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1200字以上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篇一:中学生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这本书是我在8月中旬买的。所以读的时间比较紧凑…况且这本书本身就有点深度。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在网上查过,这本书的推荐率还是很高的!所以决定就买它了!

一本挺厚的书…现在终于看完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米兰?昆德拉的代表作,也是一部意象繁复的书。这本书比较趋向于成人化,但我觉得高中生也值得一读!但是要做好重读的准备…

有人对我说:这样一本小说,不仅难懂,而且读来让人饱受思想上的折磨。如果没有准备好受难,就不要打开它。打开也毫无意义。不如省下时间去读一些流行的通俗小说,或许还可以从中看到一些花花草草。一开始我还不相信,但当我读了之后,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思想的折磨…文章的内容并不难懂,难以理解的是作者无处不在的议论!很痛苦…真的好难读懂。

文章涉及到很多历史性的人物、剧作…比如作者从“永劫回归”的话题谈到十四世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谈到法国大革命,谈到人们对希特勒的仇恨的消解,谈到断头台。其中最核心的一句话是:“曾经一次性消失了的生活,像影子一样没有分量,也就永远消失不复回归了。无论它是否恐怖,是否美丽,是否崇高,它的恐怖、崇高以及美丽都预先已经死去,没有任何意义。”“轻”这一字无疑是文章的文眼。说到“轻”,让我想到一个故事。就是有位国王要他的手下比赛,看谁是大力士。比赛的内容就是谁能将一根鸡毛扔过墙。很多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然而有一位大臣非常地聪明,他将整只鸡扔过了墙,然后对国王说,我能将整只鸡扔过墙,何况是鸡身上的鸡毛呢?!没错,最后是他赢了。靠的是他的智慧!“轻”之让人不能承受,答案居然如此简单。看来,我们以前的迷惑完全来源于对常识的漠视,以及对“轻”和“重”根深蒂固的偏见。有时,轻,真的让人无法承受。像一只鸡毛,你很难凭借力气将它扔过高墙。

习惯上,经验上,想象中,我们都会认为“重”让人无法承受,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到了昆德拉这里,我们忽然听到“轻”让人无法承受。昆德拉真是不走寻常路噢~

一开始,还没读这本书的是时候,看书名…好深奥…难以理解。

读完这本书,虽然有的还是不明白,但是大致有个轮廓。昆德拉揭示了人类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但他和我们一样,无力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永劫回归”是不可能的。民族历史、个人生命都只有一次性,没有初排,没有草稿,选择也就变得毫无意义。我们不选择媚俗,又能选择什么呢?安知抗击媚俗的决心和勇气不是另一种更大的媚俗?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避免媚俗呢?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昆德拉由此对生命的终极意义表示了怀疑,而那是我们的前人认为理所当然而又坚信不疑的。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

【篇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因此,也就有了我之前的那篇《我,幸福无以复加!——感谢在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个人,在我身上发生的每一件事!》,及后面的几篇有关于幸福的文章。

人,不免有时会夸大自己的痛苦或快乐,我只是希望大家把快乐夸大,把痛苦缩小。夸大痛苦的时候少一些,夸得小一些,最好是能把痛苦缩小或消除,就像瑜珈中提到的,忘却痛苦,痛苦就不存在;而夸大快乐的时候多一些,夸得大一些。

人与人之间,也常因为一点小矛盾而引发争吵,然后引出许多事情来,不断升级,到了最后不欢而散,甚至反目成仇互相攻击。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人生的时候,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件小事而已,一个暂时的状态而已!

当你因为某件事而怀疑别人对你的看法及情感时,跳出来,认真想想,其实你所怀疑的只是一个小误会,一点小矛盾而已!

有时我们要利用“无限扩大的思想”,让快乐幸福洒满整个人生,整个世界;有时则要去限制,让痛苦只是此痛苦,矛盾只是此矛盾,而不要再延伸!

【篇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舞动生命的羽翼作文】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在地。但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便越贴近大地,他就变得越真实。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大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那么他的生命就会变得没有任何意义。”米兰?昆德拉对生命的终极意义曾经表示出了这段怀疑,那么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呢?是重?还是轻?

生命中有太多事,看似轻如鸿毛,实则却让人难以承受。米兰·昆德拉说过,生长于一个小国在他看来实在是一种优势,因为身处小国,要么做一个可怜的、眼光狭窄的人,要么成为一个广闻博识的世界性的人。昆德拉就是一个世界性的人,他说:“如果一个作家写的东西只能令该国的人了解,则他不但对不起世界上所有的人,更对不起他的同胞,因为他的同胞读了他的作品,只能变得目光短浅。”《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医生托马斯(因为婚姻失败,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而发展出一套外遇守则来应付他众多的情妇得可叹外科医生)、摄影爱好者特丽莎(托马斯真心爱的人)、画家萨宾娜(托马斯曾经的情妇之一,她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她讨厌忠诚与任何讨好大众的媚俗行为,但是这样的背叛让她感到自己人生存在于虚无当中)、大学教师弗兰茨(弗兰兹是被萨宾娜背叛的情夫之一,他因为她而放弃自己坚持的婚姻与忠诚,但是由于萨宾娜的背弃,让弗兰兹发现自己过去对于婚姻的执着是可笑的,纯属多余的假想,他的妻子只是自己对于母亲理想的投射。

离婚后,自由自立的单身生活为他生命带来新的契机,并且了解萨宾娜只是他对革命与冒险生活的追随。后来他与他的学生相恋,在实际参与一场虚伪游行活动后,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幸福是留在他的学生旁边。一场突然抢劫中,弗兰兹因为想展现自己的勇气而蛮力抵抗,却遭到重击,在妻子的陪伴下,无言的死于病榻上。)等人的生活为线索,通过他们之间的感情纠葛,展现苏军入侵后,捷克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和情绪,富于哲理地探讨了人类天性中的“媚俗”本质,从而具备了从一个民族走向全人类的深广内涵。

在米兰·昆德拉看来,人生是一种痛苦,这种痛苦来自于我们对生活目标的错误选择,对生命价值的错误判断,世人都在为自己的目的而孜孜追求,殊不知,目标本身就是一种空虚。生命因“追求”而变得庸俗,人类成了被“追求”所役使的奴隶,在“追求”的名义下,我们不论是放浪形骸,还是循规蹈矩,最终只是无休止地重复前人。因此,人类的历史最终将只剩下两个字———“媚俗”。昆德拉认为,媚俗是以做作的态度取悦大众的行为,这种行为侵蚀人类最初美好的心灵,是一种文明病。他甚至指出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在眼下几乎也变成了一种新的时髦,新的Kitsch,失掉了最开始那种解放个性的初衷。媚俗不仅是我们的敌人也是我们自己。

可是如果媚俗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这又是一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所以也许我们无可选择又必须选择,我们反对媚俗又时时刻刻都在媚俗着。正如小说中,

他们靠在了一起,就像一对还没有亲吻过的情侣。“一切都好吗?”他问。“是的。”“你去过报社了?”“我打了电话。”“怎么样?”“没什么。我在等着。”“等什么?”她没有回答。她不能对他说,她一直在等他。

其实生命本身就是这样,无论你是否想选择什么,但是你都必须承受生命中那些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那么人生也许就会像托马斯和特里莎那样,即使让彼此都觉得折磨与悲凉,但彼此都是快乐的,都能让彼此感觉到,也许那份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正是自己生命中最甜美的负担,最幸福的重。

【篇四:读后感】

“因为一个人往往从怀疑一个最小的细节开始,最终会怀疑生活本身。”

这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生活之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失恋了,或生意失败了,或失业了……人生陷入灰暗——灰暗的不只是事件本身,而是影响到了整个人生,整个人生陷入的灰暗!仿佛生活忽然间再也没有任何意义了!

其实,人生有很多面的,这一方面的不如意,不代表你其它方面也不如意。人生是无常的,此刻的不如意,并不代表你之前都是不如意的,你以后也都不如意。

人有时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彻底地否定自己。我也曾在某一个失落的时刻,彻底地怀疑自己的人生,觉得自己的人生相当失败、彻底失败!我会想起许多能证明我失败的例子与状况,然后去对比别人的成功,对比自己的理想,发现自己一无是处!(我也会写在日记里,然后去反省,只是这样的文字不免带着许多消极情绪,故不想让人看到,不会公开上传,我希望我所传播的思想都是积极乐观的。有些问题过于沉重,还是不适宜公开讨论的,故还是自己去思考吧。)

反之亦然,你可以因为一时的幸福感,而延伸地感觉到你这一生都是幸福的。当我被生活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所感动的时候,静下心来,我总是想起许多美好的时光,觉得自己不只是在那一刻是幸福的,我的整个人生都是幸福的

【篇十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读后感】

可以说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广为人知的书,但它却可以留给读者一个源长的思索。

作者在这本小说中通过几个主人公的经历,通过他们对于生命的选择——并不是发出了作者本身的直观感受,而是留给我们自己的思考。

“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作者用简单的一句话,将我们的思绪引到了一个问题上“我们到底追求什么?”

可以说,作为一个学生,这应该是个很容易回答的问题,但从更深的角度来说。我们的学习,到底是为了追求什么?

难道我们单单只是为了学好而已而用一种虚伪的姿态用尽全力去做好?我们参加的每一次活动,难道单纯是为了得到名次么?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得出一个轻飘飘的“不是”。只是事实是每个人在面对了这样的选择时却是茫然无措,而且大多数人的结果都是令人悲哀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没有初排没有草稿,但却要一步一小心的去面对并尽量不做错。但不做错可能么?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么可能完全避免做错呢?如果不可避免,那么所有“沉重而艰难的决心”不都是轻若鸿毛吗?

那倒也是未必。

我们根本也用不着去研读这些来非评出个对或者不对。既然生命对于我们时轻时重,我们就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力去做好。

虽然学生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学习搞好,但这也绝不是唯一,学习只是对我们以后长远人生的铺垫,是一种作用使你适应。

比如说马上我们南京的青奥会,这何尝不是生命中一次重大的体会,也就是“生命之重”用自己最好的表现去面对它,事实上已经是使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不再是轻飘飘的了。

人生的意义又是一个抽象却又是数年来人们争相追捧的事物。但书里却是带有释然感地说了“人生是要有一种信念的,不能被交给机遇和偶然,甚至是一种媚俗。”

不是么?

只要我们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带着自己从没改变过的信念,人生就有意义了。

而现在,不说机遇,青奥会的机会就摆在你眼前,用自己的信念把,用自己的努力汗水,用自己的拼搏精神。

不说结果吧,仅仅为了自己的生命,它的意义和轻重,就是一次青奥会,它一样可以展现的淋漓尽致。

【篇十二:读《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有感】

一直觉得,生命仿佛一首哀艳的歌谣,唯有承受过生命重量的人,方能将其演绎到极致。安之若素就真的好吗?与其在碌碌无为中等待生命的逝去,倒不如选择在光辉与绚烂中任其挥洒奔纵。但是,米兰昆德拉却诠释了另外一种不一样的生命,一种悲楚不羁的泯灭。《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一部四个人的悲剧,却也是一部人性的悲歌,它洞悉了生命的轻与重,爱与恨,忠诚与背叛,鄙俚与拔俗……或许,我们真正的抉择是释放生命中虚无的轻,而勇敢地担起永恒的重。

托马斯对女人的信仰是轻浮的,从她们那获得的永远只是肉体上的快感。无徳为轻,轻让托马斯在生命的轨道上无法负重。而特雷莎,却第一次让托马斯在离婚后品味到了爱情的重量。无论是对他,还是对她,这份爱都是灵魂上的滋润。他们从不在乎世人的议论,他为了她,一次次地打破自己的所谓爱情的原则;而她也为了他几乎牺牲了一切。当两颗空若寂苦的心碰撞出爱情的火花时,恍若百炼成钢的生命第一次变得这么轻,以至于使人无法承受。到达苏黎世后,尽管他们彼此都受了伤,尽管特雷莎早已心灰意冷,但感情的力量是伟大的,即使爱情已逼仄得足以让人窒息,托马斯最终还是选择了追寻爱情的真实——与特雷莎一起隐逸田园。这绝不会使他们抱憾终身,因为他们都问心无愧。即便是一场使两人双双毕命的车祸,也能使他们安之若素地携手走进天堂。如果说这个悲剧发人深省,那弗兰茨的故事更加充满了悲剧色彩。那个一心只想着忠诚于幸福的大学教授却被崇尚背叛的萨宾那一次次地从爱情的至高点重重地摔下,这却促使他置之死地而后生。于是,面对纠缠不清的妻子和心中真爱着的学生,他以一次“义举”结束了徘徊在爱与被爱中的一生。但他的泯灭却远没有托马斯和特雷莎一般超然洒脱,因为面对弗兰茨的依旧是卑俗的妻子,他的肉体最终还是归属了那个恶妇。生命的轨道上,他依旧不堪重负。

爱是轻的,非爱是重的。也就是这种不一样的轻,让人无法承受,当然,这绝不是轻浮。正因为彼此深爱着对方,才对这种令人无法释怀的爱情感到如此迷茫。托马斯和特雷莎的爱几经波折,终成正果。当托马斯还在享受着灵肉分离的乐趣时,全心爱他的特丽莎却一次次在极度不安的梦靥中醒来,经常猜忌并怀有恐怖想像。我想,这便是无法承受的生命之轻,一种不敢恨,却爱不到的轻度。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背叛是轻的,忠诚是重的。当萨宾那一次次选择背叛时,便产生了一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萨宾那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但这种轻岂是人人都能承受的?所谓“反俗媚主义”却是一步步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此“拔俗”,令人汗颜。比况之下,敢于定义“忠诚”的弗兰茨则更让人怜悯。从他身上,我看到了列夫-托尔斯泰的背影。当他躺在寒冬的车站上奄奄一息时,他内心的呼喊竟是:“不要让我见到我的妻子。”没有什么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生命的轻度了。与其选择背叛的轻浮,倒不如勇敢地肩负起忠诚的重担。

俗媚是轻的,脱俗是重的。小说中的四大悲情人物不管遭遇如何,但在他们心中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反对俗媚。其实,在生活中,俗媚与脱俗是两个完全没有界限的概念。俗与不俗,仅在一念之间,看的完全是个人的主观意识。也许,一个事物,极少人拥有它时,自然超凡脱俗,但当自以为脱俗的人多了,自然就变得俗不可耐了。因此,一个人,不可能做到绝对意义上的“拔俗”。可以说,这个永恒的悲剧正是“反俗媚主义”的产物。那么,这是必然还是偶然呢?正如先哲所说:“历史的天空中不存在偶然,所有偶然皆因必然而起。”在俗与不俗的较量中,很多人宁可选择俗媚的轻松,但权衡之下,我们更应承受脱俗的重量,至少生命的载重量完全大于脱俗的重量。相反,当负担完全消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生命的轻与重又到底是什么?我想,在每个人心中早已有了答案。在我心中,历史是轮回的浩劫,不断地伤害,却又不断地被遗忘。刚开始我不停地逃离,不停地背弃,我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却又偏偏害怕,命运被天注定。因为我没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的重担。曾经,我迷惘过,逃离过,却又无助地回到了原点。既然如此,与其像一个懦夫般地逃离,倒不如避开这无可救药的生命之轻,勇敢地去担起生命的重担,生活需要的就是这样的勇气。

读完这本书,仍觉得意犹未尽,米兰昆德拉所塑造的悲,岂可用言语表达出来。不过,它赋予我的,不仅仅是一种艺术的美感,更是一种无畏承担的勇气!

蹉跎岁月,流金年华,更需要我们去品味生命之美,去释放那些虚无缥缈的生命之轻,去承担那些属于勇者的生命之重。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65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开学第一课》观后感

星期天的晚上,我准时地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开学第一课》。今年《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美就在身边”。

在第一节课“探索美”上,刘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太空,告诉我们,她在太空中就像一条鱼儿游,自由自在,但是,她还是认为祖国最美好,在太空上,特希望早早踏上祖国的土地。

在第二节课“创造美”创造美上,焦刘洋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的是她15年游泳生涯的历程。她还提醒同学,“兴趣也许是最大的动力,却不一定是持久的动力。要想实现自己的梦想,创造出最美的感受,需要我们常说的‘贵在坚持’。”

在第三节课“传递美”上,于丹老师讲,人生如一锅煮沸的水,放入什么将煮成什么,是做越煮越硬守着自己内心和利益的熟鸡蛋,是做越煮越软完全失去自我的胡萝卜泥,还是做保持真我自然舒展自在融合的茶叶呢?就从开学的第一天,就从开学的第一课,就从我们每一位同学开始,让我们把美传递出去。

在第四节课“和谐美”上,陈一冰老师讲:只有让我的队友,让我们所有人都放下这种压力,才会在决赛中表现更出色,我们已经触底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反弹呢?所以我们这个团队没有放弃任何的希望,也没有放弃任何的努力,我们之间传递着就是一种互相信任。而作为团队,你需要做的是把自己那份责任做好,没有完美的一个人,只有一个完美的团队。

《开学第一课》——探索美,创造美,传递美,和谐美。四个章节都很精彩,特别是杭州司机吴斌的事迹,支教乡村女教师邓丽等等,真是美在身边。

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以“美在你身边”引导中小学生感受祖国的强大、生活的美好和榜样人物的高尚品格,鼓励中小学生发现身边的美,努力展现美,传递美,创造美,用实际行动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这也就是2012年《开学第一课》想教给我们的东西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