁,我身处何地!

现在想起来,为什么晋代的竹林七贤以竹为号,以竹为友,以竹林为居,大概就是为了在这纷繁不平的乱世之中求的一丝宁静吧。他们才智超群,是治世之能臣,处事之大家,他们渴望让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安稳太平。可是,尘浊一如那滔滔东去的黄河,势不可挡,难以平复。在那纷乱的年代,无处不充满着苦难与浊俗,他们渴求一片净土,可以让高洁不染的自身得到那怕暂时的安宁,他们寻觅着。他们找到了,那片广袤的竹林,那片广袤的绿意,她隔离尘世,仿佛独立于九天之外,隐秘于雾海之中。他们难得在微笑,那里,将成为竹林七贤魂归之所!

古代有许多诗句是描写赞美竹子的,刘禹锡曾说它“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王吉赞它“岁寒别有非常操,不比寻常草木同”。古人常将它归入岁寒四君子之列,以之寓意天下间品德高尚的君子,可是我决意不赞同把绿竹与君子扯在一起,君子只是世俗的条条框框约束出来的产物,以此作比,无疑把竹子拉入了凡尘,成为了世俗束缚的一员。竹子应是天生美质,飘渺出尘的,不管是在雨水的冲洗下青翠欲滴,或隐没在雾霭中飘渺若仙,还是暴露在晴空下氤氲秋凉,沉浸在爽风中簌簌作响,竹子的气质,注定她只属于山水自然,属于世外仙境,属于隐逸者的陪伴,疲累者的魂梦。

我爱竹,只因她唯一保留着仙韵,和超脱世外的气质。竹林,是庄周梦蝶永恒的源地!

世态梦幻

1000字 高三 散文

中国自古以来写墙的词人就很多,既有明写又有暗写,明写如苏轼的《蝶恋花》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虚写如朱淑真在《谒金门》中说:“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我们也可以想到是词人在落满落红的院子,触目生愁,愁绪万端终无法释怀,正好墙起到隔绝凡尘欢笑的作用。

李白的长安墙更远,曹雪芹的红楼高墙更深,虽然他们都有墙但很少直接写墙,而自观写墙之人,莫如周邦彦写墙手法更娴熟,造诣更厚重,文笔更清湜,时间已经过去了几个世纪,我们就根据词人笔下所洇染开的文字去刨根问底吧。

首先,还得申明,他历经北宋三朝(神宗。哲宗。徽宗),也许就是宦海浮沉的遭遇,词人写下了许多关于墙的词句,诸如《花犯》里:粉墙低,梅花照眼,依然旧风味”。词人说“依然旧风味”是词人与谁在一起的旧风味呢,只是后来野史家倒把周邦彦与名妓李师师相好的事传播开来,或许是专写他与李师师的经历也未可知。

他写:“夜深还女过墙来,伤心东望淮水”是化用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换过女墙来”词人可能是对石头城的怀古,但我认为是词人对刘禹锡的凭吊,是悲古伤今的明证。

他在自己的词中多次提到败壁,如:当时曾题败壁,“重门闭,败壁秋虫叹——《拜星月慢》,词人看惯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从前某一天和故人曾在墙下对月畅谈,抑或饮酒填词;而今又面对着这已破败的墙壁,怎能不勾起词人对往事的回忆呢?因此,他将情感毫无保留地宣泄出来,败壁成为词人旧事的线索,败壁在词人的笔下挥之不去。

别以为墙就此结束,后来败壁又成了“但照壁孤灯相映——《关河令》的孤灯,“孤灯”就更难逃了,它时刻伴随在词人不眠的夜晚,外面有风雨之夜,月明之夜,魑魅之夜,灯火之夜,词人为什么不肯拆掉隔绝欢乐的墙呢?一定是世态的欢乐是梦幻,他要真正的快乐,而这快乐又难寻觅,后来曹雪芹也说“青灯照壁人初睡”可见情感多半生于现实。

读“墙头青玉旆,洗铅霜都尽,嫩梢相触”~《大脯》,希望大多出现在春天的,如《春天的故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春水》等。词人也不例外,即使有墙阻隔,但有些希望就在墙下萌芽了,只需嫩梢经过风雨时间的考验逐渐成长,词人从此种下一地希望,愿自己来年享受苍翠欲滴的虚怀。

春雨惠泽着芸芸众生之一的嫩梢,所以“土花缭线,前度莓墙”,莓墙让人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追求自然是人生命意义最本真的体现,人类源于自然,总有一天会回归自然。而所谓的名利墙,等级墙,心墙,特别是无形的墙冲斥在天地间,人类回归自然的期望只能是幻梦,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弃。墙还有很大的作用,要不人类何必劳神费力造它?

周邦彦说:“昼阴重,霜凋岸草,雾隐城堞”。墙在哪里呢?墙在‘堞’字上,它就是指墙,墙是隐不住的,所以看似没墙的地方有墙,尽管墙变成了堞,而且还有雾把它笼罩,但它还是被词人发觉了,也被我们发觉了。墙何时消失呢?别指望吧,只要墙还能发挥它保护事物的作用,谁愿把它拆毁让风雨和他人随意欺负我们?

成都市温江二中高三:王良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记叙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