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9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她,一个年近不惑的妇女。姣好的脸上留下了岁月划过的痕迹;加深的皱纹让她不再青春美丽;经历的风霜就是女儿成长的足迹;根根银丝见证着过往的点点滴滴。她,就是我的母亲。

在我那记忆长河的底部,珍藏着许多颗熠熠生辉的珍珠,它们经过时间的磨砺和岁月的冲洗,变得愈加光彩照人。这都是我与母亲最美丽的回忆。

还记得小时候,犹是稚童的我和母亲在乡下生活。那时候的我最喜欢夏天。每当夜幕降临,母亲总会搬着个小板凳带我一起到屋外乘凉。在淡青色的天幕下,我轻轻地偎依在母亲怀里,抬头,看见的是一双灿若星辰的眸子,里面装满了浓的都化不开的爱。这时候,母亲通常会用她那动人的歌喉哼着童谣,或是用圆润的嗓音一遍又一遍的地讲着古老的故事。前面,密密匝匝的野草中蛩声喧喧,偶尔还能听见几声蛙叫。皓月当空,流泻的银光迤逦一地铅华。我和母亲沐浴在阳光下,望着头顶的星星噼里啪啦地绽放,清亮的银河横贯天际,享受着读书我们的静谧与温馨……

母亲是极爱我的,但她从不溺爱。人家都说严父慈母,可慈母一旦发起火来,那比严父还更胜一筹。

上小学时,一次我考试考得很糟。回来将卷子递给母亲,她的脸上立即布满了阴霾。望着面色阴沉的母亲,我明白这是暴风雨的前兆。果不其然,接下来,便是一顿暴打。我跪在地上忍受着母亲的“蹂躏”,泪水早已浸湿了脸庞。蓦然抬眼,才发现,原来母亲的眼泪也已悄悄滑落。她的嘴角叨念着:“我是很铁不成钢啊。”原本我还在疑惑一向温婉的母亲怎会变得如此“凶狠”。可就在适才一刹那间,母亲的心意,我懂。

母亲在我的身上倾注了很多关怀,在她看来,我懂身体健康就是最重要的事。

一个星期六的上午,我起床迟了。由于太过慵懒,我决定不吃了。就这样,我一直空着肚子等到上夜班回来的母亲。待母亲了解到我还没吃早饭后,二话不说就到厨房忙活起来。望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和眼中掩饰不住的倦怠,心上忽地掠过一丝疼痛,随之蔓延。愧疚和不安开始一点一点地吞噬我的心,母亲呵。别过头,我暗自在心里发誓:绝不再让母亲那么操劳。

如果我是调皮的浮云,母亲就是一片广阔的天空,包容着我;如果我是一棵纤弱的嫩草,母亲就是一座巍峨的高山,保护着我;如果我是一朵艳丽鲜花,母亲就是一方肥沃的土地,养育者我。

我想,不论如何斗转星移,不管我会如何成熟,我永远都是那个在母亲怀里寻求温暖的小女孩。

也谈读书

800字 初一 议论文

读书,除了为特定的“功利”目的,更理想的状态是随心所欲。记得有位文人曾说过:读书,兴致所至,拿起书就读最好。达到这样的心态与状态,是一个读书人的不错境界。

这一系列的文章,想就近年来的读书心得,谈谈以下几点:读什么书、怎么读书、以及读书的价值等等。

读什么书,在逻辑上是起点,但准备放到后面来谈。

先谈怎么读书——这也加入了这几天自己的思考以及与友人的讨论结果。

世界上书籍之多,林林总总;分类之细,又难免令人望而却步。多年以来,我们似乎习惯了被传授知识,被勒令如何思考,遵循一定的思维范式进行推演,从而得到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而如何跳出这个阅读模式,真正自由地选择书籍阅读,又成为“不能承受的生命之情”。这体现在,许多朋友在面临浩瀚的书海时,难免会苦于如何选择书籍加以阅读。

这一点上,我比较赞同唐诺先生的观点,即:下一本书,在你现在阅读的这本书里。

其实这句话已经涉及到两个关键的问题:一是读什么书(如何挑选书来读),二是怎么读书。读书要善于在文本中发现有价值的延伸材料。譬如杨照先生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会调动一系列的想象与考查之脑力。这样的读法,让杨照先生思考到村上春树的《1Q84》和奥威尔的小说《1984》的诸多联系,这之中的关键点在于,前者的日文发音同后者是相同的。

那么是否面对每一部作品,我们都应采取这样的读法呢。

显然,针对这个全称命题,答案多半是否定的——全称的科学命题,必定是可证伪性很强的。可证伪并不代表错误。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分析。

我的答案是:否定。一方面原因是人的精力有限——但这仅是最不靠谱的借口,用以否定细读文本的重要性;真正的关键点在于:对阅读书目加以选择的这个行为本身,已经从逻辑前件上排除掉了不适合精读的作品,甚至也会排除一些不值得泛读的作品。当然,这是纯粹逻辑层面的考察。

事实层面的考察,相信无需多言。培根说得好,有些书值得精读咀嚼,有些书翻翻就行;有些书不值得细读,看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即可。放置于当下,在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阅读一些专业的书评不失为一种选择。当然,不要过度依赖书评。

面临浩瀚的书海,我们的策略很多,譬如:针对某些作品,可以选择性精读,可以泛读,更可以二者结合。

但不变的应该是,拿起一本书,我们的兴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抒情散文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