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龙与先主550字

伏龙与先主

550字 初三 散文

刘备乃三国时期不可多得的人才之一,他为人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百折不挠,终是成为了一方帝王。诸葛亮乃不可多得的谋略家,称着上是智者,最后成为了刘备的左膀右臂。回看了那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君出山的毅力,不禁赞叹不已啊。

刘备三次登山,寻那诸葛先生,第一次,与君错失。第二次,与君再次错失。第三次,见君还在睡觉,于君门栏前等候,待君醒后,一同商议了国家世事,终是把诸葛先生请出深山,待刘备称帝之时,将诸葛先生封为丞相,助国家大事。

诸葛亮的广大知识真不是盖得,从他封为丞相后为刘备所做的种种大事,实属让人惊叹:隆中对策、赤壁大战、足食足兵、白帝城托孤再到南征北战。所谓是竭尽全力去帮助刘备,用他毕生的精力和才识。为蜀汉江山操劳了一辈子,却最后却病逝五丈原,让人心无奈又是惋惜。

在诸葛亮参朝时,他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开诚布公、胸怀坦诚。为国尽忠效力的即使是自己的仇人也加以赏赐,玩忽职守犯法的就算是他的亲信也给予处罚,只要诚心认罪伏法就是再重的罪也给予宽大处理,巧言令色逃避责任就是再轻的过错也要从严治理,再小的善良和功劳都给予褒奖,再小过错都予以处罚。他处理事务简练实际,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计较虚名而重视实际,贪慕虚荣的事他都不做;终于使蜀国上下的人都害怕却敬仰他,使用严刑峻法却没有人有怨言,这是因为他用心端正坦诚而对人的劝戒又十分明确正当的缘故。

所以自从诸葛亮遇上刘备,两个杰出的人的才识碰撞在一起,汉室的辉煌就此开幕。

《背影》读后感

700字 初三 读后感

只那一个月台边的背影,便成了父爱最好的象征;只那两行感动的清泪,便教会了我们感恩。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禁不住潸然泪下。其实,真正令他感动的,是父亲对他深沉的爱。朱自清的父亲那并不挺拔,甚至有些臃肿的身姿,在朱自清的笔下显得那么高大,从而深深地烙在了我们心灵的最深处,给予我们最深的感动。

自古以来,亲情似乎永远是文人墨客笔下亘古不变的话题。古有“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感人亲情,而现今歌颂亲情的辞藻更是数不胜数。可真正打动我的,是那篇抒情的散文——《背影》。有时,越是平常的人或事却越具有令人震撼的力量。

朱自清的文字似乎正具有这样的力量,它将我们带入一个极其平常的事件中,却让我们从中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印象中,我的父母也总是无微不至地照顾我,给我帮助,给我温暖。迷惘时,父母为我指点迷津,让我不要灰心;难过时,父母会小心翼翼地安慰我,为我抚平创伤;开心时,他们会和我一起笑,和我分享喜悦。可有事,父母的所走所谓却总是得不到我的理解:天凉了,父母让我加些衣服,我却执意不肯,认为它们多此一举,却忘了是谁在我感冒时为我递上热水和药片;每次考试前,父母都会帮我复习之前所学的内容,可我总是嫌它们烦,每次都带着情绪听他们讲完,却在获得好成绩后,沾沾自喜地向爸爸妈妈炫耀,接受他们赞许的目光。我和那时的朱自清不正一样吗?我们总是自认为聪明,总是对父母的关爱不屑一顾,现在想来,这是对父母的不尊重啊!我们需要做的是在父母的有生之年好好报答他们,而万万不可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才追悔莫及。因此,我们要学会理解,学会感恩。

学会感恩,并不只是口头上的一句空话,它需要我们付诸于实际行动,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诠释。感恩,是在父母疲惫的时候为它们捶捶背、揉揉肩;是为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为父母分担;是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母。一点一滴,都是感恩,感谢父母的辛劳,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

一个背影,让我们学会了如此之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