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600字

西游记读后感

600字 初一 读后感

泱泱大国五千载,中国的古典四大名着家喻户晓。而四大名着中,最使我刻骨铭心的便是《西游记》。

《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的吴承恩。他所写的人物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但是我记忆犹新的便是《西游记》中聪明伶俐的孙悟空。

孙悟空乃东胜神洲敖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经观音菩萨点化,成为唐僧的徒弟,与唐僧一同去西天取经。一路上,他降妖除怪,立了不少大功。这是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孙悟空对师父可谓是忠心耿耿。如果找到了什么好吃的食物,他第一个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师父。一路上,他保护师父,斩妖除魔。为了救师父,他不惜冒犯天条。他凭借着自己聪明的才智,与妖怪勾心斗角,最终成为妖怪们惧怕的对手。孙悟空充满凛然正气。一次,他来到了一个国度,那个国家迟迟不下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艰辛。为此,他与猪八戒来到天宫,搅得天宫里一片混乱。最终,玉帝勉强答应给那个地方下雨。从此,那个国家的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有时候,孙悟空也会与师父有点小摩擦。可我认为这些事归根结底都是唐僧的错。就因为孙悟空把一群强盗杀死了,唐僧就要孙悟空走,而且这辈子再也别做他的徒弟。这时候,孙悟空只能再三恳求师父把他留下。可唐僧就是这么狠心,孙悟空只能深情地和唐僧告别,独自回花果山了。少了孙悟空,就少了一个保护唐僧的人。不久,唐僧被妖怪捉去,猪八戒便请孙悟空回来,救出了师父。从此,师徒俩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两人的摩擦也渐渐减少了。

《西游记》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当读起它,我的心里就很快乐,很充实。同学们,能告诉我,你们最喜欢的《西游记》人物是谁吗?

一墙隔圣俗

900字 初一 议论文

一排“人”字形的大雁从楼上“哗啦啦”扑扇着厚重的翅羽袭过,黄昏中夹杂着千古佳句中描绘的“钟声”,尽管我并没有在远离市廛的“夜半客船”上,但这空灵的钟声似乎从千古之前而来,悠悠然在我耳畔荡漾。密密匝匝的人穿过那堵浅黄色的墙,来来往往却不出声。

在这个幽静的寒山寺,四周弥漫着袅袅的青烟,偶尔路过的和尚像是脱俗的仙人漫步于柔柔的云端。今天香火很旺,里头一个负责帮小孩子开智慧的老和尚乐得眉毛都弯了。来访的人年龄相差甚大,从走路还一摇一摆的两岁小儿至步履蹒跚的老头老太,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所有人都沉默着,哪怕我刚才还看到的一个听着音乐的“爆炸头”小伙,穿过那道浅黄色的院墙后也大气不敢出。所有人此时都是虔诚的信徒,不论美丑贫富,他们的灵魂都赤裸裸地立在佛祖面前。

当时我觉得这是一件极好玩的事情,一堵颜色素净,甚至在我看来奇丑的墙是怎么做到把市廛俗尘和超凡仙境隔开来的?难道这是一堵圣墙?直到之前我在报纸上看到老人摔倒却没有人敢扶的消息,可怜那些老人却又和那些路人共鸣。我发现人心为利欲驱使,心中善与恶的分界线在褪色,在长出杂草。心中纯净的处女地已染上了污秽,就如当人们穿过寺院的墙时还在嬉笑,没有对佛与菩萨最基本的尊重,人们对于内心的善良、美德也失去了根本的尊重与顺从。如果说善恶之间在人之初有一道厚实坚硬的墙,那么,当人们直窥内心柔软的善良时,会有一种本能的顺从与敬畏,就如人们对圣佛的敬畏。而墙毕竟只是墙,会有叫“名利”和叫“金钱”的小偷挖墙根,翻墙头,使这墙摇摇欲坠。就算没什么人捣乱,上面长出的藤蔓也会使肤浅的米黄色被覆盖。

如此脆弱的一堵墙,虽有隔开善恶的能力,却仍需人们悉心维护,及时修剪横生乱枝的树藤,去加固这堵心中的“墙”。余光中在《不朽,是一堆顽石》中提到,“天人之间原应有一堵墙,哪怕只是一对空框”。这里的“墙”不是用砖砖瓦瓦堆砌而成,甚至不是由空气组成的,而是人们从心理上自发地在自己与上天之间竖起的一道墙,以示敬畏。而我认为,人们更要在心中为善恶之间立一道墙,哪怕只是用石块和糯米砌成的,并要用心维护,千万不能使其荒废了。

再简陋、再脆弱的墙,只要你有希望,它就能保证你心中有纯净的一方土。寺院的墙并非神墙,只是人们在心中把它神化了,若于心竖一墙隔善恶,何愁丧失道德底线?冬日,窝在屋子中喝咖啡的同时,也应记得把心墙上的杂藤乱花剪去,把墙加固一下。仅以一墙隔善恶,仅以一墙断尘念,墙塌了,圣俗、美丑也就无分界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读后感
6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