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的姿态1200字

守望的姿态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一口井,睡在高屹台上。

天刚朦朦亮,两三个人挑着担子来到井边,慢慢地,成了五六人,后来就成了十几二十个人。他们把洋铁皮制成的水桶往井前小架上一搁,看看排在自己前面的人,顺手拿出旱烟,目光搜寻一个平缓的石处,一边往烟斗里装烟,一边坐了下来。

等待,悠闲地等待。水,在石辘轳的吱呀声中,一桶一桶地被拉升到地面,倒进桶里。他们摇动辘轳的速度也不急不缓,那么从容。等在后面的人们也不催,也不慌,仿佛他们不是在等供应生命的源泉,而是在奉行一场耐心的比赛。

时间在他们的旱烟里,在手中的辘轳绳子上延长了。

这种秩序而耐心的等待,常年如此,年复一年,他们在等待生命,守候希望。

一切都处于混沌、原始的状态。

这种混沌的、原始的一切正是村里所有语言的潜载体,蕴藏了她全部的思想感受、性格灵魂。

一孔孔的窑洞,依山傍势,凌空而居,似低蹲的一只只大鸟,又似岁月浓缩的符号,高瞻远瞩是幸福的,是雄伟的,但又是经历痛苦着、承受着心灵磨难的。我们只是匆匆过客,未曾也不可能真正触摸到她生命的真实脉动和思想内涵,却不能不为她的从消然到盛况空前的部分跨越而折服、叹美。

为什么说是部分跨越呢?不仅仅是因为以上原因,更主要的是坐在街上,披着金色光霞的一堆老人,苍苍白发,皱纹赫然。盯着一群群拜访的游人,他们拒绝更多的虚假与奉迎的热情。他们不会讨好,更不会倚老卖老,甚至讨厌投其所好,看着陌生的游人不文明的举止——果皮屑随手丢在他们面前,听着他们不时唱出的秽语。愤怒的碎片,不禁激荡这些老人的心房:为什么要打破我们沉寂而怡然的生活?

可是,这不是由个人意志所决定的,是金子总会发光,守着资源不开发,那是一种罪过、愚昧和落后。

于是他们选择了折中,选择了耐心,既不盲目虚假热情,投其所好;也不采取关于拒绝的态度,保持了我行我素的心态。黄河依然巨浪涛天,山势依然巍巍屹立,无时不透着一种与你倾心交谈的欲望,是文明一次又一次让人们靠近了她,选择了她,靠近了她不可抵抗的魅力。

山色空蒙,雨下得也空蒙。黄河水哗哗地响,接纳了打在窑洞上,洒在河面上,击在岩石上的每一雨滴。它们调皮地落在远方而来的写生孩子的画夹上,落在行人穿着很少的衣背上。响声是流畅的,舒润的,属于山村,听不出一丝凄凉,突然间下大了,放逐了思维,偶尔听出几分沧桑。

古老而不娇作,迟缓而不自封,它的本质是健康的,爽朗的,活力四射的。它不需要任何标识和改头换面作粉碎性的切割。她还是她,原模原样,原汁原味。她需要尊重,更需要人类本能的自尊。是的,人类只有恪守文明,才能从黄河大浮雕这样的原始大手笔中引发更多更奇的灵感,任何的胡乱删改,生搬硬套,人工斧凿,皆属多余和毁灭。

灵感是跳跃的,像妖精;是闪烁的,像明晃;是荡漾的,像一泓深不见底的水;是秘密的,是暧昧的,是充满诱惑的,是拒绝平庸的,又是深深折磨人的。一位着名的作家说过,要抓住灵感,就要体验生存的极限,就要守望。守和望,守着人,望着命运。这是任何一个试图拥有创造性行为的人所应保持的姿态。当然,不外乎还有更多、更好的姿态,但这种姿态下流淌出的文字是纯朴的,自然的,也是美丽的。

我们这些长在黄土高源,却第一次见到黄河的小孩子,面对黄河母亲呈现给我们的所有厚实语言,竟无语凝噎,语无伦次,任泪水自由流淌,流淌……

守望的距离

1200字 初三 议论文

说实话,这本书在我翻开的第一眼就被画上不适合自己的标签,他太深,太远,也太超然,。正如历代英豪观天下大势,尽管朝代更替,王朝覆灭都是不可逆转,甚至说,你、我、他都是推动时局的一双手,但是,总会有一些脱离此行列的人,亦或是他们也并未超然世外,只是他们相对于大多数人更平静、淡漠地观读一段历史的兴华浮沉,换个说法,他们懂得随遇而安。他们不拘于朝代的更替,时事的变换,只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让自己活得肆意,活得潇洒。尽管史书上鲜少有他们的留名,但你不可以否认他们也许曾经存在。毕竟,在一定程度上,史书不能反映出整个时代的每个人。

人们说喜极而泣,物极必反,并不无道理,只是这本书却在超然世外的事实上带来了平静,给人一种返璞归真的心态。如同一个垂暮的老者,他们清楚自己的生平,在死前的时间,他们会以第三者的身份再度重温自己的一生,不管是对还是错,亦或是无奈还是坚决,都是他们曾经的抉择,不管现今如何,都没有办法改变,甚至再来一次,他们明知是错却始终会做出错的选择。

那么,作者是否是属于上述行列的人呢?

如果你仔细阅读,就可以知道,他正是一种淡漠人世浮华的人,或许也并不是淡漠,只是更平静的评价事实,感受生活。他完全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描绘所见所感,尽管是第一人陈的叙述,却总是带着一股超然世外,一分无奈和三分不经意。当然,再仔细的话,你还能发现一丝期盼,虽然并不显山露水,却真实存在于每篇散文。

再说书名,“守望的距离” 是这本书的书名,“守望”和“距离”两个词不禁让人垂头深思,作者为什么用那么悲伤名字来命名?书中不乏对生活的喜爱,从“人生就是一个从一而终的女人,你不妨尽自己的力量打扮她,引导她,但是,不管她最终成个什么样子,你好歹得爱她。”就显而易见。由此看来,尽管书名符合本书的部分基调,却终归是太片面,磨灭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爱的期盼。不过,反过来,换个角度想,“守望的距离”这个名字所表达的意思,又是否正是我们在字面上所理解的被磨灭的部分?换句话,它是否是运用了反语,表达的是否是对美好生活和爱的等待呢?

我们每个人都在守望、等待着自己的爱,期盼着被爱,在这等待的时间里,很多人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因素放弃等待,草草过完一生,书中说真正相爱的两个人相遇不易,走到一起更难,但是真的如此吗?我不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却也并不悲观,事实上,我是个讨厌悲观消极,却又无法让自己变得乐观的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个通病,只是并不刻意地改变它,甚至说,并不经意于发现它。

我总以为,书中关于爱的定义太过模糊,关于男女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评价太过悲观。对作者的认为来说,我感觉不到丝毫作为人的情、欲。又或者说,作者原本的七情六欲早已被烦躁平淡的生活磨灭。只是,不管如何,作者的这种悲观是我所不能接受的,我喜欢平淡宁静的生活,也喜欢热热闹闹的生活,这是一个矛盾的思维,却也并不是没有可能,一个人终归会有些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在我认为,所谓的矛盾,只是相对于两个人思维的偏差,“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正是如此。把每个人的思维比作两条比邻的线,即使他们始终靠的很近,却终归没有交集,始终存在着不同。

我想,我会期待着爱,等着被爱,不管是亲人之间的爱,还是朋友之间的爱,又或者是离我还比较远的男女之爱,我都会期待着。慢慢地,我想我会在这段等待的时间里,学会如何去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