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教给孩子什么1200字以上

父母应教给孩子什么

1200字以上 初二 议论文

网上看到一篇文章,确切地说是文章题目,说好多父母让自己的孩子参观别墅。我想当然的认为,这样做的目的显而易见,就是希望孩子现在要好好努力,刻苦学习,将来过上富足的生活。这些家长们真可谓‘用心良苦’。

想让孩子过上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好生活,这是所有家长的共同心愿。但是,如果用这样的方法刺激孩子,我觉得有些不妥,甚至还有隐患。因为这么做,不一定能达到家长想要的效果,有的还可能适得其反。

我觉得教育孩子,最首要的,是教孩子怎样做人,做人的教育,是重中之重的教育。

良好德行的培养,不是一挥而就的,要在生活中慢慢引导,潜移默化,言传身教,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伦理观,是引领他们一生的航标。这不能出现偏差。家长也应有这样的理念,不奢望孩子各方面都出类拔萃,那是不可能的,只学着做一个普通的好人即可,好人首先要有好的品质,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宽容大度,吃亏让人,诚实守信,一个人只有先学会如何做人,然后才能学着做事,做人成功,失败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成功是暂时的,做人不成功,事业也不会成功,家庭更不会幸福,生活会走入死胡同。大成凭德,财富是德行的付产品,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一个人有了美好的德性,无论是富足也好,贫穷也罢,他的日子都会过得安稳,踏实。孔子说,德不孤,必有邻。如果德性欠缺,朋友不近,亲人不亲,他真正地成了孤家寡人,不抑郁就是万幸,哪还有快乐的日子呢。

德性美好的人,胜不娇,败不馁,得势不会目中无人,失势不会一蹶不振,无论处在什么境遇,都会乐观对待,能在绝望中看到希望,阴影中看到阳光,面对困难,他也会往好的方面想,不退缩,不颓唐,对生活充满信心,乐观向上的人,本身就是阳光,这样的人,生活怎么会亏待他呢?他美好的品行,强大的内心,足以抵挡生活中的风风雨雨,这样的孩子,无论他境况如何,即使他是打工的农民,父母也会相信,他有一棵快乐的心,他是一个成功的人。

家长真的爱孩子,就得为孩子的长远生活考虑,他过的好不好,不是物质的多与少,而是有没有一个正确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社会的平和心态。善良,宽容,豁达大度,积极乐观,这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一辈子也不会被人抢走。一个人快不快乐,幸不幸福,关键是个人感受,就象那面对半瓶水的两个人,一个人觉得,还不错,还有半瓶水;一个人觉得,好遗憾,才有半瓶水。如果孩子是那半瓶水的思维,那有多少财富才能填满那无穷无尽的欲壑呢?拥有这样的心态,他如何才能尝到幸福的滋味呢?凡事过犹不及,如果欲望过多过大,力所不及,那除了带来无尽的烦恼和极度的不平衡外,什么也得不到。人的能力有大小,财富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是能力与机遇的问题,和成功失败没什么关系,只有会不会做人,才是一个人成功与失败的关键。

社会已经够浮躁的了,欲望这浑水,早已把人心搅乱,价值观扭曲,孩子如果再把物质看得过重,被物质绑架,就会成了金钱的奴隶,他可能会为了获得金钱不择手段,甚至漠视法律,挺而走险,到那时,可是悔之已晚。财富没有止境,没有一个知足的心灵,物质再多也是贫穷,财富也要德性支撑,若德性不够,就如两条细细的双腿支撑一个粗壮的身躯,会不堪重负的。那些土豪们,花天酒地,声色犬马的所谓快乐生活,就如肥皂泡似的,在上面浮着,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填补他们内心的空虚,财富不能让他活的有尊严,反之,不恰当的使用财富,还会给他们带来祸患。

当然,追求美好生活,并没有错,但是,做父母的,我们不能给孩子这样的理念,我学习,我奋斗,就是为了将来多挣钱,钱是多多益善,这样导引,孩子长大了除了认得钱,还认得什么?人活着不能离开钱,对于年轻人,财富也是能力的体现,但年轻人更应该有一种使命感,应该让他们明白,奋斗不只为自己,为小家,更是为大家,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奉献给社会,奉献给国家,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这样的生活才有价值。

父母恩情似海,怎能遗忘在流年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父母的爱,情深似海。岁月流逝,用自己实际行动回报父母。

——随笔

小鸟长大,要离巢,孩子长大,终要离开家,离开父母温暖的襁褓庇护。父母亲含辛茹苦,抚养每个子女健康成长,累弯腰,黑发变银丝。我们幼时用稚嫩小手抚摸过的脸颊,现在也布满层层梯田。被我们用小手拽住把玩的乌黑头发,也被风霜粘染上银灰色,在阳光照耀下闪着银光。岁月,冲洗不走的沧桑轮廓,鉴证了饱经风霜,日晒雨淋而逐渐苍老的容颜,记忆中是那么和蔼可亲,久久回荡在心间。

父母,对每个儿女的的付出爱伟大而无私。小时候,嗷嗷待哺,是父母亲利用农活“空闲”;时给予哺育.那时候,我们没人能分清正常三餐的用餐时间。早上起床,总看不见父母亲的身影在身边,只有饭菜焖热在锅里,静静等待我们兄妹几人。中午饥饿难耐,就用铁丝钩,把父亲用来装花生的蛇皮袋戳一个小洞。把小小的,脏脏的手指伸进蛇皮袋,一颗颗的往外面抠出来解馋。吊在屋梁的花生种,吃起来好香!那时候的晚饭,我们经常在睡梦中被母亲叫醒吃饭。小脑袋仰望天空,只看见星光闪烁不停,就连皎洁的月光洒在尘世,都那么朦朦胧胧的,那时可能连皎洁的月亮也快要休息了。迷糊中醒来迷糊中吃饭最后又迷糊中睡觉,也不知道饭菜吃下肚是何滋味。

整个人呆呆的,傻傻的,跟随在父母亲身后旋转,碌碌无为的跨过成长岁月之河。年幼时,总是不喜欢吃“晚饭,”常迷惘地问母亲:“为何我们家晚上总是有星星的时候才吃晚饭?可不可以不吃饭?”母亲斩钉截铁回答:“不行!人活在世上,就是穿衣,吃饭,生存。等你长大了就要为了生存而奋斗,努力工作才有饭吃!”也不知道是为了要为以后的生存,而努力学习文化知识,还是为了摆脱日出而作,披星戴月而息的农门生活。父母亲的朴实言行,淳淳教诲,让我们心底萌芽要为今后的生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的意识。

我们慢慢长大,时光在悄悄流逝。我们未曾发现父母亲的黑发,逐渐被岁月渲染成银色。直到有一天,母亲见“小棉袄”回家,高兴的放下手中的所有活什,陪我闲谈,询问我在外生活的如何,有无需要帮助的尽管开口。父母亲蹒跚的身体,倾斜在我眼前,为我们准备启程的行囊之时,我发现他们头上闪耀着一根根银色的光芒。那一刻,我心中酸酸的难受。父母亲一直在为我们付出,一直为我们操心。

我感激父母亲给予我生命的同时,感动予父母亲对我们付出的无私的爱。如今我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各自有了工作,有了家庭。他们仍然不时地操心劳神,不停地对儿女付出全部的爱,却被我们忽略了的至亲的亲情。母亲常说的那句话:“孩子在父母眼里,永远只有蹒跚学步的年龄。须得提醒点拔,心中须得时时警钟长鸣,才不至于走错路。”这句话,时刻铭记在我心里。

“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这句话,我深深的领悟并有亲身体会,那就是愧对父母的恩情如山。有次父母到千里之外的哥哥家去,看望哥哥过的好不好,顺便“考察”他们生活是否过的美满。满眼泪光送站,依依不舍之情满载。父母在哥哥家“考察”期间,我常鉴于记忆好忘性太的毛病,一个问候电话也没打过。直到父母回家乡,才感觉少做了一件重要的事!

每次回乡探望二老,都会如“鬼子”进村庄,席卷一大包父母的爱心粮食回城。每人都肩扛“战利品”却怨声载道。我们都不忍心,掠夺父母用辛勤汗水灌溉的劳动成果。每次回乡小住,都被父母亲的唠叨“折磨”耳根不得清净。每次,都对父母亲的叮嘱“厌倦,”嫌他们啰唆的话语,总在耳边环绕。其实,那不是“厌倦,”我只是想对她说:“妈妈,我已经是成年人了,我已经有自己的思维能力了,无须你再费心了。

柔柔的灯光下,映照着布满岁月沧桑的脸像一轮祥和宁静的弯月,静静的照着我前行之途。父亲常说的一句话:“人穷志不穷,凡事有底限,做任何事情不能愧对自己的良心良知。”不善言辞表达词措,则是我们在人生路上随时谨记的信念。父亲的话,也是我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为人处事学习的楷模。

我们一天一天在长大,父母亲一天一天在变老。当我们为人父母时,父母亲的面颊,却已经布满岁月流淌过的印痕。当我们的黑发变为变为白发时,父母亲早已白发鬓鬓。当我们遇到心烦意乱的时候,仍然会找父母亲倾诉。毕竟,父母是最了解自己儿女的心结。

如今,父母已进花甲之年。我们只在一味的接受父母的无私付出,未曾给予父母回报。父母虽然竭力说自己身强力壮,不用记挂家里大小事情。其实,哪位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常回家看看呢?

春节将近,远在千里之外的儿女们,也应该常回家看看了,哪怕在饭桌上给父亲敬杯酒,哪怕回家帮母亲刷刷筷子洗洗碗,也是孝心一片。春节,是一家人团圆佳节,应该早点回家团员。除夕之夜,别总是让父母牵挂。餐桌上,别总让父母遥首期盼千里之外的你,正在回家途中,拥挤的人海中正往家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议论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