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变化1200字

乡村变化

1200字 六年级

我的老家东阳市新庄是个美丽的小乡村,这里绿树成荫,空气清新,小溪清澈见底,成群的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玩,水面上还有三三两两的鸭子在嬉戏。一座座农家小别墅整齐的坐落于进村公路的两侧,屋前房后美丽的蔷薇、结满果子的枣树和苍翠的香樟树,把白墙红瓦的小别墅衬托得清新而不俗套。

听奶奶说,以前,我的老家很穷。大家住在黑乎乎的老房子里,墙是用土筑的,门窗都是木制的,窗户没有玻璃,糊层纸用来挡风,冬天,凛冽的寒风吹进来,如冰窖一样的寒冷。你能想象祖孙三代人和几头猪挤在一个房间睡觉吗?这就是我爷爷奶奶刚结婚时的居住条件。不仅如此,他们还要在这个房间里煮饭烧菜!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爷爷到校办厂上班,奶奶到家门口的砖瓦厂打工,等到爸爸读初中时,爷爷奶奶终于攒了些钱,盖了一间30平米左右的平房,墙体还是土筑的,不过窗户上安装了玻璃,外墙也用白石灰进行了粉刷。奶奶说那时候在砖瓦厂工作,每天和男人干着一样重的活:挖土、烧窑、搬砖……有了点收入,奶奶就想盖更好一点的房子。这半年攒了一笔钱,奶奶就买点砖;过几个月攒了一笔钱,再买些水泥;过年老板发了个红包,舍不得买新衣服,去买了钢筋……像燕子衔泥一般慢慢地把材料备齐。几年时间又过去了,我们家终于盖了三间砖瓦房,墙壁刷得雪白,地面铺了水泥,又光滑又干净,窗户装了铝合金窗,屋顶是水泥预制板,爸爸说他小时候经常在屋顶上看星星。

再后来,我们村以及附近几个村陆续办起了塑料厂,奶奶到塑料厂上班,还当上了小领导。工人在外地收购了废塑料,拉回到村里雇人清洗、分类,二次粉碎,然后把塑料再卖出去。就这样,一批老板先富起来了,打工者的收入也高了。奶奶终于盖起了三层楼的砖瓦房,奶奶用她的智慧进行设计,一楼有高大面窗的大客厅,还有宽敞明亮的厨房和餐厅,奶奶还在一楼预留了私家车库!

收入提高了,村里的环境却遭到了破坏。天,灰蒙蒙的,那是每天烧废塑料垃圾的恶果。水,脏兮兮的,水面上漂浮着各种各样的塑料,被水草缠绕着,发出阵阵恶臭,还堵住了河道,水流动得特别慢。难怪一到夏天,村里蚊子苍蝇就乱飞。爸爸小时候游泳的小溪再也听不见人们嬉闹的声音,鱼虾也不见了踪影。我想到了一个词:一潭死水。村里患癌症的人多了起来。每次爸爸要带我们回老家玩,妈妈都不乐意。

人们慢慢察觉到了问题。当地政府也意识到了塑料污染的严重性。塑料厂关闭了。大家拾起了东阳传统的木雕工艺,办起了红木家具厂,加强了环保监管。村里开通了自来水;进行了垃圾分类;每天还有专人打扫;溪流得到疏浚,水变清了,小鱼小虾也回来了,我的老家越来越美丽了。

爸爸说要让砖瓦房穿上美丽的外套,现如今,外面是白色灰泥墙结合浅红屋瓦,室内是浅色大理石铺成的地板,每个房间都装上了空调,还开通了宽带。奶奶还在房前种了葡萄和蔷薇,屋后种了枣树、无花果、杏树,暑假时候,这里就是我的百果园。

蓝天、白云、绿地、白墙、红瓦,还有那弯弯曲曲的小溪,构成一幅美丽的乡村山水画,这就是我的老家新庄村。她的变化,正是我们国家40年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

最后一头战象读后感

500字 读后感

在一个惬意的午后,我坐在椅子上,喝一口茶,细细品味着《最后一头战象》这篇耐人寻味、百读不厌的故事。

这是关于一头战象嘎羧的故事,当它明白自己大限将至之时回到祖传家冢迎接死亡,但嘎羧没有这么做,而是去了曾经与同伴浴血奋战的战场,挖了一个坑,让自己归还大地,与伙伴相聚。

在我原有的印象当中,大象是笨重的,是勤劳的,是温驯的,有时甚至是暴躁的,可是在这个故事中我认识到的是善良的,有情感的大象,让我感受特别深刻的是这样一幕:嘎羧的鼻子在被太阳晒成铁绣色的粗糙礁石上亲了又亲,许久,才昂起头,向着天边那轮火红的朝阳,“欧——欧——”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看到这里,无数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有怜悯,有疼惜,有羞愧?我想他在回忆曾经奋勇杀敌的场面,伙伴们血流成河的浩壮之景,此时的他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告诉他们我嘎羧来了,我要同你们一起永远地长眠在这片我们曾流着我们鲜血的战场,长眠在这块“光荣”的墓地。

动物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是有感情的,它们知道感激,知道牺牲,他们之间有爱情、友情和亲情,这些情感那么深刻,如此恒久,有时甚至连某些人类所不及的,象与象之间尚且还有这样伟大的情感和高尚纯洁的心灵,那我们人类呢?为何不好好爱惜动物,与他们和平相处?不要让最后一头战象成为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六年级
12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