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弟子规》有感1000字

读《弟子规》有感

1000字 五年级 应用文

很多人说《弟子规》里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晓,我很是羡慕。《弟子规》让我在快乐中感情得到了升华,也懂得更多的做人的道理。它长养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际遇会大不相同。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一个人而言,应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最先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些都是孝顺父母的基本要求,但我却有很多做不到。以前觉得父母爱子女都是非常自然的事,身在福中不知福,无法体会父母的辛苦和委屈。“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父母辛苦供养我读书,而我有时却不能如他们所愿,让他们非常失望;父母委婉的建议,我不但不听,还会觉得烦,有时甚至故意做些让父母生气的事。所以学了《弟子规》才知道,家庭、事业和身体的好坏,不只是自己一个人的事,要想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读了《弟子规》,作为初为父母的我们,也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教育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作到孝敬父母,说话做事要小心仔细,在平常的生活中要多和思想高尚的人在一起,在学习之余,要多读书,多学习一些科学文化知识。这个道理人人皆知,但是做起来人们往往就忽视了其中的道理。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往往尽其所能让孩子们学习更多的技能,画画、唱歌、弹钢琴、学外语,其本意都是好的,家长们望子成龙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过度的强迫会使孩子们产生逆反心理,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这是要不得的。父母通过读书,会掌握正确的指导方法,耐心解决孩子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懂得生活的规则,培养孩子的传统美德 

《弟子规》还让我们知道在平时的一些小事上,在人前人后,在独处时都要持恭敬的态度,恭敬才会成为一个人自然流露的品质。恭敬与谦虚是分不开的,没有内在的谦虚,很难真正做到对人恭敬。“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虽然从小就念过许多诸如此类的名言警句,但我却一直没有意识到谦虚是一种极其优美的品质,反而常常争强好胜,骄傲自满,目中无人。回想一下,骄傲自满的的确确给自己招来了许多损伤,也让自己落后于别人一大截。“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是我最喜欢的一句经文。一个人的能力再大,总会有限,人无完人,人总有缺点,所以需要别人的帮助和提醒。一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一对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是非常窄的,如果能虚怀若谷,就好像多了许多双眼睛和耳朵,看到的和听到的范围就扩得很大,那么就会走得更高更远,取得更大的成就。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每一个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读《彼岸花》有感

1200字 初二 应用文

字里行间,观望彼岸花朵。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安妮的五本书在去年一月一起出新版。她说这是五本书的因缘,到了汇合的时日。

《彼岸花》是出版得较早的一部。

随意信手署下女童式的笔名,游戏人间的又一个自问自答。和其他字一样,《彼岸花》也是在是非争议的喧嚣中行走。

是孤僻而执意的旅人,有自己的目标所在。两边都不是家。

选取山茶,流线的传统图案为封面,杏色作为底色。新的开始,重新描下选定的色彩,自在,坦然。一切继续,一切无恙,似同最初。

继《告别薇安》,零星而破碎地讨论一些一直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后,可以说《彼岸花》这个长篇是持续地走了一段深远的路。

关于童年和死亡,热爱与决绝,纠缠和解脱……安妮说,之前的都曾是一个人刚出发时的姿态,很多单薄的锐利,容易破碎,所以疼痛。她希望这个长篇对读者来说,不再是一波一波激荡的潮水,而是面对着华灯夜下一片深不可测,浮沉烟火,充满寓意的大海。映照人对春日,花鸟迁就,屏息前行,踏过之后,注定回头不是岸。

很长时间,安妮都沉浸在彼岸的故事里。乔的邂逅。她要对她的男人放映属于自己的电影,她说观众会看到自己。

年老的人看到盛放;年少的人看到枯萎;失望的人看到甜美;快乐的人看到罪恶。故事里的乔,也是属于我们的生活。

还有南生。她是来自山顶上的女孩。她记得凝固的血,瞬间的湮灭。安妮用平静的语言记录南生眼里的死亡:

急促的刹车让轮胎在马路上摩擦出刺耳而绝望的尖叫。站在马路上的女孩看到一群黑色的飞鸟低飞着远离……

消失和经过的时光不知如何流离,除夕的烟花夜幕下。南生以最喜悦和最悲戚的方式用绚烂的光芒照亮了死亡的天空。繁华落尽,如花盛放。

最后的散场,亦可想而知。回归一个人的生活,去往别处。

整部书的故事性很强。那是一条流离失所的路途。读者会想起自己所选择的生活,有时很美,有时让人恐惧,有时陡生恨意。其实,幸福始终是一种幻觉。一切在幻象中起伏。

故事内外,安妮一直都要求自己做一个有同情心的叙述者。她见过带着创伤而无法示人的感情。一些人盲目生活找不到出路,痛苦背后势必有一个强大的理由。安妮试图在《彼岸花》中对这种真实有所展示,而并没有判断。

我们都不应相信人性有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并相信所有的倾诉。即使只是微小自处,就像偏僻山谷里幽蓝的一面湖,雁鹄飞过,风平浪静,从无留下痕迹,恰似无用;但也如同只有在夜色里才能被发现的萤火,属于时间深处,黑暗本身,就是最起初的一种纪念,写给自己。这就是安妮的文字,她的倾诉。这就是它的生命。

只有心知道,岁月不宽宏。青春转眼落根结果,不见了花影缭乱。浓烈黯然已成过往。时光里仅剩下流云幽幽,青山深深。

安妮在上海写完《彼岸花》,她完成了对自身的倾诉。摘除面具,敞开心扉,然后卸下包袱,重新出发。

离开上海的那个夜晚,她在虹桥机场看到天空一抹灰紫色的晚霞。透过飞机的窗往下看,地面上的城市一片万家灯火,霓虹流动。上海,这个华丽庞大的城市,在夜色中就像一艘空船。她对这个城市的倾诉已经完成,所以要告别。

云层里流动着绵延的时光,它就像一条河,平静下是一往无前的奔腾。我们观望着对岸,等待泅渡。看到彼岸盛放的花朵,却无法抵达。那是一种巨大的空虚感,充满了对于生命的质疑和无言。

只愿世间风景千般万种熙攘过后,字里行间,亦都能观望见彼岸的花朵。

人我两忘,相对无言。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应用文
1000字
栏目热门